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的結構較律詩鬆散得多。 |
送交者: 枯木朽株 2008月08月21日14:13:41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回 答: 有點兒難, 由 三月梅 於 2008-08-21 13:22:08 |
不避重字,句無長短之限,但以四六為多。韻可不斷轉換。漢賦中拗對拗黏很多,
以後漸漸趨嚴。庾信之賦正值鬆散適宜之時。現在看看《枯樹賦》的一段。 東海有白木之廟, 西河有枯桑之社, 北陸以楊葉為關, 南陵以梅根作冶。 小山則叢桂留人, 扶風則長松系馬。 豈獨城臨細柳之上, 塞落桃林之下。 韻: 此段中“社、冶、馬、下”皆為上聲二十一馬韻中字。與律詩不同,賦中用韻可平可仄。 以普通話較難識別仄韻,尤其是入聲韻。仄韻古風的一種體裁是非韻腳處的末字平仄相間。此段中 並未完全按照這一規則。值得一提的是,在律詩中“上”與“下”無法成對,但在仄韻古風或賦中就有機會做對。 平仄交替:與詩不同,賦中句常雜有虛、襯之字,而平仄只論實字。譬如前兩句中,不必考慮第三、第五字。 “海、木”皆為仄聲,可見並非平仄交替。 對:前四句無論聲、意皆對仗工整。 粘:值得探討之處是,應不應將前四句看成兩聯?愚兄認為應將其看成一種聯的推廣,一種賦的排比結構,為詩所未有。 如看成類似於詩的兩聯,則兩聯結構基本上一樣,成為雷同,詩之避諱。另外“河”、“陸”兩字平仄失黏。 但若看成是對聯的延長,就十分自然了。譬如“東、西、南、北,”“海、河、陸、陵”等對的延長十分優美。 所以看不到“粘”。 後四句最好看成獨立的兩聯。第一聯中“山”與“風”拗,否則仍是工對。這是賦較律詩鬆散之處。 最後一聯中的“豈獨”兩字常用於一段鋪陳中最後一聯的起始,用來加強語氣,不論平仄。按現在的話大致是“哪裡 僅僅是”的意思。“之”子為虛字,當然也不論平仄。真正的對仗處為: 城臨細柳上,塞落桃林下。“小山則叢桂留人”一句 “城”與“塞”對仗工整。“細柳”與“桃林”稍不工,是為了典故,但也很可能是作者有意這樣寫的。可以這樣分析一下: 為了不使結構過於單調,樹名是這樣安排的:(不算“有、以”二字)“木、桑”為第四字,“楊、梅”為第三字, “桂、松”再轉到第四字,(不算“豈獨”)“柳”為第四字,“桃”再移到第三字。所以說作者可能有一如此安排, 同時兼顧典故。 此段句句用典,皆與樹木有關,稱作鋪陳手法。“小山則叢桂留人”一句正是典故不着痕跡的手法:有一表層的意義, 但實際上仍在用典。古時學派常稱為小山。此處指淮南小山,應該是淮南王幕下的一派文人。當然僅“小山”不足以 確定其用典,再提到“桂”就清楚了。看淮南小山《招隱士》一文: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繚。 山氣巃嵷兮石嵯峨。溪谷嶄岩兮水曾波。 猿狖群嘯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 坱兮軋,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 罔兮沕,憭兮栗,虎豹穴,叢薄深林兮人上栗。 嶔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樹輪相糾兮林木茷骫。 青莎雜樹兮薠草靃靡,白鹿麇麚兮或騰或倚。 狀貌崟崟兮峨峨,淒淒兮漇漎。 獼猴兮熊羆,慕類兮以悲。 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虎豹斗兮熊羆咆,禽獸駭兮亡其曹。 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賦文一直到漢時,受騷體影響極深。喜用生僻字,而庾信則不用生僻字,但典故用得更多。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6: | 再給無處可訴網友寫幾句。 | |
2006: | KEER 的 到來(一) | |
2004: | 對男孩子進行“孝”的教育非常重要 | |
2004: | 女兒的公主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