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跟帖
第五章 麦田的“二重出”(四)
送交者: 亦明_ 2021月05月03日02:08:31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回  答: 第五章 麦田的“二重出”(三)亦明_ 于 2021-05-03 02:06:26

十、继续碰瓷

显然是因为受到了主子的“支持”而欢欣鼓舞斗志昂扬,麦田在3月25日晚上连发两个长微博,分别题为《韩寒为什么两次参加萌芽“新概念大赛”?》和《韩寒为什么看起来很有“才华”?》。这是麦田对前者的简介:

“《韩寒为什么两次参加萌芽‘新概念大赛’?》,这篇文章梳理了1998-2000年韩寒年谱,梳理了媒体‘造神’过程,尤其是,梳理了李其纲在整个事件中的重要性——‘韩寒’是无心插柳而一炮走红,萌芽原本是为了宣传‘新概念’大赛。详情点击查看大图
@上海李其纲 @上海赵长天 @韩仁均叔叔”。(见:2012-3-25 21:50。)


原来,韩寒在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之后,又在次年参加了第二届大赛,初赛作品题为《头发》,复赛作品《人生的定义》,但仅获二等奖。从这样的事实中,方舟子“看出”了如下“规律”:

“我们可以看出规律:在没有外人监督、有可能代笔或作弊的情况下(例如投稿),韩寒的作品就能表现出高于一般人的文学水平,会被认为出自成年人之手;而在课堂上,在和别人一起参加考试时,他的写作才能神秘地消失了,作文甚至拖了他的分数。”(方舟子:《“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见:2012-1-24
09:18。)


虽然方舟子总结的这个规律看似侮辱韩寒,但其内在逻辑却相当于承认韩寒自己能够写作,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赛文章是他自己写的。而恰恰是这个内在逻辑对“人造韩寒”命题构成了致命的威胁:既然韩寒能够凭自己的写作得到二等奖,有什么理由说他不能写出获得一等奖的作文呢?从来一方面讲,如果说韩寒的第一届大赛一等奖是靠造假得到了,他怎么会有胆量再参加第二届比赛?既然李其纲参与了第一届比赛的造假活动,他又有什么必要再造一次假?他为什么要冒这个毫无必要的风险?而麦田撰写《韩寒为什么两次参加萌芽“新概念大赛”?》一文的目的,就是要对这些疑问给出合理的解释,只不过他在麦田的怪圈中绕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答案,所以这篇文章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简言之,《韩寒为什么两次参加萌芽‘新概念大赛’?》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参加了第一届就足够了”。这是其第一段话:

“《萌芽》新概念大赛最大的潜在奖项,其实是‘高考’特招,这点我相信大家都懂。赵长天最近向土豆网记者证实,一等奖的‘好处’在几年后高考是管用的,而不是必须应届。赵长天这番话非常重要,他说明了两个关键点:(1)韩寒如果萌芽作弊,就有了动机──因为对一个学习特差,又曾玩过‘特招’进重点高中的韩氏父子来说,再玩一次‘特招’进大学,是非常强大的动机;(2)韩寒第一届已经获得了一等奖,按网游的说法,满级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参加第二届”
。(见:2012-3-25 21:50。)


接着,麦田引用了刘嘉俊的《事关韩寒》来证明当时参赛的韩寒“不太用心”、“比较随意”。然后,麦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但问题是,既然没意思没好处的事情,韩寒为什么还要做第二遍?尤其,第二次成绩还不如第一届,这不是自取其辱吗?韩仁均这么精明的人,可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做这样的蠢事啊。”

事实是,在刘嘉俊的《事关韩寒》一文中,甚至就在麦田参考的那部分,刘嘉俊这样写道:

“第二次见到韩寒,是关于高才留级生的讨论已经差不多平息而《三重门》没出来的时候。那是在第二届新概念复赛的时候。陈佳勇,许人杰,孙佳妮等等,都在南模。不过陈佳勇那天当监考而许人杰孙佳妮要考。韩寒那天倒戴着帽子,穿着蓝色的外套,很运动的样子。他不在我监考的考场里,没办法。本来,我和陈佳勇商量,我们两个一个左边一个右边看着韩寒写。终于没能如愿。”(刘嘉俊:《事关韩寒》,《萌芽》2001年7期22-27页。)

