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漸起晚來涼,
滿隴繽紛萬點黃。
--- 兩句落筆,時間地點氣候景致皆如目前,秋色燦爛,非常搶眼。好!
賓客移情尋桂子,
--- 筆鋒一轉,鏡頭拉近,卻見客人聚樹下,仰尋桂子。很可能正在樹下飲酒賞秋。
空舟棄槳看殘陽。
--- 筆鋒再轉,越轉越奇:原來他們是乘舟而至。為啥都上岸了涅?桂樹太香了,只有在這樹下飲幾杯才不枉此行。哈哈。誰知喝得興起,不覺地太陽都快落山了。
全篇讀起來,有一種古色古香的韻味。讀一首詩詞,如果往較高的欣賞層次走,平仄格律啊,詩句是否通順啊,都不再是着眼點,而是全篇的神韻。值得說明的是,初學古典詩詞者,往往沒有全篇的整合能力,比如,每一句的用語風格不一致,詩經的語言跟滿清的混了,或唐代的語言跟現代混了,悲壯的跟俏皮的混了;還有全篇意象不屬於一個範疇,如燕子與迎客松配伍,卻不和岸柳、畫梁配伍;全篇不能一氣呵成,即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呵呵,句子內在聯繫散亂等等皆是。前天把喬治兄的一首律掛起來了,正是因為全篇整合得好!有時候作者辭不達意,他自己說我是這個意思!可讀者讀半天看不出他說得那個意思,說明他心裡盤算得好,卻寫不出來。其實全篇整合併非易事,自己心裡覺得整合得不錯,字面上其實是另外一回事。等他自己水平提高了,才恍然大悟。這一點,俺自己也常常達不到,但是:俺自己能讀出來。呵呵
詩詞跟音樂一樣,都是所謂的“空筐結構”,任由讀者和聽眾把自己的想象裝進“筐”里。草堂兄這首大作,隱約具備了“空筐”功能,大讚!注意啦:“空筐”不等於“朦朧感”,“朦朧感”往往是字面的效果,而“空筐”的詩句在字面上是清晰明確的,但它們形成的意境卻可以因讀者而異,不同的人感受的意境會不一樣,相同的人再讀感受的也會不一樣。唉,俺咋又說了這麼一大篇跑題兒涅。呵呵
草堂兄詩好,圖又極美,看來非掛上去不可料。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