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獨霸世界的美國核優勢
送交者: 佚名 2006年04月11日09:30:33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近半個世紀來,世界上兩個最強大的核國家被鎖定在所謂“戰則互滅”(MAD,或譯“相互確保摧毀”)的軍事死結狀態。到1960年代初,美國和蘇聯的核軍事力量發展到如此強大和複雜,以至誰也無法藉助先發制人或突然襲擊來完全消滅對方的報復能力。這樣,向對方發動核戰爭等於自殺。

冷戰期間,許多學者和政策分析家相信,MAD使世界變得相對穩定和安全,因為它使國際政治更小心謹慎,不敢用核威脅來解決爭端,這樣就約束了超級大國的行為。如,最後一次緊張的核對峙,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就發生在MAD初期。由於核死結,樂觀主義者認為,國際上發生超級大國戰爭的可能性不復存在。但是,反對者認為,MAD不是防止了超級大國的戰爭,而是加強了危險的擴張主義和專制主義國家蘇聯的力量和影響,延長了邪惡帝國的生命。

美國國際安全雜誌(International Security)最近一期發表文章指出,這種爭論現在看來像是古代的歷史,但卻非常切合實際---因為MAD的時代已近於結束。今天,在五十年來,美國已奪得了核優勢。它也許很快就能先發制人,一舉摧毀俄國和中國的遠程核武庫。

這種核平衡的優勢轉換源於三大因素:美國核系統的一系列改進,俄國核武庫的急劇退化,中國核軍力現代化步伐遲緩。除非華盛頓改變政策,或莫斯科、北京採取有效步驟增加它們核力量的規模和準備,俄國和中國---以及世界其他所有國家---在未來很多年裡都將生活在美國核優勢的陰影之下。

由於美國核優勢的上升,中國領導人在諸如台灣等問題上將更加謹言慎行,他們知道自己脆弱的核力量無法抗衡美國的干預---中國的核威脅只能招致美國對北京軍事力量的毀滅性打擊。


如何看待這種變化取決於各人的立場。鷹派,自信美國是世界正義力量,歡迎這個新的核時代的出現,相信美國常規武器和核武器的優勢將有助於制止其他國家的侵略。例如,由於美國核優勢的上升,中國領導人在諸如台灣等問題上將更加謹言慎行,他們知道自己脆弱的核力量無法抗衡美國的干預---中國的核威脅只能招致美國對北京軍事力量的毀滅性打擊。

鴿派則感到憂慮,他們反對以核軍力威脅其他國家,擔心美國膽大妄為、不受約束。他們認為,核優勢,特別是當美國還擁有其他多種優勢的時候,將使華盛頓更容易呈狠好鬥。第三派,貓頭鷹派,擔心擦槍走火的可能---美國的核優勢將使其他核國家採取敏感的戰略姿態,如將核武器的控制權交給更低級別的指揮官,容易引發未經授權的核打擊---導致戰略理論家所稱的“危機不穩定性”。

民主的軍火庫

五十年來,五角大樓的戰爭規劃者們將美國的核武庫建立在制止對美國的核攻擊,必要時先發制人摧毀敵人的核軍力的目標上。為了達到目標,美國依靠鼎足而立的三支核力量:戰略轟炸機,洲際彈道導彈(ICBM),以及彈道導彈發射潛艇(S????N)。核三足減少了敵方一次摧毀美國所有核力量的可能性,即使遭遇突然襲擊,保證美國也能對敵人作出毀滅性的反擊。

這樣的報復首先要能夠摧毀攻擊者的大部分城市和工業以對攻擊造成嚇阻才會有效。核三足同樣可用於對敵人的核力量進行防禦性打擊:轟炸機的偷襲可躲過敵方雷達,潛艇可從敵人的近海發射導彈使敵方領袖猝不及防,而高度準確的陸基導彈能摧毀堅固的導彈發射井和其他需要直接打擊的目標。

摧毀敵方的全部核力量,消滅其報復性反擊的可能性,稱為第一打擊能力,也就是核優勢。

美國在冷戰早期利用其核優勢從與蘇聯的危機談判和謀劃歐洲對紅軍的作戰中獲得巨大的戰略利益(在1950年代末期和1960年代早期的柏林危機)。1950年代,蘇聯如果入侵西歐,美國就打算對蘇聯及其東歐保護國和盟友中國進行毀滅性的核打擊。這可不是五角大樓中層官僚的設想,而是業經美國政府最高層批準的戰爭計劃。