与韩寒一样,许人杰和孙佳妮也是首届大赛B组一等奖获得者;与韩寒一样,他俩也都参加了第二届大赛;并且,还是和韩寒一样,他们在第二届比赛中也都只获得二等奖。所以说,麦田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伪问题,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构建阴谋论来解开自己的心结,并趁机侮辱韩寒父子。


瞪着眼睛构陷
按照方舟子和麦田等韩黑的说法,韩寒在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第二届大赛仅获得二等奖这样的事实能够证明韩寒是个文盲、韩寒和大赛组织方合伙作弊等等等等。但事实是,首届B组五名一等奖获得者中,有四名参加了第二届大赛,并且,和韩寒一样,另外三人也都仅仅获得二等奖。所以,韩黑们必须证明另外三人也是因为作弊获得首届大赛一等奖才能够证明他们没有诬陷韩寒。(截图来自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精选
1-3 珍藏版》。其中421页为首届一等奖名单;438-439页为第二届二等奖名单。)


果然,在《韩寒为什么两次参加萌芽“新概念大赛”?》的第二部分,题为“韩寒1999年的年谱”,麦田又把韩寒和李其纲联系到了一起:

“1999年10月11日,《新民晚报》重磅报道新概念大赛《新概念大赛幕后故事》,韩寒作为其中一个小节被提及。这篇报道的作者钱勤发是李其纲的朋友,《新民晚报》这篇报道是因为当时萌芽新概念第二届大赛要开始报名了,萌芽开始媒体宣传”。

“1999年12月,《中文自修》编辑李天靖选登了《三重门》几章。这是《三重门》第一次面世。需要说明的是,网上资料显示,李天靖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如资料属实,那李天靖同样是1978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李其纲的同学”。


如果你注意到麦田在说“钱勤发是李其纲的朋友”之时,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而在说“李天靖同样是……李其纲的同学”时,却明说是根据“网上资料”,则你就可以猜到其中必有猫腻。原来,麦田的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是照扒著名韩黑郑祥琥(网名“诗人小郑”、“诗人郑祥琥”)的一篇黑韩文章,题为《重大爆料!萌芽李其纲才是炒作韩寒、借机牟利的主谋》。看看其中的这两段话:

“该报道的作者是钱勤发。钱勤发与李其纲是老朋友。1992年,钱勤发出版《出国热:迅速缩小的世界》一书,该书的序就是李其纲写的。这说明,这篇开始重点宣传韩寒的报道,是李其纲策划的,并找到自己的老朋友钱勤发来执行。”

“12月《中文自修》杂志以韩寒为封面人物,进行报道,这是韩寒第一次登上杂志封面。该文的作者李天靖1982年毕业于华师大中文系,跟李其纲是同学,而且李天靖也喜欢写诗,可能跟李其纲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诗人小郑2:《重大爆料!萌芽李其纲才是炒作韩寒、借机牟利的主谋》,凯迪社区>中间地带,2012-3-4 22:27:53。亦见:2012-3-4 20:43。)


实际上,就在几天前,为了把李其纲说成是韩仁均的“同学”,麦田曾说过这样的话:“一般是把77和78两届学生都算同一届(因为都是82年毕业)”(麦田:《关于韩寒韩仁均和萌芽,回答方方老师的几个问题》)。既然如此,麦田凭什么仅仅根据“网上资料显示”的“李天靖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就得出了“李天靖同样是1978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这样的结论呢?难道他不可能是1977年的学生、与韩仁均是“同学”?所以说,麦田不仅对“网上资料”的采摘极为主观任意,他的“逻辑”也是如此。这也证明,麦田研究“韩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构陷韩寒。

事实是,《新民晚报》与《萌芽》杂志有着“协办”关系,所以,不论李其纲与钱勤发是否是同学,他们发个关系稿都是名正言顺的。这是《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在2008年说的:

“‘我当主编第一件事是找钱发工资,当时的一位市委副书记出面找《新民晚报》做协办单位,每年给《萌芽》30万块钱,连给5年。’赵长天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工资问题解决以后,赵长天和桂未明就忙着改版。”(张英、张怡微:《一本杂志与一代文人》,2008年4月17日《南方周末》。)

