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楓苑夢客:中國猶太人成了世紀難題
送交者: 楓苑夢客 2010年05月21日22:43:48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最近為一個展覽寫介紹文字,其中有一幅1512年開封猶太人會堂的《尊崇道經寺記碑》的拓片讓我很感興趣。於是,除了對這幅碑文進行了一番研究之外,還對猶太人移居中國的時間、地點,以及他們代中國的生存狀況作了一點調查。

手頭的這幅拓片製作於1919年,原屬於加拿大聖公會主教懷履光(William Charles White)的收藏品。懷履光曾經在中國傳教三十七年,1934退休回到加拿大後,致力於研究和介紹中國歷史文化,對漢學在西方的傳播產生了相當大的影 響。懷履光在華期間,搜集購置了大批中國文物,成為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的重要收藏,懷履光自然成為博物館遠東收藏部的負責人,他同時也在多倫多大學開設了中國藝術與考古課程。1968年,多倫多大學成立中國研 究學院(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懷履光成為第一任院長。

從公元9世紀末開始,西方旅行家或傳教士們都在他們的著述中多次提到過中國存在着猶太人。元朝時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記載,他本人曾於1286年在汗八里(北京)忽必烈汗的宮廷中會見過朮忽人,即猶太人。

明朝時來華的耶穌會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於1605年在北京會見了一位名叫艾田的開封猶太人,此人可能是進京趕考邀取功名的舉人。艾田自稱他來自開 封,那裡有許多猶太人居住。利瑪竇聽說開封猶太會堂有古老的《聖經》版本,很感興趣,於是便委派一個中國耶穌會士去開封探訪。此後陸續有其他耶穌會士也探訪了開封。他們發現那裡的猶太社群有一個猶太會堂,擁有大量文字材料和經書。其中經書後來多半被西方傳教士購走,至今流散世界各地。

懷履光1910年到達開封后,也非常注意調查搜集有關開封猶太人的資料。這幅碑帖也是那時製作的。不僅如此,他還做出很大努力,試圖振興開封猶太人 社團。但是,儘管他在該城生活了25年,與開封猶太人建立了良好關係。並做出了種種努力,最後還是以失敗而告終。他所做的重要貢獻是在七個猶太姓氏族長的支持 下,於1912年將1489年、 1512年、和1679年所建的三塊石碑遷至猶太教會堂大院內,以避免損壞。為此他曾和地方官員發生過衝突,因為當地官府想將石碑據為己有,但是,開封猶 太人堅持希望將它們交給懷履光所領導的差會保管。 1913年,雙方終於達成妥協,懷履光保證不把這些石碑運出境外。1914年,在猶太人的建議下,懷履光又把原來建過猶太教會堂的那片地基買了下來,並請 人對它進行了清理,目的可能是為了重建猶太會堂,恢復敬拜,但卻未能如願。懷履光曾說:“1918年,我試圖將中國猶太人集聚起來,以便把他們組織成一個 希伯萊人社團, 屬於猶太人後裔的20多個男女都被集中在開封,共舉行三天會議。” 懷履光可能是曾試圖解救瀕臨滅亡的開封猶太社團的最後一個外國人。

立於1512年的“尊崇道經寺記碑”敘述了猶太教的歷史,列舉了開封猶太人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和貢獻,特別是強調了儒家倫理思想與猶太教的一致性,可見當時的猶太人已經相當認同中國文化傳統。碑文作者左唐為進士出身,曾任明代四川布政司右參議。

Chongjingsibei1.jpg

猶太人何時進入中國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在漢代甚至更早。但是據可靠史料記載,自唐代便有猶太人經古絲綢之路進入中國經商。8世紀海路貿易開通後,又有一些猶太商人從海路來到中國,定居在廣州、泉州、揚州和寧波等港口城市。當時他們被稱為“石忽”人,即新波斯語JAHUD(猶太人)之音譯。他們在中國的人數甚眾。據《唐書》記載,唐末黃巢農民軍入粵屠城,盡誅廣州數十萬胡人。又根據916年 左右大食旅行家阿布爾•宰德•哈桑(Aboul Zeyd al-Hassan)所寫的《中國和印度遊記》,當黃巢起義軍於878年占領廣州時,除了屠殺當地原住民之外,還屠殺了“12萬穆斯林、猶太人、基督徒和法爾斯人或波斯襖教徒”“藩坊”居民。

北宋時,一批猶太人來到了當時的都城東京,向北宋皇帝進貢西洋布,受到宋廷的友好接待,被允准在開封居住,宋帝在給他們的詔書中,要求他們“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還賜給他們漢人姓氏。開封猶太人在北宋時有70個家族姓氏。 1163年,他們在鬧市區興建了一座猶太會堂,被稱為一賜樂業教清真寺。“一賜樂業” 為Israel的譯音。金朝建立教堂後,猶太人人口大增,共有500多家、4千多人。他們一直保持本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但是逐漸適應漢文化,學習漢 語經典,並參加科舉考試,封官食祿。和來華的阿拉伯人一樣,他們最擅長的也是經商。可惜,由於金朝與南宋的連年戰爭,又歷經黃河水災,猶太社區幾經興廢。 1642年,因黃河決堤,整個開封城被淹沒。猶太會堂也被沖毀,許多經書散失。開封猶太人於1663年重建猶太會堂,並尋回了部分經書,但此時開封猶太人 人口已不足兩千。到17世紀後,開封猶太社團事實上已與外部猶太世界失去了聯繫。到19世紀中葉,開封猶太會堂已成一片廢墟,多年沒有拉比,沒有人能讀希 伯來語,宗教儀式也已停止。可是,就在這時候,西方傳教士們“發現”了開封猶太人後裔,很快在歐美掀起了一股研究開封猶太人的熱潮。針對中國的猶太教“瀕 臨滅絕”的現實,上海的猶太人試圖幫助開封猶太人後裔恢復猶太傳統,但均未能成功。由於中國文化的影響以及與異族通婚,開封猶太人絕大多數已經被同化。但 是仍然有極少數家庭頑強保持猶太宗教信仰。

