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全球化的政治條件 |
送交者: 比較政策 2013年04月21日10:04:21 於 [股市財經] 發送悄悄話 |
從錢里賺錢是一種“原罪”,這是基督教的一個基本教義。西方文明的另一個源泉古希臘也譴責“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行為,伊斯蘭教對於金融交易的禁止更苛刻,至到今天,這種“原罪”意識在國際社會上仍然影響深遠。從事金融交易最頻繁的猶太人被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西方文明描述成“高利貸”吸血鬼,這個描述成了歷史上世界各地排猶的一種工具。 雖然古羅馬、中世紀的威尼斯、近代的安特衛普和阿姆斯特丹等已經存在着“國際性”的金融交易市場,但只有在大英帝國炮艦支持下的倫敦交易市場才首次成為真正的全球性金融中心。1720年第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時,倫敦市場的交易資本已經達到五億英鎊。從某種意義上講,政治上獨立、經濟上仍然長期受制於英國的美國,是倫敦金融市場擴張的最大市場。今天,“工業(製造業)革命”發祥地英國只剩下金融“產業”在國際經濟中依然還最有“競爭力”,這種安格魯—薩克森式社會·經濟自由競爭模式,在美國進一步成熟、擴張,直到冷戰結束後擊敗日本·歐洲的社會福利模式,正在中國等“新興市場”複製,主導目前的全球化進程。 不過,金融資本如何影響、在多大程度上控制市場以及整個國民經濟,是由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決定的。在美國,早期所謂摩根財團擔保美國金融市場的神話是基於美國殖民擴張(特別是鐵路開發)的天然優惠條件。精明的摩根看到:經濟上脆弱的政府不可能提供資金開發新市場,在經濟劇變(不管是獲利還是風險)條件下,靠固定利息不容易、也不便舉債(debt),而股份式基金(注1),既投合投機者的欲望,又不承擔破產時的還債義務。從這一點看,資本市場的擴張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其合理性,問題是如何制約。美國直到1929年紐約交易市場的大跌落,經過數年反省,才迫使聯邦政府於1934年不顧金融行業的反對,制訂《證券交易法》,並於次年成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監督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 如果說英國在1720年、美國在1929年體驗並明白了不受制約的金融市場對國民經濟的可怕影響,日本則直到九十年代“泡沫經濟”之後才制訂相對全面的法律規制股票交易。這也說明金融市場在日本還不“發達”。筆者1986年至1995年在日本學習、工作期間從未購買過一份股票,當我在公司里讀到諸如“禁止內部交易”之類的通知時,感到這與自己毫無關係;絕大多數日本人也不購買股票。日本的上市公司,多數股份被所屬企業集團的銀行或公司持有或互相持股,很少交易,只提交年度財務報告(不象美國公司必須提交季度報告等),不必擔心股東大會的挑戰。由於可交易的股份很少,加上各公司用以擔保的不動產資源(土地)在日本奇缺,日本的股市主要被銀行直接地和政府間接地操縱,在1987年10月底,幾乎沒有外國資本的日本股票市場,股市價值換算成美元後,首次超過了美國的股票市場,由此也可見金融“產業”遠離實際的商業價值,是特殊國際政治條件和畸形經濟體系的產物和象徵。回顧起來,如果日本、德國戰敗之後,在強大的“行政指導”下復甦的經濟體系不壓抑、“指導”金融業(讓其只作為“服務”行業),哪能有它們的“經濟奇蹟”? 1987年以前,各國的金融市場相對封閉,但自從同年十月的全球性股票市場同時跌落之後,西方金融市場已經密切地聯繫到一起了。1992年9月,試圖維持英鎊價格的英格蘭銀行灰頭土臉地被“防避”基金(注2)投機家索羅斯擊敗,象徵着連英國這樣的超級主權國家也不能控制自己的金融政策,更何況象墨西哥這樣的第二流國家,在1995年的比索貶值危機中,連討價還價的對手都找不到!墨西哥政府就這樣被“市場”拋棄了。到2007年,我們已經面對這個事實:包括中國、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在內的全球所有市場經濟,已經逃脫不掉國際金融“產業”的擺布了。 所有的美國股票投資材料(以華爾街日報為源泉)都津津樂道地列出以道瓊斯工業平均DJIA指數,S&P500指數等經年變化的上升圖鼓勵人們將資金投入股市,而很少或迴避不提股市上升是由於投入股市資金增長的結果這一基本事實。對於英美而言,自從八十年代撒切爾夫人—里根執政以來,把年金和退休基金完全開放給金融市場,讓沒有接觸過股票的幾乎所有有固定收入的家庭,都通過共同基金的方式持有股票。據統計,美國家庭在1980年時只有5.7%持有共同基金,到2001年,此比率達到52%(注3)。在2001年,英美投入股市的年金和退休基金總額超過其 金融“產業”的這種不擴張就衰亡的特徵,在2007年得到明白的印證。一方面,美國金融行業不得不盲目、愚蠢地延伸到自2001年來高科技產業衰退以來增長到盡頭的房地產業,引發了次級貸款市場的危機。由次級貸款市場引發的危機導致了金融行業的危機,華爾街的所有超級金融機構,除了Goldman Sachs 外,都在房屋貸款投機中損失數十以至上百億美元,其股價跌了一半左右,等待着中東產油國、新加坡和中國的不透明“主權”國家控制基金或者專制王子的解救。另一方面,全球金融行業在中國、印度、俄羅斯、南美等地擴張了市場,勉強維持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微弱上升趨勢。但是,金融資本在全球的擴張,幾乎已經達到盡頭。例如,中國的股市價值,已經超過第二大經濟實體日本的股市價值(注4),其代表性的上海證券指數,在達到六千點以後,下跌了百分之二十,現在雖然有所回升,但不可能重複2007年那樣的膨脹。那麼,問題就是:已經全球化了的國際金融市場會如何發展呢?答案很簡單明了:這取決於國際政治變化的條件。 如果美國政府仍然被小布什那樣的人物(例如與中東專制政權聯繫密切的前任紐約市長Giuliani、本人為金融大亨的現任紐約市長Bloomberg和靠自己的風險投資財富競選總統的前任麻州州長Romney)控制,華爾街會推動聯邦政府把最後一筆由政府掌管的大型公共資金——社會安全基金——私營化,投入股票市場。