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德國教育 (一) 學校篇 |
送交者: business_angel 2014年07月03日06:13:0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近期在微信上經常看到一些關於德國教育的文章,每次都抱着一種期望閱讀,但讀完後每次都感覺有點失落,總覺缺了點什麼。隨後我就問自己,既然別人的文章都讓你失望,為何不親自下筆,寫一篇關於德國教育的文章呢?雖然本身不從事教育職業,但我畢竟親身經歷了從小學到大學德國教育的全過程,應該也有一定的發言權吧。我不奢望通過這一篇文章徹底解碼德國教育,而是希望通過個人經歷的展示使大家對德國的教育有一種新的看法。 我十三歲跟隨父母來到勃蘭登堡州的一座小城市,當時我生活的地方僅有我們一家中國人。東德的小學均為六年制(德國南部,比如巴伐利亞州和巴登福爾騰堡州是四年制),為了讓我更好的學習德語,父母讓我上了一年小學,學校也特意讓一位老師單獨給我輔導德語。儘管剛入學的時候沒有任何德語基礎,但通過自身努力,後來跳了兩級。 這個城市很小,人口剛過萬,很多學生都來自附近的小村莊,其中大部分學生都是早上獨自坐學生專用公交來上課的,即使是在漆黑寒冷的冬天也不例外。中午放學後,老師會輪流陪學生們去公交站等車,直到大家都上車後才離開。我的學校坐落在一個破舊的別墅里,學生人數不多,像我們班學生人數還不足二十。四年級之前,學校的課程只有德語、數學、體育、音樂和美術, 上課期間玩耍的成分更濃一些,五年級時才有了生物學和英語。每當有學生過生日的時候,他們的家長都會拿出自己親手做的蛋糕在課堂上讓大家品嘗,然後全班同學一起唱生日歌祝賀,這節課就在歡聲笑語中愉快的結束了。當天,老師布置家庭功課時,也常常會免去這位“小壽星“的作業,作為他的生日禮物。所以,很多小朋友都特別期待自己生日的那天,因為他們知道當天會是個特殊的日子,他們有很多的“特權“。 小學生幾乎都在學校的食堂用午餐,中午一點多放學。由於很多家長都不會那麼早下班, 所以很多小孩都會留在學校學習畫畫、做功課或者玩耍。到點的時候要麼家長來接他們,要麼獨自乘公交回家。小學四年級時會有一堂交通規則課,這堂“課”不在教室里,而是在街道上,並且有警察叔叔/阿姨陪伴,所以大家都很興奮。一般情況下。都是兩輛警車封鎖住街道的兩邊,讓小朋友們在裡面鍛煉學習。騎自行車之前,警察叔叔會先教大家帶上安全帽,穿上特殊的制服,然後跟我們講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規則。比如,騎自行車之前要檢查後面的車燈是否壞了(因為天黑騎自行車時後面的車燈是必須要打開的),還要檢查車鈴是否好用。你在十字路口轉彎的時候,如果想向右,就伸出你的右手往右指;如果向左,就伸出左手,不需要往後看。通過這堂課之後,我在德國騎自行車從不往後看,只要伸出手指指我要去的方向就行了。今天,德國的街頭經常會看到年幼小孩子的自行車後面都會插一根比較高的杆,有些杆上還掛着各式各樣的小旗子,其用意是孩子個子矮小,可能不會馬上被開車者看到,插了杆後更容易被發覺,這樣就可以更好的避免交通事故。 不要小看這種貌似無關緊要的小事,它在德國社會有着重要的現實作用。德國是眾所周知的汽車大國,但更是一個自行車超級大國,八千萬人口的德國擁有六千萬輛以上自行車,而汽車的數量只有四千四百萬左右。如果你不從小就接觸這些交通規則,不去遵守,後果真的不堪設想。數據顯示,德國自行車事故的數量遠遠低於汽車事故,我想應該與這些“小事”有必然的聯繫。 小學六年級結束後就要邁入中學 (注: 因為德國的教育制度還沒有統一,而是由各州自定,所以我講的都是針對我在勃蘭登堡州的教育經歷,與其他州在細節上必定有出入,現在聯邦教和州政府教育部正在討論是否今後把高考統一化) 。中學分三種: Gymnasium, Gesamtschule,和Hauptschule. Gymnasium簡稱為高級中學,對學生的要求偏高,從七年級到十三年級(現在已經改成十二年制了),畢業後的目的是上大學。Gesamtschule和Hauptschule沒有明顯的區別。