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全球震驚!中央電視台《軍事紀實》公開部署射程一萬公里DF31
送交者: fujianman 2009年01月29日22:48:40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全球震驚!中央電視台《軍事紀實》公開部署射程一萬公里DF31A 中國中央電視台《軍事紀實》在五集連續片《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指揮官》最後一集中,突然公開實戰部署狀態東風-31A洲際導彈,全球震驚! 面對2008年西方列強的步步進逼與挑戰,巨龍怒吼,鎮國重器祭出,問天下誰能不服! 整體來看,美國對中國導彈軍力的態度,其實相當矛盾:一方面非常擔心中國大力發展能打到美國的導彈力量,如此將不得不面對來自中國的重大核威脅輿核威懾;另一方面又對中國的導彈軍力,不時地表現出不屑一顧的藐視,常言中國不過就有二十來枚導彈。言之意下,這二十來枚導彈對美國構不成什麼核威脅與核威懾。回顧歷史,中國發展核武器與戰略導彈的原始動力,就是來自於美國的核威脅與核訛詐。不過,由於軍事戰略形勢的變化,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之內,核威懾與核打擊軍力建設的重點,卻轉而對準了前蘇聯。但到九十年代之後,隨著中國與美國關係的惡化,以及美國軍事介入台海衝突的日益明顯,中國又開始急劇擴展洲際導彈力量,以能對美國實施有效的核威懾與核打擊。 長期以來,中國的戰略核導彈,主要由二炮所掌握。90年代之前,基於威懾與打擊前蘇聯的需要,中國二炮的力量,基本是1 個以中程彈道導彈為主體的軍力結構,導彈僅象徵性地部署了數枚。據說,中國二炮到90年代初時,僅部署有4枚東風5型導彈。但到90年代中期,俄羅斯軍事專家卻判斷說,為適應地緣戰略形勢的變化,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結構今後必將發生重大變化,中程彈道導彈將減少,洲際彈道導彈將增多。檢視以後中國二炮軍力建設情況,俄羅斯軍事專家的判斷可以說相當的準確。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二炮針對美國的洲際核導彈力量已獲大幅增長,數年間擴大到9個導彈旅,滿編部署將擁有108枚導彈。不過,外界對中國二炮導彈軍力的擴展,至今仍無1個準確的認識,大多仍局限在二十多枚導彈的判斷上。中國二炮的表面導彈力量目前外界所知,中國二炮現役擁有可打到美國的洲際彈道導彈,就是東風5型導彈與東風31型導彈。其中,東風5型導彈是中國二炮擁有的第一種洲際彈道導彈,最大射程達 13,000公里,從中國內陸發射,可以打擊美國本土全境的目標。 東風31型導彈是中國二炮最新裝備的導彈。該型導彈使用固體燃料,可由輪式越野車輛載運機動發射,整體性能遠遠超過東風 5型導彈。1999年10月1日,該導彈旅曾駕駛東風31型導彈,參加了中國國慶五十周年閱兵。長期以來,外界一直認為東風31型導彈的最大射程為 8,000公里。如從54軍基地的河南發射,打擊覆蓋範圍向南包括澳洲全境,向西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向東包括美國的夏威夷和阿拉斯加,但無法達及美國本土。事實上,東風31型導彈最射程超過8,000公里,最遠超過10,000公里。 東風31型導彈研製,最早始於1978年。中國與美國的關係卻開始惡化,中國亟需建成威懾與打擊美國的核軍力,於是東風 31型導彈作戰目標由蘇聯轉向美國。可是,東風31型導彈原定8,000公里的最大射程,打美國本土又有點短。即使部署在中國最東北角的黑龍江,也只能打到美國本土西北角很有限的地區。在這種形勢下,自然要求導彈設計方案的修改,主要是增加射程,以有效覆蓋美國本土。而中國官方資料也顯示,最後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的東風31型導彈,並非最初設計的8,000公里原型彈,而是經過改進的甲型增程彈(DF-31A),最大射程10,600公里。 90年代之後,中國二炮新建導彈部隊,重點在“一長一短”,“一長”就是用於對付美國的導彈,“一短”是用於打擊台灣的近程導彈。 根據分析判斷,到二十一世紀之初時,中國二炮至少已擁有6個新型遠程洲際導彈旅,東風5A型導彈旅和東風31型導彈旅各 3個。表面看,這6個導彈旅,就是中國二炮目前可用以對付美國的現役導彈力量。儘管新建的導彈旅,包括美國在內的外界至今仍知之甚少。然而,在中國二炮現役裝備中,還擁有第三種洲際彈道導彈,只不過外界一直未能識別出來而已。 以下是中國官方對這支中國首批DF-31部隊的公開報道資料: 《二炮列裝國產新戰略導彈 打擊精確度高》 解放軍報    西北某發射場,隨着一聲震空長嘯,國產某新型戰略導彈如利劍出鞘直衝雲霄,精確命中目標。對第二炮兵某旅來說,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跨越,意味着該旅成功完成了新型武器裝備的轉型。對此,旅政委張光的一席話意味深長:“在這看得見的轉型背後,還有一連串的‘轉型’。它來得更艱難,也更重要!” 