這是迫使政府放棄對人民的最大“社會契約”,把聯邦政府變為五角大樓的附屬機構(目前聯邦政府支出的一半以上都與軍事相關)。所幸的是,所有民主黨的總統競選人以及在愛荷華首戰勝出的共和黨候選人哈克比都反對政府的這種自殺行為。一般人也普遍預測民主黨會贏得2008年總統大選。這也是華爾街日報連日來對總統大選焦躁不安的原因。對於中國而言,政府應該不至於為了“救市”而放鬆社保基金的管理,但其控制的規模2000億美元的中國投資公司CIC的民主化決策過程卻是國際金融關注的一大焦點。它的第一筆投資就是在正式成立之前的2007年5月20日用30億美元買下第一個在美國股票市場公開交易的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黑石集團Blackstone(也叫百事通集團)的非投票權股票(注5)。這個代號為BX的公司在2007年6月21日定價每股31.00美元,22日以每股36.45美元上市開盤(IPO),當日衝到每股38.00美元,此後一路下跌,在2008年1月9日跌到每股17.30美元。當我們讀到中國投資公司頭頭自我陶醉的第一筆投資公告時,第一個反應就是:黑石集團用什麼手段收買了他們?中國政府有什麼法制監督他們?中國公眾有什麼權力制裁/撤換他們? 在非政府的實際運營層面,也有很多作為。極個別有遠見的公共人物,如前副總統戈爾,就利用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機會,投身普通人不可能介入的風險投資行業,試圖帶動富翁們進行“良心”投資。近年來越來越活躍的“防避”基金、私募基金等投資行業,對世界經濟的支配越來越加強,卻又幾近黑箱操作,沒有任何主權國家或國際機構可以制約它們,如能有戈爾這樣的公共人物參與,會得到某種信任。但是,戈爾的主要目的,是在已經衰落的互聯網產業之外,用金融資本再興起新的“綠色產業”,以幫助美國和民主黨。這種作為,一方面遭到政治上強大的能源等傳統產業的抵制,一方面也限制了普通民眾的參與。對於大多數持有一定股票的美國住民,如何利用SEC這樣的較民主的保護絕大多數小股東利益的規制機構和法律監督、制約 “一美元一票”的非民主運營的上市公司的運行,更顯得迫切。筆者從去年開始,嘗試在國際公司(如Yahoo)的股東年度大會上以微小股東的身份通過提案發言等機會在政策方面影響公司的決定,產生了超越微小股票份額限制的效果。從理論上講,如果很多小股東都這樣行動起來,大公司不考慮這些要求就很難運營。何況,SEC畢竟由國會議員控制,民眾可以通過“一人一票”的選舉來影響議員,甚至改變金融政策。 當然,從根本上看,在全球化浪潮中,只有全球性的民主化(例如,各個國度的民主化、對證券管理委員會的民主監督和選舉,以及無錢者在各個國界之間的自由移動以尋求工作機會)才能徹底克服金融市場全球化(如有錢者可以無視各國法律在國際上自由移動)給世界帶來的危機。連世界經濟論壇的執行主席也開始呼籲政府和公民社會來參與全球公司的社會責任(注6)。如果我們不急迫在政治上行動起來,整個人類的前途可能很快就會陷入操縱在一小撮跨國利益集團之下的國際金融資本的奴役之中。
注0:本文寫作時主要參照了Mark Smith, The Equity Culture: the Story of the Global Market,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3和Hirt-Block, Fundamentals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 Eighth Edition, McGraw-Hill, 2007兩書以及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注1:英文裡的equity這個詞,用在金融行業,指“平等地”分擔風險和利潤的機會,而不是結果。 注2:hedge fund這個用詞本身就很詭秘。有些中文譯為“對沖”或“套利”基金倒很形象。 注3:Fundamentals, 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Research In Brief, Vol.12/No. 4, October 2003 (http://www.ici.org/pdf/fm-v12n4.pdf). 注4:英國《金融時報》Geoff Dyer 2007年8月29日上海報道:“中國股市市值超過日本:如果算上在香港上市的中國企業,日本股市昨日收盤的市值為47000億美元,而中國市場的合併市值為47200億美元”(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id=001013767)。 注5:China’s State Investment Company to Acquire Non-Voting Minority Stake in Blackstone (http://www.blackstone.com/news/press_releases/05-20-2007.pdf). 注6:Klaus Schwab, Global Corporate Citizenship, Working With Governments and Civil Society, Foreign Affairs, January/February 2008。
[趙京,中日美比較政策研究所,2008年1月13日]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2: | gugeren:Peter Lynch如何選擇銀行股 | |
2012: | 白果樹:希臘神話悲劇和世界經濟 | |
2011: | 牛北村:報稅後的私人理財 | |
2011: | 中國所有美債都是廢紙 | |
2010: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發達國家主權債務風 | |
2010: | 收益的時機可能已到-sell candidates? | |
2009: | this man is speaking the truth | |
2009: | 梁祝 vs. 股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