所以说,韩黑头脑的无知和愚蠢与他们内心的歹毒与邪恶有着“相得益彰”的关系。

前面提到,麦田作《韩寒为什么两次参加萌芽“新概念大赛”?》一文的目的就是要解开自己的心结:韩寒第一次作假得手之后,为什么还要再次冒无谓的风险,并且参与造假案的李其纲为什么会同意他再次冒险?在这篇文章的结尾,麦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新概念大赛的主要操盘人员是李其纲。无论是比赛的组织工作,给韩寒出题,还是后续媒体报道,都闪耀着李其纲的身影;而李其纲的背后,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77/78同窗的身影。说到底,就是这么一个以校友为基础、盘恒于上海文坛的‘圈子’

“韩寒多此一举地第二次参加萌芽大赛,恰恰说明了在当时,他的‘成名’是‘萌芽’给的,韩寒是为第二届‘新概念’大赛站桩鼓劲。”


如果麦田的“恰恰”逻辑能够成了的话,它岂不该同样适用于许人杰、许思窈、孙佳妮三人吗?许人杰和孙佳妮二人在2000年已是应届毕业生,难道他们也是出于“报恩”的原因去“自取其辱”吗?既然《萌芽》可以任意操纵“新概念”作文大赛,他们为什么要让这两个应届毕业生也去“做这样的蠢事啊”、为什么不随手赏赐他们一个“小case”一等奖?

事实是,赵长天曾多次指出,“新概念”作文大赛之所以成名,主要就是两件事:第一就是它与高考的关系;第二就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一书。(网易娱乐专稿:《赵长天独家受访回应韩寒“新概念”复赛疑点》,2012-02-29 08:06:51。)而方舟子、麦田之流就是要故意瞪着眼睛说瞎话,把韩寒与“新概念”作文大赛、《萌芽》杂志死死地捆绑到一起,以达到其倒韩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终其全篇,麦田也没敢触及韩寒第二次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赛到底是真刀真枪比赛,还是再次与李其纲合谋作假这个问题。为什么呢?答案是:他左右为难。这是因为,说韩寒再次造假,无法解释他为什么没有再次获得一等奖;说他没有造假,则证明韩寒能够独立作文,并且水平不错。而韩黑的基本信条就是:韩寒有学习障碍,是个弱智。例如,麦田在那之前刚刚转发了一个说韩寒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帖子,并且赞同道:“唉,韩寒确实扶不起”(见:2012-3-22 01:03)。而据韩黑们搜集的其他资料,无论是评委叶兆言还是赵长天都认为韩寒的作文写得不错,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是一篇可给可不给一等奖的文章──所以韩寒后来在电视台上会对自己没有获得一等奖表示不太满意。(無風即風:《韩寒的〈人生的定义〉是怎么炼成的?彻底破解第二届新概念大赛迷案》,新浪無風即風的博客,2012-04-19 14:00:58。)总之,出于黑韩的目的,麦田十分小心地避开了这个关键话题。

在当时,有人评论说:

“对‘韩学’如此花精力,实在不值得!”(见:2012-3-25 22:02。)

这是麦田的回答:

“韩寒不重要,‘韩寒现象’非常重要。事关诚信!。。。我如能为社会的诚信出点力,牺牲一些个人时间,也是值得的。”(见:2012-3-25 22:05。)

有人问麦田:

“那你对方舟子的基金怎么看?”(见:2012-3-25 22:16。)

对此,致力于“社会的诚信”的麦田不仅“选择性失明症”立即发作,他还立即变成了一个聋哑病人。

十一、继续曲解

前面提到,在土豆网公布的“素材”之中,对于韩黑杀伤力最大的“素材”就是韩寒高中同学的证词。因为这些证词不仅仅证明了韩寒先前的自述为真,而且还显示了这些人认可和信任韩寒的原因:机智、诙谐、博览、多才、善良。也就是这个原因,证否他们的证词,就成了韩黑的头等大事。这也是方舟子在发现自己掉进土豆坑之后说“原来采访的那几个同学是韩寒、路金波找的,难怪按其口径说”(见:2012-3-22
13:06)的根本原因──方舟子就差直说他们在说假话、作伪证了。显然,时刻准备为主分忧的麦田必须在这个问题上为主效力。

在发表了《韩寒为什么两次参加萌芽‘新概念大赛’?》之后139分钟,麦田推出另一篇长微博,题为《韩寒为什么看起来很有“才华”?》。这是该文的头两段话:

“有个问题曾经一度让我很迷惑。首先,我很早就知道韩寒‘不读书’,是真的‘不读书’,而不是像我们中学时候,班上好学生总忽悠着你去玩儿,然后你以为他真的天天玩,谁料想人家晚上刻苦攻读,一考试就把你甩下半里地──大家都被这样的人忽悠过吧?但韩寒不是这样的人,他是真诚的不读书,不学习。

