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柞里子:“洋肉”精英與敦煌“國寶”
送交者: zuolizi 2006年12月28日11:02:53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柞里子:“洋肉”精英與敦煌“國寶”

秦興而先秦諸子百家包括孔子之儒家在內幾乎盡亡,獨存者為非孔子之儒。漢興至武帝獨尊儒術,遂使非孔子之儒,假孔子之號,成為華夏文化的傳統。兩千年後、一百年前出現一批反傳統的好漢,勇氣有餘,功夫欠足,不曾識破傳統文化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自以為是“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高手,口口聲聲“打倒孔家店”,結果不僅那羊頭招牌倒了,羊肉、狗肉一同當成了瘋牛肉,而且連同怎麼做羊肉的菜譜也被搞成有字天書。從此人們不再吃狗肉不在話下,羊肉是什麼滋味也乏人問津。偶爾有好奇的,翻一翻羊肉菜譜,無奈有眼不識天書,趕緊合上,只當沒這回事。不過,並非人人都做了半個和尚或半個尼姑,只吃齋而不吃肉。新肉鋪開張了,招牌上寫的是“洋肉”二字,據說這肉是從水那邊來的,所以多了三點水。是真是假,不好說,因為“洋肉”鋪里賣的一概是回鍋肉,原味如何誰也說不清。

回鍋“洋肉”一百年賣下來,培養出一夥自視為中華精英,也被一些妄自菲薄為非精英者視之為中華精英的人物。這夥“洋肉”精英並不都信基督教,反基督教不遺餘力者也不乏其人。因為“洋肉”有從西邊來的,還有從更西邊來的。來路既然不同,做成的回鍋肉自然不是一個味道。吃不同回鍋“洋肉”長大的,身上的“洋”騷自然也就有別。然而,無論散發出來的是哪一種“洋”騷,終究是“洋”騷而不是“土”氣。不過,別以為散發“洋”騷的人都吃“洋”飯,靠“土”吃飯的也不乏其人。因為水那一邊吃原“洋肉”長大的人中間有一小撮偏偏對水這邊的“土”感興趣,水這邊的“洋肉”精英於是乎就有人與之相呼應。於是就聽到有人大罵或大捧英夷斯坦因,也聽到有人大罵或大捧法夷伯希和等等。或問:大捧者,“洋肉”吃得足想是不錯。大罵者,難道也是“洋肉”吃多了不成?不錯,因無論罵與捧,其思維方法和價值觀念都屬“洋”。曰:何以見得?曰:答案正好可從吹捧或者謾罵斯坦因與伯希和的例子窺見一斑。

近一百年前斯坦因與伯希和先後從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以“賤”價買去“國寶”,原本是西北邊陲近乎廢墟的小鎮敦煌,從而成為世界文化聖地。稱“賤”,用的是現在的眼光或者說洋人的眼光。稱“國寶”,用的也是現在的眼光或者說洋人的眼光。斯坦因與伯希和各付出白銀二百兩和五百兩,所獲為“廢紙”數千卷。白銀,貨真價實。“廢紙”,是當時見過貨色的大多數中國人的觀點。如果當時見過貨色的中國人不認為是“廢紙”,這些“廢紙”早就從這些中國人手中換成了白銀,等不到斯坦因或伯希和。如果這些“廢紙”在當時被中國人用白銀換回家中珍而藏之,土改或文化大革命時說不定就因其為“封、資、修”而翻身成了新紙,不會流落異國他鄉,在博物館裡坐冷板凳,好生淒涼。

如今水這邊的人無論精英與否,皆大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了水那邊的人的價值觀。水那邊的人既是不遠千里而來,捨得用銀子換“廢紙”,於是發現並出售“廢紙”的道士王圓菉、協助斯坦因成交的師爺蔣孝琬,以及一系列見過卻不曾視這些“廢紙”為“國寶”的中方大小官員、學者,皆被戴上“民族罪人”、“賣國賊”、“漢奸”、“無知”、“愚昧”、“腐敗”等等的帽子。研究敦煌出土的這些“廢紙”成了一門學問,稱之曰“敦煌學”,洞裡的壁畫、泥菩薩也都成了“國寶”一級的“藝術珍品”。更有甚者,說什麼“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如果真的想認識中國古代文明的話,除了自己去敦煌,再無別路可走”。果真如此?柞里子曰:否。

就價值而言,但凡人類所創造者,皆可以歸納入兩類。其一,其價值不以文化為轉移,或者說,其價值為各種不同的文化所共同接受。比如,房舍有蔽風雨的價值,車輛有助行動的價值;船舶的價值在漂浮,橋梁的價值在跨越;如此等等,皆屬此類。其二,其價值因文化之不同而異。屬此類者最早往往出於個人的情感發揮,在某特定文化區域內引起共鳴,遂在這特定文化區域之內被視為有價值的東西。文學、藝術、音樂、宗教皆屬此。屬於第二類者並非一概不能跨越文化,只是不能如屬於第一類者之一概跨越文化。

敦煌藏經洞所出,就內容而言,百分之九十為佛經手卷。既屬宗教,其價值之有無、多寡,當視文化背景而定。如前所述,華夏文化的特點恰好在於無宗教。佛教既非發源於華夏,也從來不曾成為華夏文化的主流。損失一些佛經手卷,無論損失的方式是否合法、是否公平,是通過交易抑或是通過盜竊或者搶劫,其損失本身絕無損於華夏文明,亦無關華夏學術。有敦煌,華夏文化不因此而增輝;無敦煌,華夏文化亦不因此而失色。視敦煌佛經手卷之失為“吾國學術之傷心史”,純屬謬論。

