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一、卷名
現存最早的希臘文本採用“馬太福音”的卷名,欽定本用“聖馬太福音”,後來的大部分文本中則沒有“聖”字。標準希臘文聖經採用“馬太聖福音”的卷名,只是在以後的文本里出現。在聖經中,“福音”的意思就是“好消息”,也就是從耶穌的生平和教訓所發出來的救恩的好消息。“福音”原來不是指聖經的文字本身,但是新約成書之後,這個詞也用來指一卷或四卷福音書。
二、作者
古代的基督教作者始終一致認為四福音中的第一卷為門徒馬太所著。書中的內證表明本書作者顯然是一位改信基督教的猶太人,馬太就是這樣的人(太9:9;參可2:14)。他在蒙召成為門徒以前是一位稅吏,可以推測他習慣於保存文字記錄,這種才幹在寫歷史時是很有價值的。他提到自己在宴席上時十分謙虛(太9:10;參路5:29),就象約翰(約21:24)也許還有馬可(可14:51-52)提到自己時一樣,由此間接證實他是作者。
根據尤西比烏所記(《教會史》卷三39),公元140左右,希拉波立的巴比亞斯說:“馬太用希伯來語寫下了主的話,每一個人都可以理解。”也是根據尤西比烏所記(《教會史》卷五8),半個世紀以後的伊里奈烏說:“馬太在希伯來人中間用希伯來語發表了他的福音,當時彼得和保羅正在羅馬傳道,建立教會。”根據上述講法和以後的作者們類似的言論,一些人認為馬太福音原來是用亞蘭語(即巴亞斯和伊里奈烏所說的希伯來語)寫的,後來翻譯成希臘語。但是這種看法一般人不接受。關於寫作時間的證據很不充分。當時在猶太人中間,有許多“作品”只是以口頭形式流傳,可以認為,巴比亞斯所提到耶穌“言論”的著作可能是口頭形式而非文學形式,而伊里奈烏的“福音”也可能是一種口傳的形式。而認為我們今天所用的馬太福音原文是希臘語的理由有下面三個:
1、馬太福音的希臘文本並沒有表現出翻譯作品的特點。所謂的亞蘭語表達方式在其他福音書中也有,很可能反映了作者在用希臘語寫作時用亞蘭語進行思考。啟示錄中就有許多亞蘭語的習語性用法。
2、語言和語體的統一性清楚表明這卷書原來就是希臘語寫的。
3、馬太福音在語言上與馬可福音的希臘語特別相似,與路加福音的文字亦有相同,故似乎可以排除希臘文本是譯作的可能性。
三、歷史背景
在基督整個一生中,巴勒斯坦處在羅馬的統治之下,羅馬軍隊在龐培的統帥下於公元前64-63年征服了這一地區,將它劃歸羅馬敘利亞行省。猶太人在羅馬人來到之前曾享受過80年左右的政治獨立,所以對外國行政和軍事當局的存在和統治深惡痛絕。羅馬元老院任命大希律(公元前37-4年)為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區的王,使猶太人受苦更深了。
可以理解,猶太全國人民渴望得到獨立,這種願望實際上影響了國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最重要的是,人們對舊約聖經中有關彌賽亞預言的日子和解釋所持的看法,又使這種願望帶上了宗教的色彩。猶太人被羅馬人統治是他們不順從上帝命令的直接結果。上帝曾藉着摩西和眾先知把不順從所帶來的痛苦警告他們。
猶太人很自然地希望從羅馬人和希律王雙重的重軛下解放出來。常常有自稱的彌賽亞興起,要用刀劍恢復猶太人的權利,為他們伸冤。猶太人很樂意相信,舊約中彌賽亞的預言是應許一位政治上的彌賽亞,不僅把以色列從外國人的壓制中解放出來,而且要征服地上的各國。政治的野心就這樣曲解了彌賽亞的盼望。由於拿撒勒人耶穌沒有滿足他們這些不現實的企望,他們的民族驕傲就阻礙了他們承認他為眾先知所見證的一位。
四、主題
四福音每一卷的主題都是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典範的生活、公開傳道、代人受死、復活和升天。四福音都成為新約正典的一部分決非偶然。在敘述基督生平的過程中,它們各自起着特殊的作用。就上帝的兒子在地上的傳道工作而言,即使是與耶穌最親近的人,也很難弄清他奇妙一生每一細節的意義。為了給將來的世代留下一幅耶穌生活和工作的完整畫面,聖靈分別任命和引導四個人記錄基督生平,也許每一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來寫。他們在寫的時候,心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各自省去了其他作者講到的某些事件,並加進他自己所了解的一些細節。
就象有四個畫家坐下來畫耶穌的肖像,每一個人都從不同的位置畫,主體雖是一位,畫面卻不一樣。四幅畫結合起來看,對耶穌的認識就比一幅畫更加全面。四位傳道者所合成的畫面使我們能看清基督一生的真實面目。凡是我們所需要的有關救主的知識,都已經向我們顯明了。
在聖靈的引導下,每一位作者所選擇的素材,都按照他所認為最適於表達主題的方式編排起來。所以他往往略去了別人所說過的事情,結果我們有時難以把基督生平的各個部分聯繫起來,按事件先後順序確定每一件事的位置。“聖經中並不一定有完整的順序和表面上的統一。基督的神跡就沒有按準確的順序敘述。”(懷氏文稿1886年24號)