1960年代,隨着蘇聯發展起報復性反擊的能力,美國的核優勢消失,雙方開始進入MAD狀態。華盛頓放棄了先發制人的核戰略。但在冷戰後期,美國努力從MAD中脫身,建立起核優勢。它擴大了自己的核武庫,持續改進了命中的精度和瞄準蘇聯的武器的毀滅力,以蘇聯的指揮和控制系統為目標,開發導彈防禦系統,調遣攻擊型潛艇跟蹤蘇聯的彈道導彈發射潛艇(S????N),製造命中精度越來越高的多彈頭陸基型和潛艇發射型彈道導彈和以及隱形轟炸機和隱形核巡航導彈。

最合邏輯的結論就是,美國仍然將核戰作為現實可行的重要手段,核優勢依然是美國的目標。


蘇聯也不滿足於MAD,也發展自己巨大的核武庫,企圖獲得核優勢。雙方都接近獲得第一打擊能力。但如果將雙方的軍備競賽簡單地歸於非理性那就錯了:兩個超級大國都非常清楚核優勢的意義,落後就可能被消滅。

冷戰結束後,美國的核武庫大為改進。美國將潛艇上的所有彈道導彈替換為更精確的三叉戟II D-5導彈,攜帶新的更大當量的核彈頭。美國海軍將大部分彈道導彈發射潛艇派到太平洋,在中國近海或俄國預警雷達盲區巡弋。美國空軍在B-52轟炸機上裝載核武巡航導彈,這種導彈可能是俄國和中國的防空雷達所發現不了的。空軍還更新了它的B-52隱形轟炸機的機載電子設備,使它們能在極低的高度飛行,這樣即使是最先進的雷達也發現不了。

最後,雖然2005年空軍按照武器控制協議裁減了它威力巨大的MX導彈,但它極大地改進了剩餘的洲際彈道導彈的性能??通過將MX的大當量核彈頭和先進的重返大氣層載具(reentry vehicles)裝備在洲際彈道導彈上,使其導航系統趕上了MX的精度

恐怖的不平衡

冷戰以後美國的核力量日益強大,而俄國的戰略核武庫卻急劇退化。蘇聯解體以後,俄國減少了39%的遠程轟炸機,58%的洲際彈道導彈,80%的彈道導彈發射潛艇。俄國軍備衰退的程度,實際上比這數字還大得多。俄國所剩的核軍力幾乎都處於無法立即使用的狀態。俄國的戰略轟炸機現在只在兩個基地停放,這就很容易受到襲擊,而且不進行訓練演習,核彈頭也遠離基地存放。(80%的俄國導彈發射井的洲際彈道導彈超過了原定的服役期,新導彈的替換由於試驗失敗或生產量低而難以實施。俄國的車載洲際彈道導彈很少訓練,雖然如果對襲擊給予足夠的報警時間俄國人也能從基地內部發射洲際彈道導彈,但人們認為也許來不及這樣做它們就已經被摧毀。

俄國核三足的第三條腿更為虛弱。2000年以來,俄國的彈道導彈潛艇每年僅巡弋2次,而1990年是60次(美國彈道導彈潛艇目前每年巡弋率是40)。俄國所有的9艘彈道導彈潛艇大多數時間呆在港灣里。成為最容易打擊的目標。潛艇需要訓練有素的人員才能有效運轉。操作一艘彈道導彈潛艇,悄無聲息地與海面艦隻協調步伐,攻擊其他潛艇,還要逃避敵方的攻擊,這一切絕不簡單。

沒有頻繁的巡弋演習,俄國潛艇人員的技巧,如同潛艇本身,都會退化。有例為證:2004年的一次試驗(普金總統親臨),幾次潛艇發射彈道導彈,都徹底失敗---要麼沒有發射出去,要麼偏離軌道。2005年夏季和秋季又重複了同樣的失敗---俄國核軍力的狀況居然凋敗如此。

