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群居性生物,快樂和痛苦大都來自“比較”。對於我們芸芸眾生而言,大凡向
上比是壓力和痛苦之源,向下比是輕鬆和快樂之源。
比較這一樁事情,又分精神層面之比和生命體驗之比,精神層面的領會和感悟能力
又以生命體驗的豐富性為基礎。所以我覺得孩子們小時候,應該經歷各種各樣的人
生體驗乃至於磨難和勵練,而這一切都會成為他(她)們將來寶貴的人生經驗和財
富。
下面轉帖一段清朝李漁的文字,希望有緣的父母們能夠從中產生出一種會心的微笑。
【清·李漁】《閒情偶記》頤養部·行樂第一
○貴人行樂之法
人間至樂之境,惟帝王得以有之;下此則公卿將相,以及群輔百僚,皆可以行樂之人也。然有萬幾在念,百務縈心,一日之內,除視朝聽政、放衙理事、治人事神、反躬修己之外,其為行樂之時有幾?曰:不然。樂不在外而在心。心以為樂,則是境皆樂,心以為苦,則無境不苦。身為帝王,則當以帝王之境為樂境;身為公卿,則當以公卿之境為樂境。凡我分所當行,推諉不去者,即當擯棄一切悉視為苦,而專以此事為樂。謂我為帝王,日有萬幾之冗,其心則誠勞矣,然世之艷慕帝王者,求為片刻而不能,我之至勞,人之所謂至逸也。為公卿將相、群輔百僚者,居心亦復如是,則不必於視朝聽政、放衙理事、治人事神、反躬修己之外,別尋樂境,即此得為之地,便是行樂之場。一舉筆而安天下,一矢口而遂群生,以天下群生之樂為樂,何快如之?若於此外稍得清閒,再享一切應有之福,則人皇可比玉皇,俗吏竟成仙吏,何蓬萊三島之足羨哉!此術非他,蓋用吾家老子“退一步”法。以不如己者視己,則日見可樂;以勝於己者視己,則時覺可憂。從來人君之善行樂者,莫過於漢之文、景;其不善行樂者,莫過於武帝。以文、景於帝王應行之外,不多一事,故覺其逸;武帝則好大喜功,且薄帝王而慕神仙,是以徒見其勞。人臣之善行樂者,莫過於唐之郭子儀;而不善行樂者,則莫如李廣。子儀既拜汾陽王,志願已足,不復他求,故能極欲窮奢,備享人臣之福;李廣則恥不如人,必欲封侯而後已,是以獨當單于,卒致失道後期而自剄。故善行樂者,必先知足。二疏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辱不殆,至樂在其中矣。
○富人行樂之法
勸貴人行樂易,勸富人行樂難。何也?則為行樂之資,然勢不宜多,多則反為累人之具。華封人祝帝堯富壽多男,堯曰:“富則多事。”華封人曰:“富而使人分之,何事之有?”由是觀之,財多不分,即以唐堯之聖、帝王之尊,猶不能免多事之累,況德非聖人而位非帝王者乎?陶朱公屢致千金,屢散千金,其致而必散,散而復致者,亦學帝堯之防多事也。茲欲勸富人行樂,必先勸之分財;勸富人分財,其勢同於拔山超海,此必不得之數也。財多則思運,不運則生息不繁。然不運則已,一運則經營慘澹,坐起不寧,其累有不可勝言者。財多必善防,不防則為盜賊所有,而且以身殉之。然不防則已,一防則驚魂四繞,風鶴皆兵,其恐懼觳觫之狀,有不堪目睹者。且財多必招忌。語云:“溫飽之家,眾怨所歸。”以一身而為眾射之的,方且憂傷慮死之不暇,尚可與言行樂乎哉?甚矣,財不可多,多之為累,亦至此也。然則富人行樂,其終不可冀乎?曰:不然。多分則難,少斂則易。處比戶可封之世,難於售恩;當民窮財盡之秋,易於見德。少課錙銖之利,窮民即起頌揚;略蠲升斗之租,貧佃即生歌舞。本償而子息未償,因其貧也而貫之,一券才焚,即噪馮�之令譽;賦足而國用不足,因其匱也而助之,急公偶試,即來卜式之美名。