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2003全國試卷上說,“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或詞”。高考題具有兩種形式1、給出意境,讓考生判斷錘鍊選擇詞句尋找詩眼辨)。2、分析詩眼,展示意境,讓考生感受情趣,領悟旨意(析)。2002年全國卷17題是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問的是“折柳”的寓意是什麼?2003全國卷17題是王維《過香積寺》第三聯“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近兩年來對詩眼考查所涉及有增加的趨勢,如:2004浙江卷、吉林卷,2004年浙江高考卷考的是李白的《菩薩蠻》“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要考生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2005年江蘇、天津、湖南等卷對詩眼考查都有所涉及。例如2005江蘇卷考的是李益的《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詩以“微風”開頭,並貫穿全篇,要考生對此作具體說明,簡析如下:首聯是微風吹開門,吹動竹子(引起懷念故友之情)。頸聯:微風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階下青苔上)尾聯:希望微風吹進簾幔(拂去塵埃)。例如2005湖南卷是比較閱讀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和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比較李詩之望和柳詩之望的異同。 如何品析詩眼呢? 一、品析詩眼應知人論世。如2005湖南卷考的是《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和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兩詩都着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引領全篇,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嚮往,又蘊含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柳詩之“望”有何作用?讀這兩首詩必須了解當時背景兩詩寫作之時,作者都是貶謫之身,正值壯年的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則在垂暮之年被棄置崖州。從詩中看,兩人的處境與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兩詩都着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引領全篇,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嚮往,又蘊含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柳詩之“望”在末句,虛寫置身峰頭,收束全篇。既表現了對故多的思念,更表選了對″京華親故″一為援手的急切期待,如果我們不了解創作背景,就不可能準確把握 二、品析詩眼要聯繫詩中的形象把握詩中的思想感情。柳宗元的《江雪》,《江雪》本詩詩眼應為“獨”字。從全詩意思看,它緊承前文“鳥飛絕”、“人蹤滅”、 “孤舟”,勾畫出一幅“冰雪獨釣圖”:千山聳立,萬徑縱橫,但山無鳥飛,徑無人行,只有一隻孤舟,一個孤獨的垂釣者。從詩歌形象上看,“獨”字準確形象的刻畫出釣者遠離塵俗,清高脫俗、傲岸不群的個性特徵。從本詩的寫作背景看,“獨”字準確的展示出作者“永貞革新”失敗後連遭貶斥的孤獨景況,也展現了作者始終頑強不屈的精神狀態。總之,“獨”字籠罩全篇,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堪為詩眼。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綠”字詩思深沉,情思浩蕩:既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江南春風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之景,又在這盎然生機中展示出作者當時奉詔回京的喜悅,還流露出作者經歷第一次罷相之後,雖被再次徵召回朝,但不能不產生的重重憂慮,豐富的表現力,也十分生動的確讓人稱道,難怪王安石不厭其煩,易“十許字,始定為綠”。 三、品析詩眼要仔細體悟修辭和表現手法。例如《題玉泉溪》紅數醉秋色,碧溪彈夜弦。佳期不可再,風雨杳如年。詩中“彈”字精練傳神。。寫出了溪水聲,富有音樂性。以動寫靜。將萬籟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靜。同時運用擬人手法,賦予玉泉溪以人的情態、生動形象。柳宗元的《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和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比較不難發現兩詩都着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引領全篇,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嚮往,又蘊含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柳詩之 “望”在末句,虛寫置身峰頭,收束全篇。既表現了對故多的思念,更表現了對“京華親故”一為援手的急切期待。 如何答分析詩眼題呢? 思路要清晰,答題步驟要規範,再如2004年浙江高考卷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白居易的《長相思》上闋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一)理解該字在句中的含義。“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獨、形單影隻”的意思。(二)展開想象和聯想,把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抒情主人公佇立在玉階,痴痴地、徒勞地茫然望着暮色中歸飛的宿鳥。鳥歸人不歸,觸景生情,引起無限愁思。(三)點出該字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或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空”字表達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的感情,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 體味詩眼的藝術表現力,要遵循詩歌的賞析規範,“字不離句,句不離篇”。詩眼的最終指向是詩歌的意境,我們還可從詩歌的創作背景,全詩的思想感情與形象,句式活用,修辭和表現手法等角度體察詩眼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