俄國的預警系統同樣不可收拾。蘇聯和俄國的衛星都無法可靠地偵察出美國潛艇發射的導彈。一位俄國高級將領在最近的一次公開講話中稱他的國家的預警衛星“無可救藥地過時”。俄國指揮官現在是依靠地面的雷達系統來偵察潛艇發射的核彈頭。但其雷達網絡的覆蓋區域有一大片盲區,對俄國東部、太平洋方向視而不見。如果美國潛艇從太平洋區域發射導彈,則俄國領導人要等到彈頭爆炸才發現襲擊降臨。俄國雷達對北太平洋的某些區域也是視而不見,在潛艇發射的彈頭落地前只有幾分鐘的報警時間。

莫斯科缺錢。如果有錢,它可以使其潛艇和車載導彈運轉起來,從而減少受攻擊的危險。但遠水解不了近渴。俄國已經延長了它的老化的機動洲際彈道導彈的服役期,它試圖部署新的戰略武器的努力始終漫無頭緒。俄國海軍增加新級別的彈道導彈潛艇的計劃也一再延期。現在看來2008年之前不會有一艘新潛艇下水,任何部署都要到2008年之後。

俄國的核力量在退化,美國卻不斷改進它跟蹤潛艇和車載導彈的能力,俄國領導人對自己的核威懾力的信心日益消失(早在1998年,俄國領導人就公開對自己的彈道導彈潛艇能否躲過美國監測表示懷疑)。而且,莫斯科已經宣布計劃到2010年將其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再減少35%;外界專家預測實際將裁減50%到75%,使俄國在十年內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從1990年的1300枚減少到150枚。俄國核武庫越是減少,美國就越容易實施第一打擊。

為了判定冷戰以來核平衡的變化,我們採用防務專家幾十年來使用的標準公式就假想的美國對俄國的核打擊進行了一次計算機模擬。我們按兩個標準對俄國目標調配美國核彈頭:最堅固的目標使用最精確的武器,對反應最快的目標用最快速的武器。由於俄國基本上不能發現來自太平洋的潛艇攻擊,也難以覺察抵空飛行的隱形核巡航導彈,所以我們對俄國的每個核武系統至少用一枚潛艇核導彈或巡航導彈。這樣組織的攻擊沒有給俄國領導人任何預警。

這樣的簡單方案被認為遠不如華盛頓謀劃了幾十年的實際戰略有效。美國真正的作戰計劃是首先打擊俄國的指揮和控制系統,其次打擊俄國的雷達站或採取其他先發制人的措施---所有的措施都會使美軍遠比我們模擬中的措施更猛烈。

根據我們的模擬,這樣一次簡單化的突襲就很可能摧毀俄國所有的轟炸機基地、潛艇和洲際彈道導彈。這還不是根據最佳狀況假設或不現實腳本(如美國導彈完美無缺,彈頭擊中目標準確無誤)推演的,而是通過標準的設定來估算美軍武器系統大致的不準確性和不可靠性。而且我們的模擬表明即使美軍武器準確性比我們設定的低20%,或者如果美軍武器只有70%可靠性,或俄國的洲際彈道導彈井比預計的堅固50%(即更難於攻擊),俄國的戰略核武庫仍然會被摧毀。當然,我們可能低估了美軍的能力。

顯然,這並不意味着美國的第一打擊在現實中也保證能成功,因為打擊包含着許多不確定因素。當然,也不意味着真會有這樣的第一打擊。但我們的分析仍有深刻的意義:俄國領導人不能再依靠殘存的核威懾力量。除非他們迅速改變,俄國將隨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容易受到打擊。

中國的核武庫在美國的攻擊下更難以匹敵。無論是作為突襲還是作為對中國突發危機的回應,美國的第一打擊都可望成功。中國的戰略武庫很有限。解放軍目前沒有現代化的潛艇彈道導彈和遠程轟炸機。它的海軍有過兩艘彈道導彈潛艇,但一艘已經沉沒,一艘性能太差,根本無法離開中國的水域,實際上是無法作戰。中國的中程轟炸機同樣令人失望:轟炸機老舊,不堪一擊。

據美國政府已經披露的評估,中國全部洲際核武器加起來只有18枚固定的單彈頭洲際彈道導彈,它們都不是警報一響就可發射的,他們的彈頭是分開儲放的,導彈本身還沒有燃料(中國的洲際導彈是液體燃料,24小時內就會腐蝕導彈,給導彈裝燃料約需2小時)。缺乏先進的預警系統使中國的洲際導彈更容易受打擊。如果美國潛艇發射導彈或美國使用數百枚核巡航導彈集中攻擊,中國根本就沒有任何預警能力。

