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新 大 陆 > 帖子
漢字繁体简化与中文文化
送交者: 路东西 2012年04月12日15:05:03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众所周知,文字是文化的基础,汉字演变对中文文化的影响至关重要。很多人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常读书看报以为自己与文盲无缘,实际上其中不少人对许多汉字还一知半解,有点身在云中不知云。同一篇文章以简体字还是繁体字来表达,给读者会带来很不一样的印象。这里来谈论汉字繁体与简体在书写意会与哲学涵义上的差别。

孩提时上学开始学语文练习写字。那时已是七十年代学的是简体字,要是没有在书法里看到一些繁体字还以为中文字本来就是那样的。在放寒暑假时常被中文老师要求做假期作业,抄课本文章五到十遍。虽然脑子里十万个不愿意,但也只好照办交差。写的是手酸背疼,头昏眼花。没想到过了学写中文的年级后,到大学又开始下功夫学外语了。捧着两寸厚的汉英词典还有考试词汇手册,一天几小时背单词。如果没有到外面精彩世界观光的热情,绝无法在那死记硬背上废寝忘食。

后来到美留学,因数理化的公共基础在粉笔书写的通用数字公式上才勉强听懂教授的讲课,几个学期后渐渐能听能说。到与土生土长的美加人说话一样时,已是工作多年之后了。忙碌之余,抽时间看看中文新闻以慰籍思乡之心。因为有更早来美的华人办的报纸,才注意到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区别。也凭着对英文美语的通晓,对汉语有了更成熟的理解。繁体字与简体字依靠普通话在对话交流上没有类似地方方言的障碍。懂繁体字的人不容易看懂简体字,而对学简体字毕业的读者繁体字则还是一目了然。尽管各报采用简体还是繁体有其背景历史,众多的读者得益于象形文字的意会,阅读起来没多大障碍。也正由于这个通融,繁体字依着财力的厚广,从美加到港台,从海外到国内,已快成了中文媒体新闻文章的主要来源。于是,把简体字恢复到繁体字,或者用正规的说法,传统汉字,也放到了政章的台面上了。这就已不是网页上的花边新闻,而是关系民生教育的生计问题了。

贫穷的羡慕富裕的,“落后”的靠齐“先进”的。国内推行恢复繁体字的力量乘势增长。繁体字文化也快成为财富民主的象征了。这个趋势也是恢复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同时切断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大多数人在争取民主现代中更不愿意回到封建族奴框束的时代。近百年前,在开始从封建中国八股文摆脱出来使用白话文不久的新时代,早已有一著名作家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以呼吁解除腐朽的封建旧教。世纪后的今天居然重新回到这个议题,笔者也就繁简的利弊说说,虽然只是一家之谈,也许会是一缸浊水的明钒。

这过去的一百年可不是像清朝的旧地踏步,有美欧工业技术的进步到中国近期的发展,书写印刷早已从文房四宝升级到键盘电脑。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使用给文字的输入提供了简便多重的选择。以国标拼音输入便能挑选适当的词汇。字的形体的采用是简体还是繁体,不过是键盘上的敲打而已。出版印刷已数字化电脑化了。只要没有影响文本的文学表达与读者理解,简体还是繁体对出版运作没有什么影响,不过是出版商的决策罢了。没有了书写的繁琐,字的笔划数目也就不影响效率。在识别上,笔划多少对视觉的敏感或疲劳造成什么影响还得靠专业研究。为减少学习困难而简化汉字的原因尽管在电脑运作面前显得不像以往那么重要了,对于幼儿开始的中文教育而言则依然关键。

在自幼儿到进大学的义务教育时期,以繁体字来进行中文教育,会给下一代的文化思想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且不论由谁来定调教科书这个自古是当政官府的决定,可想以繁体字来取代简体字进行汉语教学已不仅仅是姓毛姓蒋,而是复古还是从新。如果说使用繁体字的群体财资雄厚是来自繁体字的恩惠,那就与认为自己的基因与老秦一样差不多。因着勤劳苦学的传统,有些强推繁体字的达贵对从早忙到晚的学习劲头推崇不已,以为学童的书包就该越来越重。究竟这沉重的书本会不会变成累赘的土砖则置之不理。因为在那些老者的意识里,严师出高徒的,繁体字“嚴”,是代表着训练马戏用鞭子的严厉,而不是一丝不苟的严格。