敦煌藏經洞所出之非佛經部分,就年代而言,最早者不過一千五百年,而華夏文明可以上溯至四千,甚至五千年以前,且自公元前2000年以降,文獻保留基本完整;就涉及地域而言,狹小偏遠,無足輕重。故即使敦煌所出之非佛經部分於華夏文化之完整有所裨益,充其量不過如滴水之於汪洋。多此一點水,“洋”字的三點水偏旁不因此而改寫作四點水,少此一點水,“洋”字的三點水偏旁也不因此而改寫作兩點水。說什麼“如果真的想認識中國古代文明的話,除了自己去敦煌,再無別路可走”,好像除敦煌之外中國文化別無長物,更是如同痴人說夢。

佛經手卷為手寫,即使內容無足取,或者可有書法的價值?發現這些手卷的王道士也如此這般想過,故曾選取若干卷請當時在當地有書名的甘肅道台廷棟過目。廷棟看過之後,對王道士說:這些手卷上的字還沒有他廷棟寫得好,一錢不值。書法是一種頗難超越文化的藝術,故至今不識漢字的民族皆難以“藝術”視之,倘若不視之為“廢紙”,只因知其尚可變換為錢而已。幸虧如此!如果水那邊的人自認為懂書法,而其所欣賞者又恰好為水這邊的人以為“一錢不值”者,則經由凡夫俗子寫就的敦煌佛經手卷,說不定就也會同敦煌石窟里的壁畫和泥菩薩一樣,成為“國寶”一級的“藝術珍品”,令一些“洋肉”精英忙不迭地改寫中國的書法史。

繪畫和雕塑不如書法這般幸運,屬於比較易於跨越文化者。唯其比較易於跨越,其因文化而異的“異”,往往為人所忽略而唯見其“同”,以為藝術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價值觀念。其實大不然。就藝術而言,水這邊與水那邊的價值觀念的最大差異,竊以為在於這邊以“虛”為貴而那邊以“實”為貴。或以為“虛”意味着“抽象”,又以為“抽象派”藝術發源於西方,其實,這兩種“以為”,皆非是。中國繪畫從來不貴“形似”而貴“神似”,故就繪畫而言,工筆為下、寫意為上,設色為下、黑白為上;書法則更為純粹的抽象藝術不待言。西方繪畫從來以追求“形似”為的,遲至近代方脫離“形似”的追求而趨於“抽象”。“抽象派”既不發源於西方,以“抽象”為高的價值觀也不發源於西方。此其非是之一。

無論主“形似”抑或主“抽象”,皆就作品可見的實體而言,故皆為“實”而並非真正的“虛”。此其非是之二。華夏於藝術素來以意境為尚,所謂意境者,須於作品的實體之外而求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虛無飄渺,不可捉摸。這才是真正的“虛”。唯其追求“虛”,故華夏文明於藝術向來有所謂“家”與“匠”之別。“家”與“匠”之別,不在技巧的精與拙,也不在體裁的雅與俗,而在文化修養的高與低。中國歷史上罕有“純粹”的畫家和書法家,但凡在繪畫或書法領域內成家者,無不同為高水平的文人騷客,即其明證。雕塑難於產生“虛”的效果,文化修養高者皆蔑視之而不為,故中國雕塑素來不入品流,也從無以雕塑而成家者,恰可視之為反證。

敦煌石窟的壁畫,十之八九為佛教故事,線條鈍而乏力、設色死而無韻(設色已為下乘,更何況死而無韻),無論就技巧還是體裁而言,皆不入流,更遑論意境。敦煌石窟的泥塑,十之八九為菩薩。天下的菩薩,無論站立坐臥,總是同一副呆若木雞的面孔。就哲學而言,或可稱之為深不可測、以不變應萬變的高手;就藝術而言,則如同機器成批生產的處理品。絕大部分雷同,故非機器成批生產難得如此。略有出入,故非不合格的處理品莫屬。一言以蔽之,衡之以華夏的藝術觀,敦煌石窟的壁畫和泥塑,如同石窟所藏佛經手卷的書法一樣,並無價值可言。

敦煌石窟之中,並非無可寶者,比如,一些石窟內的地面是西夏時期的瓷磚鋪就的,以柞里子之見,這些瓷磚的藝術價值遠出於佛教壁畫和泥塑菩薩之上。僅因水那邊不曾有人來收購或竊取,國人不以寶視之,不少洞窟一任遊客踐踏。不從中國固有的價值觀念辨認敦煌之種種有無價值、有多少價值,只因水那邊的人視之為“寶”,故從而“寶”之,並信口開河,說些荒謬絕倫、“寶”氣十足的廢話。若不是“洋肉”吃得太多,試問作何解釋?故曰:無論視從水那邊過來的探“寶”者為識“寶”的英雄從而捧之,還是視從水那邊過來的盜“寶”者為竊“寶”的無賴從而罵之,皆為“洋肉”精英之所為而無疑焉。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矛盾的感覺---說說日本人和中國人
2005: 長篇連載-靈異人生(三)
2004: 喬治亞往事 (小說)(1)
2004: 喬治亞往事 (小說)(2)
2003: 我是一顆樹
2003: 生命的痕跡
2001: 今晚平安夜
2001: 女子伊萊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