“当我知道这些后,我一直很疑惑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报道中,韩寒的中学同学叙述的韩寒是‘博览群书’的才子范儿呢“那些中学同学不可能帮助韩寒造假啊。那么,一个中学时同学眼中刻苦读书的人,为什么一、两年后突然不读书了?基因突变?!这个问题,几乎是韩寒事件中,我唯一没想通的问题──直到土豆网播出了韩寒同学朱莲、陆乐、金丹华的采访视频!我才恍然大悟!”(见:2012-3-26 00:09。)


首先,你一定要注意到,麦田在斩钉截铁般地说韩寒“是真诚的不读书,不学习”的时候,他没有给出任何证据──除了他自己说的“我很早就知道”和他本人被同学“忽悠过”的经验。事实是,就像“李其纲与韩仁均是华东师大中文系同学”一样,“韩寒不读书”也是麦田制造“韩寒现象”的一块重要基石。这是《人造韩寒》一文的“导读”:

“当我们冷静观察韩寒,会发现在他身上诞生了一个奇迹:与鲁迅、李敖等读书人不同,一个从不读书的年轻人却以文立身,成为当代中国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

而麦田的老搭档陈黎则说得更为粗鲁:

“文盲韩寒从来不读书,却成了中国最大的文豪,可笑吗?耻辱吗?”(原帖已被删除,转发帖见:2012-2-21 18:57。)

应该承认,韩寒确实曾经对媒体说过自己“不读书”这样的话。但那样的话,其可信程度到底有多少,却值得深思──麦田不是也承认自己从小就被同学“忽悠过”吗?事实是,在《“公敌”韩寒》一文中,有专门的一节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其中的一段话:

“韩寒真的不读书吗?他好像根本不在乎这个质疑,认为这是个‘“很傻的问题’”,而且他对读书有自己的理解—不一定要读学术专著,但一定要读各种各样的资讯。蒋方舟在一次和韩寒的对谈中也对此表示了好奇。‘每个人都看到你的‘输出’了,但你的‘输入管道’到底是什么?’韩寒没说,打了个太极。马一木,韩寒的《独唱团》的同事告诉记者:‘韩寒确实不看书,他家里的书柜都是用来放赛车头盔的’。但韩寒会半夜给他打电话,抛来一个诸如“‘你知道事后审查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或‘印度民主是什么模式’之类的问题。‘很多时候他不是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他会提很细的问题,露出思考的尾巴,但思考的过程我们是不共享的。比如事后审查那次,我当时就找了前苏联的资料,戈尔巴乔夫是怎么通过改变这个制度来实现俄罗斯民主化进程的。这是他获得资料的一个途径。’”(罗小敷、洪鹄:《“公敌”韩寒》,《南都周刊》 2012 年3期。)

而在其《正常文章一篇》中,韩寒就曾说过这样的话:

“我从小喜欢阅读,小学的时候我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五百本课外书。”

“而且我当时也经常指责同学读书太少,聊天起来没有营养,就像现在很多专家指责我读书太少一样。”

“不过在此我还是要告诉读者,不阅读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适当和恰当的阅读对于人生有着巨大的帮助,那些号称自己不读书的作家,你不要去相信他,这就像运动员喜欢说自己其实从来不训练一样。”


2月1日,韩寒又对着凤凰网的镜头说:

“我其实在很多的采访中说我读过很多的书。我喜欢阅读。我每天到现在的阅读量都要在五万个字以上。而且,不阅读的话,我就觉得每天都少了一些什么东西。但是到后来,阅读的方向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我高中的时候,会阅读很多的很生僻的一些书,那是因为我喜欢民国的一些作家,我喜欢梁实秋、我喜欢钱钟书,我希望能够把文章写得像他们一样,引经据典,特别的学者气。但是,后来从学校出来以后,我发现生活很精彩,那我很可能喜欢看另外的书,我很喜欢看科学的、资讯的,但到现在我一直在读书。而且,我在很多地方都说过,一定要阅读,只有阅读才能够让你写出好的东西,让人思考得更多。”(凤凰网:《韩寒:我不是反智代表 我经常读书》,资讯>社会,2012-02-01 16:06:15。)