許多消息來源說中國正通過建造誘騙物發射井來保護它的洲際彈道導彈。但誘騙物發射井不能構成威懾。要使美國對中國的打擊變得像對俄國一樣困難,中國需要上千個誘騙物發射井。沒有證據顯示中國的核武裝部隊擁有大量的誘騙物發射井。即使中國建造了這些發射井,它的指揮官也會懷疑美軍的監測器能否識別真假髮射井。

雖然中國軍事現代化的談論不絕於耳,但未來十年北京要獲得核威懾的可能性不大。中國軍事現代化致力於常規武裝,核現代化步履遲緩。19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試圖為其未來的彈道導彈潛艇及車載洲際彈道導彈(DF-31及遠程DF-31A)發展一種新型的導彈以替換現在的洲際彈道導彈。美國國防部預計中國將在近幾年裡裝備DF-31s,但這種預測值得懷疑:美國情報機構幾十年前就預測過中國將部署這種導彈。

即使最終部署了,DF-31s也不太可能顯着改變中國易受攻擊的狀況。這種導彈射程有限,估計只有8000公里,大大限制了這種導彈能隱藏的範圍,發現它們相對容易。DF-31s要想打擊美國本土,只能部署在中國東北角,也就是黑龍江省,靠近俄朝邊境。但黑龍江多山,這種導彈只能在路面良好的幾百公里範圍或黑龍江省中部的小平原里部署。這些限制着使導彈很容易受攻擊,甚至使人懷疑這些導彈能否以美國本土和俄國甚至亞洲為目標。

考慮到中國遲緩的核現代化,人們懷疑中國能否很快擁有第二打擊能力。美國已經具備對中國的第一打擊能力,這種優勢應該能維持十年以上。

智能設計?

美國是否一直苦心經營核優勢?或,核優勢是不是只是五角大樓內部爭奪預算份額的副產品,或,是對付恐怖主義和所謂的流氓國家的措施?動機總是難以追溯,但有足夠證據顯示華盛頓是處心積慮處心積慮尋求核優勢。美國領導人夢寐以求達到這一目標。

美國核武庫的改進證明美國一直積極尋求只這一優勢。如,海軍,正在更換潛艇發射導彈上的W-76核彈頭的引信。目前的核彈頭只能在地面以上的空中引爆,但新的引信使之能在地上或地下引爆,這將有利於摧毀堅固目標如洲際導彈發射井。海軍另一研究項目是大力改進其潛艇發射導彈的精確命中率(已經是世界上最精確的了)。

即使這些努力未完全達到目標,精確度的任何改進加上地面引爆引信也會數倍地增加導彈的摧毀力。這種改進只有導彈要用於摧毀大量的堅固目標才有意義。考慮到B-2s已經是很隱形的飛機,很難理解空軍為什麼不惜冒撞地的危險還要飛機更低地飛行以避免雷達的監測---除非它們的任務是穿越極其嚴密的防空網絡,如俄國的,或將來,中國的。

有人懷疑美國的核現代化努力是不是針對恐怖主義分子核和流氓國家的。美國的確在進行反恐戰爭,美國始終對摧毀深埋的岩洞有興趣(布什當局一直在努力發展摧毀地下目標的新型核武器),我們可以認為W-76的升級,目標是針對流氓國家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恐怖主義分子藏身的岩洞。

但理由不充分。美國有一千多枚核彈頭,能摧毀地下建築和岩洞,如果美國核軍力現代化的目標只是流氓國家或恐怖分子,這個國家完全沒必要通過W-76現代化計劃來增加額外的一千枚地爆核彈頭。換言之,美國目前和未來的核武力的真正目標其實是為了對俄國或中國進行先發制人的解除武裝式打擊。

而且,尋求核優勢,與美國公開宣稱的擴大全球主導地位的政策完全一致。布什政府2002年的國家安全戰略清楚地說明美國的目標是確立軍事主導:“我們要保持足夠的軍事優勢,讓潛在的敵手永遠休想在軍事上超過或平等於美國。”為此目的,美國公開尋求在現代軍事技術的每個領域保持優勢,既包括常規武器,也包括核武器。

