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說說隱私和推理
送交者: 孟什維克 2011年05月18日20:23:43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zhenjia為什麼總是纏着樺樹不放?你和小爪兩個極端,小爪驢打滾,五十里地都看
得見,你則苦心孤詣,非要把人絆倒的樣子。


zhenjia說樺樹不擇手段,把朋友的隱私公之與眾,我覺得正好相反。

樺樹的《夢回沙河》全是回憶,憶人憶事,人是私人,事是私事。zhenjia說樺樹的
《夢回沙河》“坦蕩蕩、不會說謊”,那麼斯人斯事,就不能用“隱私”來定義。
記實文學,憶人憶事的隨筆,古今中外太多了,要說“隱私”,那麼記實文學、憶
人憶事的隨筆都算是拿朋友的“隱私”去公開了,這樣的定義顯然沒有道理。

其實樺樹的寫作風格和取材都是一以貫之的,從《夢回沙河》一直寫到今天都是這
樣。樺樹的作品裡沒有陰暗的東西,也不歌功頌德,她寫人情人性,尤其是人情人
性中美好的東西,而這種美好又常常是在生活的苦難、心靈的苦難中自然生長、相
伴而生的,這也正是樺樹作品的價值所在。湜華來到五味找樺樹所寫的長帖中,
並沒有認為樺樹在揭她的隱私,恰恰相反,她因為感慨而回憶起自己與樺樹的共同
經歷。

“隱私”,是湜華自己講出來的。為什麼湜華要那麼做?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第一這個故事不是剛剛開始,而是已經落幕 ── 湜華已經不再是一個陌生人,
大家都已經入戲很深,樺樹、讀者還有湜華自己。她一直在默默地看着故事的整
個進程,但她選擇了旁觀,這完全符合她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如果故事就此結
束,她可能選擇永遠沉默,她的突然出現,是要阻止樺樹再寫下去。

其實我相信湜華早就知道樺樹在哪裡,但樺樹卻三十年來了無音訊,不知道湜華到底還在不在、在哪裡,樺樹這篇作品的題目恰恰告訴我們它的緣起,它緣起於
一種感概、一種懷念和惆悵。湜華假託古溝才找到樺樹,是一種很自然的心理反
應,並不難理解。

第二個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樺樹有警覺,不相信會有這種巧合發生,所以湜華需
要把只有她們兩個人之間才知道的秘密講出來。也正是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樺樹
的為人之善良,湜華的母親是一大懸念,網友們有很多猜測,但樺樹始終守口如
瓶,一直沒有把它講出來。樺樹保護了湜華的隱私,這也影響了湜華回帖的態
度。第三個原因能夠理解的人恐怕非常少,因為平常人不能理解有後媽的孩子的心
靈世界中的那些不幸,這並非特指湜華的特殊遭遇,而是指一般性的感情傷痛。
對湜華來講,無情揭露完全出於本能,之所以藏在心底,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父親。
所以從心理邏輯來講,湜華幾十年後坦言說出隱密,根本不需要任何猶豫,這也
等於在回答所有人她之所以為她的原因,而在大家面前,她已經不是一個陌生人。


樺樹和湜華不是在網上偶遇,對湜華來講絕不是。她的熱和冷,都是思考過的,
從心理邏輯來講,她不可能如此從容了斷,但她必須阻止樺樹再寫下去,至於原因
很難揣測,而且也不必。

湜華在網上“找到”樺樹,並沒有顯露出意外的驚喜,並沒有像樺樹所表現出來
的那樣。所以樺樹不知道湜華,湜華卻知道樺樹,尤其是樺樹的《夢回沙河》
出版之後,可以肯定湜華是了知樺樹的。

生活中充滿了各種不期而至的意外,有的人生平淡如水,有的人生波瀾四起。有的
人努力了什麼也沒得到,有的人沒努力卻什麼都得到了。有的人沒老婆,有的人有
好幾個。。。這裡面有邏輯嗎?沒有邏輯。正是因為沒有邏輯,這個大千世界才如
此迷人、如此豐富多彩。

雖然這個世界沒有邏輯,但卻有因果,因果才是唯一真實的邏輯。而我們腦子裡自
編自導的推理不是邏輯,那是用來興奮自己的臆想而已。

我有沒有推理呢?也許有一點,但更多的應該是基於對人的理解,最重要的,我沒
有把人預設成一個壞人或者好人。

另外我再說一遍,損人不會利己,這是一個鐵律,不會因為你是誰而有所改變,不
會因為驢打滾就有所不同,也不會因為你有什麼理由而有例外。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白凡:袁騰飛:大眾俗文化中的怪胎
2010: 西行記:美國國家公園 Bryce Canyon (1
2009: 偶像生桑,這是衛生部長建議用八角燉湯
2009: 定理:鄧玉嬌楊佳,官審制的尷尬
2008: 從可吹那到汶川--比較中美的災難意識
2008: 共計死難學生估算人數 11806
2007: Wolfowitz危機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
2007: 自信心和成績無關
2006: 陸小曼、王賡、徐志摩(版本一)
2006: 陸小曼、王賡、徐志摩(版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