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去的那個教會是個國際教會,分會分布世界各地。初到教會時,發現裡面有許多的年輕人,很有話題。每次去都有不同的人向我主動打招呼,好像多日未見的老朋友。
去了沒幾次,就有人提出要向我傳福音。我回答說,我已經接觸過福音了。他們就表示說可以提供更深入的交流。我答應了,於是就約好時間開始交流。
一開始他們要從創世紀開始,我說創世紀我看過了,我有一些其它的不明白的問題需要解決。他們堅持要講完他們的題目,我答應了,耐心聽完他們的福音,隨後提了一些問題,可是時間已經差不多了,於是就約定說下次繼續討論。
到了下次,與我見面的是另外一個小伙子,我想繼續上次的討論,不料他說要繼續他們安排的課程。課程?我當時一愣,我答應的是對聖經的解疑,並不打算參加什麼課程。我沒有作聲,找機會問了一些有關教會的事情。我發現,這個教會是個非常商業化的教會,他們不斷地創作新的福音歌曲,鄉村、搖滾、美聲,應有盡有,所創作的歌曲都會有機會製作唱片,向世界各地發行。每個教會成員都被分派到不同的小組,參與創作或者是作為唱詩班成員,這就是為什麼整個教會都像一個巨大的唱詩班的原因。我隨口說我已經在別的教會受洗了。這個小伙子立刻表示沒有問題,只要我完成他們的所謂課程,在他們的教會受洗就可以成為他們的會員,遵循他們的“十一奉獻”。我這個時候開始恍然大悟了,原來他們最關心的是發展他們的會員,傳福音就是手段了。難怪我的另一個同事去過他們的教會後落下一句話“too good to be true ”。
弄清對方意圖後,我就離開了那個教會,雖然說我對音樂也非常的熱衷,大學裡也參加過“十大流行歌手”比賽而且獲得過較好的名次,但是我的心並不系在這外觀虛華的宮殿裡。回想起初到教會的情景,發現其實所有的跟我打招呼的人都像是在完成一項工作,年輕美貌的女生上前握住我的手說“有幸在這裡相會”,但是隨後就跟你保持着相當的距離;小伙子熱情地和你寒暄,卻不時看着手錶,好像很忙;傳福音每次都是不同的人,但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指定的步驟進行着。我是一隻自由飛翔的小鳥,雖然前途並不明朗,但是我不願意被關在狹小的空間裡而放棄外面廣闊的天地。
這件事過後,並沒有影響到我和同事的關係,她很識趣地不再在我面前提及他們教會了。
在國內的查經班裡,我有接受過“洗禮”,不過那時的條件有限,只能由外教老師用一隻盛水的金屬小碗給我們在頭頂點水。真正的洗禮是在華人教會,那種神聖的經歷永生難忘。也就是在那裡我接觸到了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