華盛頓尋求核優勢的目標有助於解釋它的導彈防禦戰略。導彈防禦戰略的批評者說,國家導彈防禦屏障,如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和阿拉斯加所部署的原型,很容易被俄國或中國發射的一群彈頭和誘騙物所突破。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即使是多層次的---陸地、空中、海上和太空的---防禦系統,也很難防禦美國免受重大的核打擊。但他們得出的結論卻是錯的:這樣的導彈防禦系統沒有用---如同導彈防禦系統支持者基於同樣理由所說的:這樣的系統只是針對流氓國家或恐怖分子,不是針對核大國。

這兩個陣營都忽視了美國要部署的所謂導彈防禦系統其實是在進攻性背景下,而不是在防禦狀態下用的---它是美國第一打擊能力的安全補充,而不是單純的防禦。如果美國對俄國(或中國)發動核攻擊,對方所剩的核武器會很有限---如果不被完全摧毀的話。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不那麼有效的導彈防禦系統也足以在遭遇報復性反擊時起到保護作用,因為受到致命打擊的敵人剩下的彈頭或誘騙物已經少得不足為懼。

在冷戰時期,華盛頓藉助它的核武庫不僅要阻嚇敵方的核攻擊,而且要阻嚇華沙條約國依仗常規軍事優勢對西歐發動進攻。正是出於後面這一目的,華盛頓放棄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現在美國已經不需要保護西歐,美國也重新獲得了核優勢,但美國不僅仍然拒絕放棄第一打擊,還繼續發展導彈防禦能力,不能不說是出於一種新的,也許是更兇狠的目的。最合邏輯的結論就是,美國仍然將核戰作為現實可行的重要手段,核優勢依然是美國的目標。

停止擔心並且愛上核彈?

冷戰期間,MAD使有關核優勢是否明智的爭論只有理論意義。現在MAD及其維持的平衡即將傾覆,有關核優勢的爭論變得生死攸關。鷹派無疑會將美國的核優勢的降臨當作福音。在他們看來,MAD是可悲的,因為它使美國套逃不脫核攻擊。他們認為,隨着MAD成為歷史,華盛頓將擁有戰略家所謂的“日益擴展的優勢”---在任何級別的武裝衝突中取勝的能力---這樣在面對中國、北朝鮮、伊朗等危險國家的野心時就能處於有利的地位。鴿派,對一個任美國威脅,甚至任美國使用武力謀求其外交政策目標的世界感到憂心。他們認為,核武器只有在所有核大國都難免受到攻擊的狀況下才能導致和平和穩定。

貓頭鷹派擔心核優勢將使其他國家的政府不問美國政府的意圖就作出破壞穩定的反應。他們認為俄國和中國將急不可待地改變自己易受攻擊的地位---建造更多的導彈、潛艇和轟炸機,在各種武器上裝上核彈頭,將他們和平時期的核力量也置於高度警覺狀態,採用一觸即發的報復政策。如果俄國和中國採取這些步驟,貓頭鷹派認為,意外的、未經授權的、甚至故意製造的核戰爭的可能性---特別是在危機期間---將增加到幾十年來未曾有過的高度。

最終,尋求核優勢是否明智的問題要放在美國外交政策目標的背景下分析。美國現在正尋求維持其全球霸主地位,布什當局將此定義為阻擋同等的競爭者出現,防止實力較小的國家在波斯灣之類的關鍵區域挑戰美國。如果華盛頓繼續相信這樣的霸主地位對其安全是必要的,則核優勢的好處將超過其風險。但如果美國採取較為克制的外交政策---前提是檢討過分自信地強制輸出民主、對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動輒軍事打擊、對崛起中的挑戰者採取敵視和好鬥的姿態等外交政策是否明智---則核優勢也許是得不償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介紹一下毛澤東時代的“友好商社”政策
2005: 如何打精神戰爭
2004: 國家級”公祭黃帝違反憲法
2004: 美國戰無不勝,絕對不能碰?
2003: 說《英雄》,道《英雄》
2003: 美國侵伊的兩隻走狗和“民主事業”
2002: 馬悲鳴的建議對巴勒斯坦人並不公平
2002: 以色列是怎樣建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