眾所周知,猶太人是一個最難被同化的民族。公元70年後,猶太人失去了祖國,到處流 浪,到處被排擠、殘殺,這應驗了《聖經》耶利米書二十四章九節的話:“他們要在天下萬國中拋來拋去,遭遇災禍,在我趕逐他們到的各處,成為凌辱、笑談、譏 刺、咒詛。” 但是,猶太人堅持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堅持自己的民族信仰和文化傳統,拒絕與外族通婚。因此,猶太人很少融入其他民族。

儘管猶太人並沒有遭到中國人的歧視和迫害,但是,置身於中華文明的汪洋大海之中,即使 他們不情願,也難以擺脫同化的命運。事實上,他們並不甘就此湮沒於歷史中,也不甘心被同化。於是他們刻石立碑,記述自己先民的信仰傳統。甚至到了清末,他 們還在為此努力。1850 年,一位猶太后裔在給駐廈門領事黎頓先生的信中寫道:“從早到晚,我們淚流滿面地燒香祈禱,但願我們的宗教能重新興盛。……面對這一切(即清真寺的被 毀),我們內心傷痛,一直渴望着能修復清真寺,並委派掌教進行管理,但貧窮的現實,只能使我們的願望束之高閣。” 事實無情地摧毀了他們的夢想,到了17世紀,猶太人信仰和禮儀習俗、社會和語言傳統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並開始了與其他民族如漢、回和滿族通婚。到清朝後 期, 由於天災人禍和文化融合,開封猶太社團完全消亡了。

學者們對猶太人的漢化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認為,中國的科舉制度使開封猶太人主聰穎子弟 被吸引到讀經入仕的道路上來,使得猶太社區中出現了無神職人員的狀態,最終導致猶太文化的解體。有人從地理上分析,認為和穆斯林相比,中國猶太人集中在中 原(開封)和沿海等漢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難以抵禦漢文化的影響;此外,中國猶太人集中的開封自古以來都是天災人禍頻發之地。這裡不僅戰亂頻仍,而且一再發 生水災,這對於猶太社區的發展也極為不利。一次次水患不僅衝垮了猶太會堂,沖走了經卷,更嚴重的後果是迫使猶太居民離開自己的社區,流落他鄉,最後融入外 族。導致中國猶太 人被同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社團規模小,人數少,繁衍能力差,因而無力抗拒主流文化的影響。中國猶太人被同化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中國猶太社區與外部猶太世界 處於完全隔絕的狀態。

據統計,目前開封還有猶太人後裔六十六戶,約二百人。在1950年代前後,這些開封猶 太人大多自稱漢族,1980年代以來,有一些猶太人後裔在戶口登記時將民族改為猶太人或猶太族,但他們的民族認同並不被官方承認,開封猶太人也不能享受少 數民族在升學等方面的優惠。據調查,開封有一家石姓的猶太人還頑強地保存猶太人文化習俗,比如在飲食上仍然遵守挑筋的規則,在每年春節都按照猶太逾越節的 禮制,用毛筆沾雞血塗抹門楣,並用白水煮羊肉祭祀祖先;石家要求子孫遵奉摩西十戒。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開封猶太人發起了一個申請返回以色列的運動,他們積極學習希伯來語和猶太習俗禮儀,併到當地公證處公證自己是猶太人,有幾 位在猶太人基金會的資助下,經過以色列政府的猶太人血統認證後,幸運地獲得以色列國籍。而對於大多數開封猶太人後裔來說,中以兩國官方都不承認他們是猶太 人。中國官員表示,中國只有56個民族,不存在猶太民族。事實上,建國後在決定民族的時候,曾經考慮過承認猶太民族的存在,1952年開封還有兩個猶太人 作為本民族代表參加了北京國慶觀禮。但在1953年,中央政府文件中正式認為,中國只有56個民族,不存在猶太民族,但要適當保護他們的風俗習慣。

看來,中國的猶太民族問題倒成了一個世紀難題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劉福祿: 和精神病患者交往的經歷(2)
2009: 霍霍。阿嬌1米65,阿大才1米6。典型的
2008: 所謂正者,在乎君輕,我重;所謂上善,
2008: 怎麼回事?解放軍和當地政府在地震前一
2007: 了不起的公民
2007: 從陳曉絮的死亡談信仰的迫切性
2006: 紐約姑蘇情(附圖)
2006: 去哪裡
2005: 寫字與寫詩
2005: 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