十年級畢業後獲得初中文憑。上這類中學的人大多數沒有繼續上大學的念頭, 最後一學期結束前,班主任會事先和每位專業老師對每位學生進行評估, 之後再和家長協商,協商的時候偶爾也會讓學生本人參與。按照實際情況,班主任對學生做出評估,建議他上哪種中學更合適。在德國不是每個學生都願意上大學深造,也沒有所有家長都強迫自己的孩子必須上大學的,儘管德國有免費的全民教育。 雖然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後上大學,但他們更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因為他們深知,強迫出來的教育是無濟於事的,這也是德國為什麼會有多種不同性質的中學同時存在的原因。德國人心裡很清楚,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其優點、 興趣愛好和潛力也各不相同。有些人喜歡思考,有些人喜歡實踐,不能把他們都當成是今後受同等教育的社會精英對待。儘管德國家長也有望子成龍的願望,但是他們對“龍“的定義和我們中國人不一樣:(1)不是上了大學就一定會成“龍”;( 2)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使他自己在發揮潛力的過程中給予大力支持才是最重要的。 初中期是在七年級到十年級之間,我上的是高級中學(Gymnasium), 班裡的人數不足30,其中僅有三個是我的小學同學。為什麼? 因為一部分同學沒有申請上高級中學,而是選擇了其他適合他們的中學,另一部分則被分配到了其他班級。七年級開始課程也增加了,比如歷史、物理學、地理學、第二門外語(法語和俄語)、化學和宗教學(普及一些宗教的常識而已,該課程如今也已經取消了),到九年級的時候還會再增加政治教育課,德語名叫Politische Bildung(其他州對此的稱呼不一樣)。 這裡我要稍作解釋,所謂的政治課的核心不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而是教學生去了解德國的政治體系。比如: 什麼是民主國家、言論自由、法治國家、德國憲法、選舉、聯邦制、反對種族歧視、人權問題等內容。課本的內容不是國家或州政府的文化部提供的,而是由德國聯邦內政部撥款贊助的一個名叫“政治教育中心”的機構提供的 (注: 雖然是聯邦內政部出的錢, 但不屬於它管,而是由國會各黨派的代表來監督) 。 九年級的時候每個學生都要做長達三個星期的實習,實習崗位還必須要自己獨立尋找。原因很簡單,德國人認為:尋找實習崗位的過程本身就是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實習本身是為了讓學生除了學習理論之外,儘早接觸到現實社會,發展自己的愛好, 開闊個人的視野,從實踐中去體驗,以便為自己將來在選擇大學或求職時提供有力的幫助。因為我比較喜歡看報紙和書,所以首選了報社作為實習崗位,可惜我相中的崗位被我的同學捷足先登。如是,我重新選擇了圖書館的實習崗位,因為那裡書多,借書或看書比較方便。可惜後來還是空歡喜一場,因為這個位置儘早就被人“ 預訂”。沒辦法,最後我就“淪落”到幼兒園裡實習了三周。直到那時候我才意識到,大部分德國人是非常喜歡看書的。 初中畢業後接着就是上高中,德國的高中是指11年級到12年級(當時我上高中的時還有13年級),與初中明顯的區別在於高中是 按照主修課來分班的。主修課有兩門,而且有順序要求,高考時主修課必須都要通過筆試。關於主修課還有一些限制,假如你選的主修課報名人數少於10人,就不能開課。我按順序選了德語和歷史 ,在德國高中最受歡迎的主修課是德語(以文學為主,其中經典文學像歌德和席勒或二戰後文學占主流)、英語和地理學,選理科的人很少,文藝課不能作為主修課。高中時還增加了經濟學、計算機學、拉丁語和心理學。因為高中時選課是自願的,所以學生可以對制定的少數課程進行挑選,比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美術和音樂,你可以只選其中一項或兩項,我當初只選擇了物理和音樂。