不會打仗的劉伯承
劉伯承終其一生,打仗是敗多勝少.而且其勝仗大多不是他獨立指揮的.打仗特點和國軍的黃維好有一比,都帶着一種呆氣.也就是教條主義.可由於他的海歸身份,受到了同樣中共海歸的一派的熱捧,最後竟被捧成了軍神.
一、劉伯承瀘順完敗
劉伯承瀘順完敗在於完全沒有掌握如下用兵要點
1、善勝者不爭
劉伯承如果具有戰略眼光,就不會起義後就死守瀘順,被動挨打。而應該批亢搗虛,直接佯兵攻重慶,轉移到靠近武漢安全地帶。
2、善戰者不敗
劉伯承如果會打仗,就應該在楊森優勢軍力完成合圍之前,首先出擊打其薄弱一路。如同毛紅軍中央蘇區前三次反圍剿。擊破後再轉兵打另一路,而不是坐守待援。
3、善敗者不亂
兩個月時間,劉伯承還掌握不了部隊。指揮不動,最後孤身棄城逃跑。而象毛澤東,張國濤,夏曦都碰到這樣問題,空降後部分下屬不服從指揮。他們都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二、南昌起義
劉伯承是總參謀長,軍隊的作戰都是他調度指揮的。過程和結果軍迷都知道,我就不費筆墨了。套用聶榮榛的一句話:那時,我們沒有人會打仗。
三、蘇區五次反圍剿失敗
從蘇聯學習回來後,劉伯承變成了教條主義者,無論幹什麼都抱着蘇聯的本本不放.五次反圍剿的指揮系統拿現在的足球來比喻,博古是俱樂部的總經理, 周恩來是領隊,李德是外籍主教練,劉伯承是中方主教練.結果這一組合被老將打的慘敗.對失敗結果實際上劉伯承要負主要責任,因為作戰計劃和作戰指揮是由李德和劉伯承共同作的,李德不懂中文,對部隊也不了解,只能提個大概指導,具體是劉伯承來做,由於失敗,把責任最後都推倒李德身上了
四、抗日戰爭劉伯承乏善可陳,同部下爭功
劉伯承是師長,類似平型關那樣的幾個團或幾個旅一起參加的戰爭,獲勝了才可以說是師長有水平。可是129師幾乎就沒有過這樣的戰鬥,大多都是連營極戰鬥。所以才發生了一個戰鬥,打勝了,師長(劉)說是師長指揮的,副師長(徐)說是副師長指揮的,旅長說是旅長指揮的。如果按照劉伯承這樣同部下爭功,那麼所有的功勞都可以記在朱德帳下,所有的戰鬥都是朱德指揮的,因為他是總司令。
好象百團大戰時期有過需要師一級指揮的團旅規模參加的戰鬥,可惜129師表現實在一般,129全師兩萬多人連一個五百人岡崎聯隊都攻不下來.而且全師傷亡一半.
五、解放戰爭劉伯承的表現更是可笑
平時不想着怎麼對付當前的敵人,不想着怎麼提高當前自己軍隊的戰鬥力,卻翻譯蘇軍的[合同戰役],他就沒搞明白蘇軍的戰法是蘇軍機械化基礎上形成的,而解放軍當時連騾馬化都談不上,卻讓解放軍學習[合同戰役],典型的書呆子,教條主義。二野最後在大別山幾乎被白崇僖給打廢了
六、抗美援朝暴露劉伯承練兵能力差
180師是唯一被美軍全殲的志願軍部隊。被殲原因主要是指揮員不行。劉伯承平時不能拿出有效的辦法訓練部隊。
七、中印反擊戰又跳出來爭功
那時是林彪主持軍委,羅瑞卿直接指揮中印反擊戰。沒有劉伯承什麼事。劉伯承就是私下裡嘀咕幾句。後來為了某種需要,宣傳成了劉伯承指揮的了
反教條主義時,毛澤東對劉伯承能力的評介,可以說非常準確.可是劉伯承的兒子在寫[劉伯承]時卻說毛澤東對劉伯承做了錯誤評介, 卻又不敢把毛澤東的原話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