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文科生講解一下理工科如何分析毛澤東階躍 |
送交者: 香椿樹1 2019月11月16日17:34:53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回 答: 1949年以後中國人口平均壽命突然增加的真相(摘要) 由 Robert 於 2019-11-16 14:56:52 |
新中國的成就有很多,有個數學網友列舉的一大成就是中國人口迅速增加, 被他稱之為毛澤東階躍, 當然會有人說全世界人口都爆炸性增長,中國不是獨一無二。 中國人平均壽命增加。 解放前平均壽命35歲以下, 現在平均壽命是76.8歲。有人又蹦出來說中國人平均壽命增加是因為青黴素,因為世界其他地區平均壽命也大幅度增加。 所以毛澤東階躍乃是毛澤東運氣好, 正好趕上青黴素大規模應用。 毛澤東階躍應該叫青黴素階躍。 我自然可以說青黴素髮明事可見用文字定性爭論是得不出結論的, 我貼一張圖出來。 這張圖對比了古巴與美國,中國與韓國和印度的平均壽命對比。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60年代遠遠低於韓國, 如果僅僅是60-70代中國平均壽命超越韓國證據還不足夠證明這是毛澤東階躍而不是青黴素階躍, 其實毛澤東階躍是有對應的因果關係, 那就是六二六指示。 《http://www.cwzg.cn/history/201806/43042.html》 補充分析。 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只有1960年以後, 網友補充了之前的數據,提出日本韓國50年代人均壽命也大幅度提高。 仔細分析數據的出結論, 韓國日本的大幅度提高乃是恢復性增長,也就是在原有的醫療基礎設施,教育程度,工業水平的基礎之上,從戰亂中迅速恢復。 對比日本數據, 如果按着戰前的增長速度推算出來的1976年人均壽命略低於日本實際人均壽命,但是相差不多。 對比韓國數據, 韓國如果按着戰前的增長速度推算出來的1976年人均壽命與韓國實際人均壽命基本相同, 比當時的中國低1-2歲。 中國改開之後增長速度放緩, 而韓國維持了戰前的增長速度,所以到2018年韓國遠遠超過中國。 補充數據之後, 中國的人均壽命按恢復性增長速度和改開之後的人均壽命增長速度推算, 毛澤東階躍在11-18歲之間。 其中18歲是按改革開放以後的增長速度計算的。 毛澤東執政期間中國人平均壽命總增長26歲,其中恢復性增長8-15歲。 按計算日本和韓國的恢復性增長相同的算法計算中國恢復性增長15歲, 如果按着改革開放以後的增長速度計算中國恢復性增長8歲。 |
|
|
|
作者:香椿樹1 回帖時間:2019-11-16 17:50:39 這是網上的數據,我選取了中日韓三國顯示,因為這三國有非常相似的曲線。日韓兩國戰爭所引起的人口壽命低谷非常明顯。(所以毛澤東階躍不是中國獨有的) 把安博的圖標一下,先講日本和韓國。 日本韓國如安博注意到的問題,戰爭導致兩個國家壽命斷崖下跌,戰後恢復和平恢復很快。 日本正常的壽命增加速度可以總25年-30年的增速做基礎, 如果沒有戰爭日本平均壽命會比1980年數字略高, 韓國按着戰前增加速度延伸,80年的實際壽命差不多重疊, 所以, 日本韓國的增加屬於恢復期。 為啥恢復和階躍不一樣, 簡單說日本醫生人數比例變化不會太大, 中國則不同, 醫生必須從頭培養,所以中國即便解放之後和平了前幾年壽命增加並不明顯。 再看中國數字, 按解放前數據延伸預測中國人預期壽命的到粗虛線, 按49年到毛澤東去世前的平均增速得道細虛線, 兩者斜率的差異就是毛澤東階躍了。
質疑: 你視而不見的有兩處,一處是圖中1930-36年和1936-49兩段曲線的斜率並不一樣,1936-49年段中國人壽命比預期的有所降低,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但是,這個戰時降低並不太大,我理解一方面因為中國的體量大,另一方面從1930-36年和1949-53這兩端看,中國從有記錄的1930年開始就處於上升過程,正是這個上升抵消了一部分戰爭而形成的降低。所以你解放前那一段線的斜率並不能反映非戰爭狀況下的實際。第二處你視而不見的是1953-62年期間的低谷,這不是你說的59-61的僅三年,而是十年,這一段和平時期的人口壽命停滯和降低很費解,要知道50年代是欣欣向榮的建設時期。這個之後才是你看到的63後階躍。所以人口壽命的急劇上升和之前的降低一樣是運動式發展的結果。如果從整體上看,中國的人口壽命曲線和其他國家一樣,只是因為戰爭和運動中間形成一些曲折。你將這個曲折叫做階躍也可以。 解答: 你仔細看一下, 我並沒有用抗日戰爭開始以後的哪一個數據點, 正如您所說的,1936-1949年數據段的斜率更低,如果按這個斜率計算會降低恢復性增長的數值, 我採用的是保守估計, 恢復性增長按儘量高估。 正如你所說, 用和平年代的增長速度可以更有代表性, 可惜中國失去毛澤東之後的改開年代,增長斜率更低, 我在補充圖里把按改開之後斜率計算的毛澤東階躍數值重新計算。 49年-56年中國人均壽命是增長的, 可惜不能支持Robert的“最好時期”的結論, 第一中國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 日本韓國是恢復到機器生產, 而中國是要恢復牛馬牲畜幫忙。 可惜牛馬牲畜也不是一天能夠繁殖起來的,而建設被戰爭破壞的家園其勞動強度不是我們今天可以想象的。 如果網上能找到十三陵水庫建設的照片, 老毛身後的勞動者都是扁擔籮筐鐵鍬。60年的饑荒就更不用說了。 事實上一直到70年代農村的牲畜才恢復到夠用的水平, 修水庫修路基的主要任務是裝車卸車,而不是扁擔籮筐。 而醫生的培養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並且在糧食鋼鐵短缺,經濟被封鎖狀態下,也不會把醫院建設抬高太多。 這正是與Robert引用的“工業化提高壽命”的結論相吻合。 毛澤東階躍是在沒有實現工業化的條件下取得的。 世界上找不到先例。 毛澤東執政期間中國人平均壽命總增長26歲,其中恢復性增長8-15歲。 按計算日本和韓國的恢復性增長相同的算法計算中國恢復性增長15歲, 如果按着改革開放以後的增長速度計算中國恢復性增長8歲。 毛澤東執政期間中國人平均壽命總增長26歲,其中恢復性增長8-15歲。 按計算日本和韓國的恢復性增長相同的算法計算中國恢復性增長15歲, 如果按着改革開放以後的增長速度計算中國恢復性增長8歲。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