在此谈谈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哲学意味,就知道两种字体的差别,轻易转繁会带来什么影响。举几个例子。忧郁的字在简体字里与郁郁葱葱的是一样的。而繁体字则是。从象形的意会来看,这个繁体字就有蜗居在屋里或者迷路在森林里的低迷意境。可是这个字有多少笔划呢?有二十五画!看着都令初学者汗颜。需要会写的人花二十五秒才能完成。更别提在学写这个字时要抄写上百遍才能记住。这对于把这个字作为语言的一个词汇来讲,难以想像。一个孩童想对父母说出忧郁的情感,竟得抄写百遍才能以语言表达?或许抱住繁体字不放的会说,抄写百遍后就学会画出这个字的意境了。

繁体字在转换成简体字后,笔划的减少不可避免地会有意义的缩减或偏颇。比如声音的字繁体字是,还有与听觉器官耳朵的偏旁部手有关联。而简体字则只取繁体字的一部分,只保留了音节的偏旁。这个转变估计在当时的汉字简化委员会已有类似的考虑。如果从象形字的组成原则上看,这个字可以简化成上。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医学的医也是只取了繁体字“醫”的一个偏旁。

有些繁体字很繁琐,用简化字在意义上即使稍有缺失,但在笔划书写上少了很多麻烦。比如故乡的乡繁体字是,简体字是,少了老家的打柴郎。从十一笔减到三笔,写起来顺畅多了,老家的山水少个郎中没太大问题。而响彻云间的“响”字繁体则是,那可意味着乡音,但有二十划,写起来相当费劲。简体字直观上有对着喊的意义,与此字的表意更为贴切。再有历史的“历”字,繁体是“歷”,看上去就明白有过去至今而止的意思,而简体字则只有谐音了,或者以六七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的口吻说简化字更体现劳动人民创造“历”史。

还有些字简体与繁体看不出直接的联系。比如“義”,繁体字的上半部是“羊”,下半部是“我”,而简体字则成了点在叉上。繁体字还能显现仁义主义的自我精神,简体字就成了两肋插刀的哥们了。繁体的“靈”与简体的“灵”在字体上较难看出是同一字的繁体与简体。但意义上还有相似之处,“靈”是巫师求雨以显神灵,而简体“灵”字则是少涂炭生灵保存生息的意味。就这两个中文字足以体现繁体与简体对精神的理解存在差异。还有简体的“圣”在繁体里写作“聖”,在象形会意上不尽相同,由读者去理解了。

艺术的艺在简体里只是草头与谐音的部守,让读者想到的是园艺。而繁体字“藝”则有上云天的意味,比简体更衬托藝术的高明。中华的华曾写作“華”,这对很多自认是龙的传人的国人,就像一尊華表。可其实很多只懂简体的人还没有意识到“龙”的繁体“龍”字与水月的渊源了。

有一个字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中文文化中繁体与简体在现代国际化的世界里的不同思维。繁体的“塵”字在字里看了就明白红塵意味着什么,可是对只懂简体的人来看,以为“尘”字指的是悬浮的脏土粒。这个理解的差别够要命的。在高楼大街里呆习惯了的人很难想像丛林里小鹿的高贵了。再说晒太阳的“晒”字在繁体里是“曬”,要是不知道,看到这个繁体字哪里能联想到对应的简体。祭祀的牺牲里的“牺”同样有西字的偏旁,在繁体里写作“犧”,是古时出征前以牛羊敬神灵的仪式。这在简体字里就被西化或者说现代化了。

中文字组成的成语在汉语文化里有重大影响。以前学成语都是以明白成语故事来领会的。很多是刻骨铭心的历史故事。有一句成语到上年纪时才醒悟。成语视死如归,这个归字在繁体字里是“歸”,有停止运作与回旧乡扫地的意味。简体字只取了繁体字的一部分,从形象上看有点一边倒搞政治决裂的涵义。这个字的繁体与简体几乎在意义上就很难联系了。可是在书写上,繁体需十八划,简体只要五划,读者愿意选择哪一种呢?

再举若干繁简的例子来看看汉字演变的影响。

改变的“变”在繁体字写作“變”,有二十一划,在填表的小格里很难写得清晰,别说写得繁,看起来都复杂得很。简化后“变”只有八划了。简体字在以形会意上有变脸的样子,繁体字则像扎辫子的花结,可繁得有点与裹脚布相似。再比如,结构的构,繁体字是“構”,右边的偏旁看起来像楼阁,表明建筑的搭木架构。简化后的偏旁则是谐音部首了。学习的习字在简体字里很难有形象上的意义,而繁体字是“習”,学(學)習直观上地讲就有向西天取经的意思。世界发展到现在,飞天的鸽子也不只是白色的了,好像没有黄色的。如果只看简体的习字,就很难联想到原先的意思了。又说,忏悔的“忏”在繁体字里是“懺”,这两个字要不是通常只出现在“忏悔”这个词里,还不知就是繁体与简体的同一字。两种写法在含义上对这个宗教性很强的字有不可忽略的差别。简体字是唯心的意思,而繁体字则是像在历史里兵戈相见后的抚慰与祈求。笔划上的差别比较明显,一个二十二画,一个只需六笔。但是两字意义上的不同远不是十六笔之差了。