果如是,則大異於今日之富民,而又無損於本來之故我。覬覦者息而仇怨者稀,是則可言行樂矣。其為樂也,亦同貴人,可不必於持籌握算之外,別尋樂境,即此寬租減息、仗義急公之日,聽貧民之歡欣讚頌,即當兩部鼓吹;受官司之獎勵稱揚,便是百年華袞。榮莫榮於此,樂亦莫樂於此矣。至於悅色娛聲、眠花藉柳、構堂建廈、嘯月潮風諸樂事,他人慾得,所患無資,業有其資,何求弗遂?是同一富也,昔為最難行樂之人,今為最易行樂之人。即使帝堯不死,陶朱現在,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去其一念之刻而已矣。
○貧賤行樂之法
窮人行樂之方,無他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我以為貧,更有貧於我者;我以為賤,更有賤於我者;我以妻子為累,尚有鰥寡孤獨之民,求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我以胼胝為勞,尚有身系獄廷,荒蕪田地,求安耕鑿之生而不可得者。以此居心,則苦海盡成樂地。如或向前一算,以勝己者相衡,則片刻難安,種種桎梏幽囚之境出矣。一顯者旅宿郵亭,時方溽暑,帳內多蚊,驅之不出,因憶家居時堂寬似宇,簟冷如冰,又有群姬握扇而揮,不復知其為夏,何遽困厄至此!因懷至樂,愈覺心煩,遂致終夕不寐。一亭長露宿階下,為眾蚊所齧,幾至露筋,不得已而奔走庭中,俾四體動而弗停,則齧人者無由廁足;乃形則往來僕僕,口則讚嘆囂囂,一似苦中有樂者。顯者不解,呼而訊之,謂:“汝之受困,什佰於我,我以為苦,而汝以為樂,其故維何?”亭長曰:“偶憶某年,為仇家所陷,身系獄中。維時亦當暑月,獄卒防予私逸,每夜拘攣手足,使不得動搖,時蚊蚋之繁,倍於今夕,聽其自齧,欲稍稍規避而不能,以視今夕之奔走不息,四體得以自如者,奚啻仙凡人鬼之別乎!以昔較今,是以但見其樂,不知其苦。”顯者聽之,不覺爽然自失。此即窮人行樂之秘訣也。不獨居心為然,即鑄體鍊形,亦當如是。譬如夏月苦炎,明知為室廬卑小所致,偏向驕陽之下來往片時,然後步入室中,則覺暑氣漸消,不似從前酷烈;若畏其湫隘而投寬處納涼,及至歸來,炎蒸又加十倍矣。冬月苦冷,明知為牆垣單薄所致,故向風雪之中行走一次,然後歸廬返舍,則覺寒威頓減,不復凜冽如初;若避此荒涼而向深居就燠,及其再入,戰粟又作何狀矣。由此類推,則所謂退步者,無地不有,無人不有,想至退步,樂境自生。予為兩間第一困人,其能免死於憂,不枯槁於��蹭蹬者,皆用此法。又得管城一物,相伴終身,以掃千軍則不足,以除萬慮則有餘。然非善作退步,即楮墨亦能困人。想虞卿著書,亦用此法,我能公世,彼特秘而未傳耳。
由亭長之說推之,則凡行樂者,不必遠引他人為退步,即此一身,誰無過來之逆境?大則災凶禍患,小則疾病憂傷。“執柯伐柯,其則不遠。”取而較之,更為親切。凡人一生,奇禍大難非特不可遺忘,還宜大書特書,高懸座右。其裨益於身者有三:孽由己作,則可知非痛改,視作前車;禍自天來,則可止怨釋尤,以弭後患;至於憶苦追煩,引出無窮樂境,則又警心惕目之餘事矣。如曰省躬罪己,原屬隱情,難使他人共睹,若是則有包含韞藉之法;或止書罹患之年月,而不及其事;或別書隱射之數語,而不露其詳;或撰作一聯一詩,懸掛起居親密之處,微寓己意,不使人知,亦淑慎其身之妙法也。此皆湖上笠翁瞞人獨做之事,筆機所到,欲諱不能,俗語所謂“不打自招”者,非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