這個旅是第二炮兵首批接受裝備轉型的部隊之一。當盼望已久的新裝備終於落戶營區,官兵們喜紅了臉,也看傻了眼:老裝備所有操作崗位沒有一台計算機,多數流程機械控制,每個開關、閥門還標註了說明和操作方向;而眼前的新裝備,每個操作崗位都是由計算機控制,號手只能和計算機鍵盤打交道。大規模集成電路代替了晶體管、電子管,數字信號代替了以往的模擬信號和機械信號…… 遙測號手李景振雖說以前學過一些計算機理論,但接觸計算機並不多。進行新裝備操作訓練時,他硬着頭皮,依照操作流程小心翼翼操作着,生怕出現失誤。誰知,怕鬼偏遇見鬼:他不小心碰了一下鍵盤,配電機櫃一下子出現了異常現象。 面對上億元的裝備,李景振不知所措,其他人心裡也沒底。經過商量,旅里決定保持新裝備現有狀態不變,緊急向裝備生產廠家求援。廠家1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匆匆趕到,判定這種異常情況屬於操作失當。一位技術員用右手食指輕輕按了一下操控台上一個按鈕,問題迎刃而解。事後旅里一算賬,1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的食宿、往返機票等開支,一下子花了兩萬餘元。這真是專家“一指頭”,價值兩萬多! 裝備邁進信息化 素質不能停在門檻外 “一指頭”花了兩萬多,引起旅黨委“一班人”震動和深思。“從表面上看,這是官兵對新裝備不熟悉所致”,副總工程師孫龍說,“實際上反映出部分官兵軍事素質和心理素質沒有跟上新裝備轉型步伐,慢了半拍!” “慢半拍”又折射出了什麼?旅黨委認真梳理:一是裝備轉型了,重操作輕理論的工作習慣沒及時轉變,信息化知識學習、信息處理能力培訓沒有擺上位、訓到位,素質沒能跟上裝備轉型的要求;二是手中裝備變了,訓練仍然是老路子,注重操作形式的整齊劃一,忽視操作動作的內涵理解;三是忽視了新裝備信息化程度高、信息流程快、作戰準備時間短的特點,以及對官兵心理形成的壓力,心理素質訓練沒有跟上。 武器裝備邁進了信息化,官兵素質決不能停留在門檻之外!要真正實現部隊武器裝備的成功轉型,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狠抓新型高素質軍人的培養,讓官兵的思想觀念和整體素質同步實現“轉型”。這便是旅黨委在深思中買到的一個“明白”。 整體素質優化 才能全面轉型 目光有多遠,行動就能走多遠。思路的洞開,使這個旅抓轉型背後的“轉型”好戲連台: “在學習中提升素質,在競爭中提升素質,在訓練中提升素質!”旅黨委響亮地叫開了這一口號。他們通過“大送學”的辦法,先後把1500多人次的官兵送到科研院所跟蹤裝備預研、見習裝備生產工藝流程,討教裝備使用要領;廣泛開展學文化學科技活動,全旅有3000多名初中學歷的戰士拿到了高中畢業文憑,500多名高中學歷的戰士拿到了大專或本科文憑;推出‘訓練掛獎章’活動,旅里先後有250多名官兵受到基地和旅隊表彰。 邁開訓練方式由機械化向信息化條件下轉變的步伐。他們適量減少操作訓練時間,增大信息技術學習比重,開設了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模擬電路等17門新課;組織新裝備大比武,開展了200多場各類軍事技術比武競賽,培養出300多名新型技術骨幹;官兵們邊學習邊訓練邊探索,編寫出34個專業500多萬字的規範教材,總結出《常見故障100例》,摸索出《野戰條件下應急問題處置100問》;研製出兩套模擬仿真訓練器材。 心理素質訓練紅紅火火步入佳境。他們把“抗打擊、抗干擾、抗疲勞”定為部隊訓練目標,投資近百萬元建起了心理行為訓練場、心理適應訓練中心、體能訓練中心,開設了“空中單槓”、“空中斷橋”、“通過死亡通道”、“通過強電刺激室”等13個心理訓練課目,逐一展開,逐一達標。十連連長王建華去年被確定為控制台操作號手後,時刻要面對控制面板上140餘個指示燈和開關、按鈕、儀表,觀察上萬種組數據,做幾百個動作。通過嚴格的心理訓練,他具備了超穩定的心理素質。今年新裝備實彈發射中,他在短時間內沉着冷靜地完成一系列操作動作,榮立二等功。
0%(0)
0%(0)
  真搞笑。已全部泄密的東西,還全球震驚!扯!  /無內容 - TianYin 01/30/09 (259)
    區別在於這次是官方正式公布,意義當然不同於所謂的泄密.  /無內容 - fujianman 01/30/09 (198)
      主動公布於被動承認有本質的區別。  /無內容 - TianYin 02/02/09 (186)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俄羅斯與美國 誰怕誰?
2008: 面對“台獨”,中共心態微妙
2007: 開羅宣言朝鮮部分的修改更顯示宣言的國
2007: 為什麼2007 和2008 攻台是好時機?
2006: 軍事衝突已成了台灣當局最後的豪賭資本
2006: 美頭疼欲裂:介入“台海戰爭”五大受慘
2005: 中國的和平崛起成為美國戰略研究的主要
2005: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再次解讀布
2004: 林立果女友回憶錄 (一)
2004: 林立果女友回憶錄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