我们人的身体的“体”字在繁体字里是。繁体字确实包括了人体的部分比如“骨”,比较直观。但不仅看起来复杂,笔划都有二十二画。而只有七笔的简体字“体”,则就是人本的结合,不仅依然有形态上的象形意味,而且简洁明哲。这也是笔者坚决推行简体字(繁体为辅或为基)的原因之一。

庆祝的庆从象形上看有广大的宏观意味,而对应的繁体字“慶”那可是结婚娶亲的喜慶。这可是小家碧玉对空中楼阁了。这不能说没有繁体与简体的不同哲理。听讲的“听”这个简体字是朝着说话的嘴,繁体字写作“聽”,居然有二十二笔,比简体字多了十四笔。虽然繁体字表达了用器官耳朵用心去听的意思,但不如简体字快捷明了。山海关的关,在繁体字里是“關”,一看就联想到古代武将一夫当关万夫莫过的情景。可是有十七划之多,简化后变成六划,字体上可以理解成用力把夫子困住。

有一个繁体字的简体化很有意思,就是药材的药字。在繁体字里是“藥”,明摆着是以草木为本的中药,如果只把部守简化,就成了草字头在“乐”上。而简体则采用“草”在“约”上,表明以配方采药。简体就比繁体更科学了。逻辑的“逻”字在繁体里是“邏”。现在学的逻辑数学等都是从西方早期学者传来的,繁体字体现了学者的四维,而简体就不是有点强词夺理就是过去时了。

苏维埃的苏在简体里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味,从字面上猜有农民合作社的样子。而繁体字则是“蘇”,那可就是农林牧副渔了。生产的产在繁体里把生产融为一体,写作“産”。简体字里说共同生产,在繁体字里只需要写“共産”了。而简体的产字可就少了繁体字一半的意思成了“财产”了。优选的优字在简体里是人与尤,在繁体里则是“優”,视乎有博愛之意。归属的属字繁体字则是“屬”,有回归巴蜀大地的意思了。在简体里“属”可就有大禹死而后已的涵意。

经常书写的字简化后自然增效不少,可是有些常用的关键词字鉴于字义的影响则建议改用繁体,或更改简体。就说汉字的“汉”在繁体里是“漢”,繁体字还能看出国人是来自山水草林的正直夫子,简体字则除了有水的偏旁外没有什么主体内涵。不知道这个单字对后来的亿万国人有啥心理及精神层面的影响。笔者个人建议在保持简体字体系的原则上恢复使用“漢”这个字。

实际上正是由于繁体字与简体字在涵意上的差别,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其实与海外使用繁体字的國人想得并不尽相同。由于地域边界海洋的天然相隔,尽管看电视新闻时觉得面向全球(华人),其实当地读写简体或繁体的群体对两种字体的不同涵义常常只停留在各自的理解上。出现同一句听起来一样的话有迥异理解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思想倾向的保守与自由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但这也比与说外语的人比如英语拉丁语等音拼文的隔阂普遍要小些。因为没有那么大程度依靠听觉识别,双语思维的伴发症诸如抑郁症等在繁体与简体的演变上不容易发生。

汉字基础的文化艺术哲学对生命的理解是世界语林里的一面风帆。曾经参与文字简化的知识分子们还在世的大概廖无几人了。在国内很多专业于中文文学的与懂外语做科技的没有那么相通,缺少慧理联邦的合作竞争思维,纠结于一刀切与众口难调。笔者就自己阅读的总结举例说说,提醒对演变差异的认识。现在的新华字典与词典已在简体字基础上加注了繁体字,有了传承汉字演变的印刷载体。如果繁体字都改进成简体字,中文载体的文化艺术的主体不会因此消减,对中文新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则有显著帮助。

 

后序

笔者谨借此文为对文化差别缺少认识而遭遇不幸的普通百姓多一份菩萨的祈慰。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美国人究竟要交多少个人所得税?(下)zt
2010: 您掌握自己企业的盈利请况吗?(一)
2009: 复活?什么复活?
2007: 说说加拿大的一点真实情况
2007: 修行人的通病--慧律法师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