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阿飞的剑
万维读者网 > 茗香茶语 > 帖子
说说隐私和推理
送交者: 孟什维克 2011年05月18日20:23:43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zhenjia为什么总是缠着桦树不放?你和小爪两个极端,小爪驴打滚,五十里地都看
得见,你则苦心孤诣,非要把人绊倒的样子。


zhenjia说桦树不择手段,把朋友的隐私公之与众,我觉得正好相反。

桦树的《梦回沙河》全是回忆,忆人忆事,人是私人,事是私事。zhenjia说桦树的
《梦回沙河》“坦荡荡、不会说谎”,那么斯人斯事,就不能用“隐私”来定义。
记实文学,忆人忆事的随笔,古今中外太多了,要说“隐私”,那么记实文学、忆
人忆事的随笔都算是拿朋友的“隐私”去公开了,这样的定义显然没有道理。

其实桦树的写作风格和取材都是一以贯之的,从《梦回沙河》一直写到今天都是这
样。桦树的作品里没有阴暗的东西,也不歌功颂德,她写人情人性,尤其是人情人
性中美好的东西,而这种美好又常常是在生活的苦难、心灵的苦难中自然生长、相
伴而生的,这也正是桦树作品的价值所在。湜华来到五味找桦树所写的长帖中,
并没有认为桦树在揭她的隐私,恰恰相反,她因为感慨而回忆起自己与桦树的共同
经历。

“隐私”,是湜华自己讲出来的。为什么湜华要那么做?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第一这个故事不是刚刚开始,而是已经落幕 ── 湜华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人,
大家都已经入戏很深,桦树、读者还有湜华自己。她一直在默默地看着故事的整
个进程,但她选择了旁观,这完全符合她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如果故事就此结
束,她可能选择永远沉默,她的突然出现,是要阻止桦树再写下去。

其实我相信湜华早就知道桦树在哪里,但桦树却三十年来了无音讯,不知道湜华到底还在不在、在哪里,桦树这篇作品的题目恰恰告诉我们它的缘起,它缘起于
一种感概、一种怀念和惆怅。湜华假托古沟才找到桦树,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反
应,并不难理解。

第二个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桦树有警觉,不相信会有这种巧合发生,所以湜华需
要把只有她们两个人之间才知道的秘密讲出来。也正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桦树
的为人之善良,湜华的母亲是一大悬念,网友们有很多猜测,但桦树始终守口如
瓶,一直没有把它讲出来。桦树保护了湜华的隐私,这也影响了湜华回帖的态
度。第三个原因能够理解的人恐怕非常少,因为平常人不能理解有后妈的孩子的心
灵世界中的那些不幸,这并非特指湜华的特殊遭遇,而是指一般性的感情伤痛。
对湜华来讲,无情揭露完全出于本能,之所以藏在心底,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父亲。
所以从心理逻辑来讲,湜华几十年后坦言说出隐密,根本不需要任何犹豫,这也
等于在回答所有人她之所以为她的原因,而在大家面前,她已经不是一个陌生人。


桦树和湜华不是在网上偶遇,对湜华来讲绝不是。她的热和冷,都是思考过的,
从心理逻辑来讲,她不可能如此从容了断,但她必须阻止桦树再写下去,至于原因
很难揣测,而且也不必。

湜华在网上“找到”桦树,并没有显露出意外的惊喜,并没有像桦树所表现出来
的那样。所以桦树不知道湜华,湜华却知道桦树,尤其是桦树的《梦回沙河》
出版之后,可以肯定湜华是了知桦树的。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不期而至的意外,有的人生平淡如水,有的人生波澜四起。有的
人努力了什么也没得到,有的人没努力却什么都得到了。有的人没老婆,有的人有
好几个。。。这里面有逻辑吗?没有逻辑。正是因为没有逻辑,这个大千世界才如
此迷人、如此丰富多彩。

虽然这个世界没有逻辑,但却有因果,因果才是唯一真实的逻辑。而我们脑子里自
编自导的推理不是逻辑,那是用来兴奋自己的臆想而已。

我有没有推理呢?也许有一点,但更多的应该是基于对人的理解,最重要的,我没
有把人预设成一个坏人或者好人。

另外我再说一遍,损人不会利己,这是一个铁律,不会因为你是谁而有所改变,不
会因为驴打滚就有所不同,也不会因为你有什么理由而有例外。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白凡:袁腾飞:大众俗文化中的怪胎
2010: 西行记:美国国家公园 Bryce Canyon (1
2009: 偶像生桑,这是卫生部长建议用八角炖汤
2009: 定理:邓玉娇杨佳,官审制的尴尬
2008: 从可吹那到汶川--比较中美的灾难意识
2008: 共计死难学生估算人数 11806
2007: Wolfowitz危机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2007: 自信心和成绩无关
2006: 陆小曼、王赓、徐志摩(版本一)
2006: 陆小曼、王赓、徐志摩(版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