我所在的學校(可能其他學校也大同小異)從小學到高中,學生用的大部分教科書都是免費發的,不用自己買。用的時候學生只能用鉛筆做筆記,學期結束後要把做的筆記擦掉,再還給學校。有時候你會發現,那些被學長們用了四到五年的教科書依然嶄新。由此可見,德國人了愛護公物的習慣是從小慢慢養成的。 高中的分數從0分到15分,15分是滿分,也就是1加,低於5分就是不及格。高考由四門課組成,除了 兩門的筆試主修課以外還必須選兩門,其中一門是面試課。高中畢業分數是高中所有考試和高考時分數的平均分,其中主修課分數比列占的高。在勃蘭登堡的教育體系中,不將所有輔修課的分數都算入高考畢業成績當中。因為每個州的高考主修課有所不同,每個州學生的高考成績算法也不一樣。 學生的午餐是如何解決的呢?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都有自己的食堂。我上的初中和高中同屬一所學校,學生總數在700人左右。因為學生人數本來就有限,再加上很多人不在學校的食堂用午餐,導致食堂的午餐只分兩種,價格大約在兩歐元上下,地方政府提供30%補貼。補貼的費用由當地城市單獨承擔。關於學校食堂,東西德有很大的區別。當我因為這個問題問我校長的時候,他回答說:“這個和歷史有關。東德以前是社會主義國家,學校食堂提供免費午餐是理所淡然的事。現在我們保留了這個傳統。學校食堂都是有每個學校自己組織的。西德不同。西德學校的食堂幾乎都不是學校, 而是由私企經營的。“ 在我們那裡還有一種傳統,就是在高中畢業的前一年,學生們會自己組織一個協會。這個協會的唯一目的就是賺錢,然後作為將來我們畢業典禮的經費。畢竟每次畢業典禮的花費都在幾萬歐元上下(其中包括租很大的場所和提供近500人的自助餐費用,不包括任何酒水在內),而我們都是窮學生,也不願意做家裡的寄生蟲,所以沒那麼多錢。有人會問,這個協會是通過什麼手段賺錢的呢?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就是組織Party, 邀請很多人參加,然後要求每個人必須買票,門票每人兩歐到五歐不等,門票收入就是畢業典禮的主要資金來源。我們要組織多少次Party才能湊到那麼大一筆錢啊,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筆者對此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假如最後資金還是不夠,只能大家沒人再補貼幾十歐元湊足就完事了。 畢業證書授予儀式和畢業典禮都在同一天舉行。等一切結束後,男的要麼服兵役(2011年開始廢除服兵役義務,實行了自願服兵役。從那時起,女人也可以自願服兵役),要麼做十個月社會公益工作;女的可以直接上大學或者自願做為期一年的社會服務,但大部分還是選着前者。說到服兵役還有一條很多人都不知道的規矩:假如你是男生,家中有兩個哥哥已經服兵役了,那麼你就不用服役而直接申請上大學。我有個同學,他在家排行老三,就很開心的“享受“了這一待遇。他名叫康拉德,現在是物理學博士,出生於一個“學霸家族”,兄弟姐妹六人的高考成績均在全校排名前三, 其中三個還是全校第一。
請看下回: 被誤解的德國教育 (二) – 家庭與課外篇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3: | 公校注重培養學生社會,群體適應性! | |
2013: | 胡溫的中國出入境法必須儘快改革 | |
2012: | 老幾:試論東西方文化在求知上的區別 | |
2012: | bunny2:悖論的意義和絕學解釋 | |
2011: | c_y_lo裝沒看見?我希望你正面指正俞允 | |
2011: | 與賀梅父母的通話(2011/07/02) | |
2010: | 對我博客上一位教徒的評論的評論 | |
2010: | 德國太猛,這場球好看 | |
2009: | 從井上之蛙到井底之蛙 | |
2009: | 身價:一個俗不可耐的中文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