每一位作者都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把基督介紹給他的讀者,與他敘述基督生平的目標保持一致。馬太和路加側重表現他作為人子的一面。馬可則強調他的神性,指出他是上帝的兒子。馬太說耶穌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是猶太人,是來成就向列祖所發應許的一位。路加指出他是亞當的後裔(路3:38),因而是全人類的救主。馬可完全肯定他的神性,只說他是上帝的兒子(可1:1)。約翰強調耶穌的人性(約1:14)決不會貶低這樣的事實:從道的絕對意義上講,他就是上帝(約1:1-3)。
馬太福音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比較完整地記錄了我們救主的講道和其他言論。他表現基督為偉大的教師。他的福音里六個講章記得比較詳細,而其他福音書則只簡要提到,或根本沒有講。它們是:
1、福山寶訓 太5-7章;
2、對門徒的訓言 太10章;
3、海邊講道全部由比喻組成 太13章;
4、論謙卑和人際關係 太18章;
5、論偽善 太23章;
6、論基督再來 太24,25章。
馬太福音的第二個顯著特點,就是可以看出馬太在寫作時考慮到他的讀者是什麼人。他的讀者似乎主要是猶太藉的基督徒和不信的猶太人。他的目的顯然是要勸後者相信耶穌為預言中的彌賽亞,並堅固前者的信心。馬太福音特地指出耶穌是舊約的表號所指的對象,這些表號在他身上得到了應驗。在這方面馬太福音比其他三個福音書合起來講得還多。他說耶穌來,不是要廢掉“律法”,而是要成全它(太5:17)。他說耶穌是亞伯拉罕的後裔,開國之父和最傑出的君王,大衛的子孫。
導致猶太人拒絕耶穌的,是他們對於彌賽亞的身份和他國度的性質所抱錯誤的觀念。他們夢想中的彌賽亞是一位能領導國家取得獨立,並在世界稱霸的大君。可是他們卻不理解彌賽亞是公義的王,領導他們戰勝自己生活中的罪惡,實現屬靈上的真正的自由。猶太人不能把舊約中關於彌賽亞要受苦段落與預言他榮耀統治的段落協調起來,結果他們忽視了前者,誤解了後者(見《歷代願望》30,212,257,777頁)。對於猶太人來說,這些表面上矛盾的段落似乎是無法解釋之謎。他們專門找那些有關他榮耀之國的經文,根本不考慮他恩典的國度,和進入他榮耀之國的先決條件。馬太似乎覺得有責任說明得勝的彌賽亞同時也是受苦的彌賽亞。他證明耶穌真是以色列王和應許賜給大衛的“苗裔”,也是受苦的彌賽亞,從而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研究馬太福音時必須記住的另一個事實是:馬太福音敘述基督生平不是按照年代,而是按邏輯和講題的順序。在按排耶穌生活和傳道主要階段時的確有一個總的年代程序。但在某一階段內的事件就不一定按時間編排。事實上馬太比其他福音書的作者更加偏離嚴格的時間順序。他的主要目的是編排耶穌的生活和傳道經歷,為他的寫作指導思想服務。他不是年代學家按順序記事。他是歷史學家,根據選民歷史更大的背景反映這些事件的意義。
五、綱要
(一)降生,嬰兒和童年時期 太1:1-2:23
1、耶穌降生 太1:1-25
2、耶穌的童年 2:1-23
(二)為傳道工作作準備,公元27年 太3:1-4:11
1、施洗約翰的工作 太3:1-12
2、受洗 太3:13-17
3、受試探 太4:1-11
(三)在加利利傳道,從公元29年逾越節到公元30年逾越節 太4:12-15:20
1、在加利利早期的傳道工作太4:12-25
2、福山寶訓 太5:1-8:1
3、耶穌制服疾病、自然界和魔鬼的能力 8:2-9:34
4、論傳道法 太9:35-11:1
5、施洗約翰派來的代表 太11:2-30
6、與法利賽人的矛盾 太12:1-50
7、海邊講道:天國的比喻 太13:1-52
8、在加利利公開傳道的結束太13:53-15:20
(四)不再公開傳道,公元30年春天到秋天 太15:21-18:35
1、在加利利邊境傳道 太15:21-39
2、與法利賽人的矛盾加深 太16:1-12
3、展望十字架 太16:13-17:27
4、人際關係的謙卑 18:1-35
(五)在毗利亞的工作,公元30-31年秋天到春天 太19:1-20:34
1、在毗利亞傳道和醫病 太19:1-20:16
2、最後一次前往邪路撒冷 太20:17-34
(六)在耶路撒冷最後的工作,公元31年逾越節 太21:1-27:66
1、與文士和法利賽人衝突 太21:1-23:39
2、有關基督再來的訓言 太24:1-25:46
3、被捕和受審 太26:1-27:31
4、被釘和埋葬 太27:32-66
(七)復活:復活後的顯現 太2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