即使是在土豆网公布的“韩寒讲述素材”中,韩寒也反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生活也是一本很大的书”、“阅读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见该视频54分钟处。)


韩寒的书架
显然是为了驳斥“韩寒确实不看书,他家里的书柜都是用来放赛车头盔的”这个传闻,韩寒在2012年2月向网易《看客》展示了自己的书房。(图片来源:《焦点外的韩寒》,网易《看客》139期,2012年2月21日。)



其实,对于上述信息,麦田早就知道。就在断言韩寒“是真诚的不读书,不学习”之前50天,麦田曾发过这样的帖子:

“质疑韩寒,很大的原因是韩寒自己造成的。比如是否‘不读书’。以前他对记者说过,‘不读书,只看杂志上网’;最近对记者说‘每天阅读量5万字以上’;好友马一木对记者说过‘韩寒确实不看书,他家里的书柜都是用来放赛车头盔的’——同样一个简单问题,三个不同回答,你说大家怎能不心生疑惑?”(见:2012-2-5 14:25。)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麦田的“疑惑”是如何在50天后演变成那个“他是真诚的不读书,不学习”这样斩钉截铁般的结论的,但是,我们却明确地知道麦田为什么要断言韩寒不读书:为了构陷韩寒。因为只有把韩寒打造成一个“不读书、不看报、什么学问都没有”的大草包,是一个有“学习障碍”的弱智,麦田的“人造韩寒”假设才能够成立、“反智”的大帽子才能够扣到他的头上、研究“韩寒现象”才会“非常重要”。

那么,麦田是如何解答自己泡制出来的问题──“韩寒为什么看起来很有‘才华’?”──的呢?这是麦田自己作的提要:


“‘。。。写作才华,来源于‘写作表演’;阅读实力,来源于‘阅读表演’。最后加上媒体的煽情报道,让与韩寒接触的人首先就望而生畏,自己先矮下来三分——如此,韩寒就看起来很有‘才华’了。。。’”(见:2012-3-26 00:09。)

简言之,在麦田看来,韩寒的那三个同学都被韩寒的“表演”给骗了。根据麦田,韩寒在高中时的“表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表演写作《三重门》;第二部分就是表演阅读古书。这是麦田论证:

“关于第一点,写作,现在情况已经非常清楚,最迟在1999年2月,署名‘韩寒’的《三重门》已经完稿。而朱莲叙述的是韩寒在新概念获奖后还在写《三重门》,但那时已经是1999年4月了。朱莲撒谎了吗?没!那时韩寒确实在教室里写了《三重门》,比如可能如朱莲说的,把刚发生的一个同学之间的段子写进去等等。但请大家注意,朱莲和陆乐所叙述的,都是韩寒‘写一页看一页’这样的说法──

“没有一位同学在当时看过韩寒的完整手稿,每个人看的都是碎片化的几页!!!

“没有一位同学在当时看过韩寒的完整手稿,每个人看的都是碎片化的几页!!!

“没有一位同学在当时看过韩寒的完整手稿,每个人看的都是碎片化的几页!!!

“我将这句重复3遍,因为这就是关键。假设我写了500页的长篇,我今天给你看2页,明天给张三看2页──你们真正看见的,是我貌似在写作的动作;但我给你们看的东西,是否就是那500页中的,天知道!”


前面提到,方舟子自己承认,他“质疑”韩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制造疑点,第二阶段就是制造证据。而方舟子也承认,第一阶段“就相当于录口供”: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说“鉴定”韩寒代笔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找他们父子说话矛盾的地方,在这个阶段你找到的主要漏洞有哪些?

方舟子:主要是对于《三重门》是怎么写出来的,《杯里窥人》是怎么写出来的,他父子俩的说法并不一致,甚至同一个人,前后说话也不一致。这个阶段就相当于“录口供”。(钱炜:《方舟子:我在揭穿一个青年偶像》,《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4期27-29页。)


显然是受到了方舟子的指使,土豆网在“录口供”时,特别要求那些被“采访”之人把故事说得越具体越好: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具体的人物、具体的书目,等等等等。也就是因为如此,他们在“录”了韩寒第一年高一同学朱莲的“口供”之后,又把她找了回来,录第二次“口供”──显然是因为她的第一次口供(即所谓的“朱莲讲述素材上”)没有韩黑急需的“素材”。这是土豆网“记者”告诉朱莲为什么她会被再次采访而金丹华却没有这样的“荣幸”的原因:

“因为他没有见到《三重门》,他就没有必要接受土豆网的重新采访了。”(“朱莲讲述素材下”21秒处。)

紧接着这个“说明”,土豆网记者单刀直入,反复要求朱莲回忆她是什么时候读到《三重门》手稿的:

土豆:……(土豆网的编辑在“完整素材”中特意把问话剪除了)。

朱莲:噢,《三重门》,好像是新概念以后开始写的吧,《三重门》……。他其实写文章嘛,也是,就不是说顺序的嘛,写《三重门》就一直写《三重门》。他有时候也会穿插地写一些其他的文章的。……。(25秒处。)

土豆:那你首先帮我回忆一下,就刚才你说的,就你所知,他写三重门是大概是什么时候起笔的?(55秒处。)

朱莲:高一……?反正就是第一年高中就肯定已经开始写了吧?(1分5秒处。)

土豆:嗯、嗯(问话被剪裁掉。)(1分10秒处。)

朱莲:最早……,最早是……,反正我们高一是九八年啊……,(1分11秒处。)

土豆:对,九八年。(1分18秒。)

朱莲:九八年,他应该是,就是差不多他萌芽得奖了,差不多那个时间就开始写的吧,也许他早就开始准备了。(1分19秒出。)



显然,朱莲并不知道土豆网的真实意图,所以她在最初回答问题时,会把话扯到别处。而在土豆网逼问她具体时间时,她一直在搜索自己的记忆。但明显是因为记忆实在太模糊,所以她也一直在使用不确定的语言和口气来回答问题。而就是这些顺口说出的话,变成了土豆网和韩黑们最最希望得到的口供,即麦田所说的“朱莲叙述的是韩寒在新概念获奖后还在写《三重门》”──麦田吝啬得连朱莲在其两个“素材”中的哪一个、长达50分钟采访的哪一分钟“叙述”的都不肯告诉他的读者!


“录口供”
韩寒当年的高中同学朱莲在被土豆网“记者”追问下,强迫自己回想13年前的琐事。她的“素材”长达54分钟,而韩黑们,如方舟子和麦田,只能从中找出几句貌似于己有利的话来继续黑韩。



很可能是受到麦田的启发,方舟子在3月26日下午推出《韩寒的同学证实〈三重门〉“手稿”是抄稿》一文,通过曲解土豆网的“素材”,甚至捏造“口供”的手法,得出了与麦田大致相同的结论。这是方舟子编造的朱莲“口供”:

00:25
答:三重门?好像是新概念以后开始写的吧。

01:00
问:就你所知,他写三重门大概是什么时候起笔的?

答:他应该是,就是差不多他萌芽得奖了,差不多那个时间就开始写的吧,也许他早就开始准备了。(见:2012-3-26 14:07。)


见到主子与自己的步调终于吻合了,麦田马上蹈着小碎步,一路小跑冲上前去,给主子跪舔:

“方舟子梳理得很清楚了。赞!期待@路金波把《光明与磊落》在4月1日准时发行,届时,我们可以看到完整的‘手稿’,相信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千万不要延期啊,路先生。 cc@韩仁均叔叔”。(见:2012-3-26 15:24。)

韩黑们之所以对韩寒何时开始写《三重门》、何时完成《三重门》这样的问题如此关注,与他们对韩寒或韩寒的父亲到底在2012年3月28日上午几点几分接到《萌芽》杂志编辑胡玮莳的电话、他俩到底几点几分打车进城、从金山到上海青松城酒店到底需要花费多少分钟、他俩到底是几点几分到达上海青松城酒店等等问题的万分关注是同样的原因,那就是要从不同的“口供”之间寻找“疑点”,制造“韩寒造假”、事关“社会诚信”这样的舆论。也就是因为他们在“寒战”打了两个多月后,这些人还仍旧在别人的记忆中寻宝,才更能够看出他们的无耻和邪恶──连方舟子当初都承认这样的东西“不能”用来“作为韩寒有代笔的证据”。(钱炜:《方舟子:我在揭穿一个青年偶像》。)

那么,麦田是如何证明韩寒读书也是“表演”的呢?刘嘉俊的那篇《事关韩寒》再次被他派上了用场:

“韩寒读书的模式,其实刘嘉俊在《事关韩寒》中,无意间写到了:

“‘某天,我在学校里突然收到韩寒的信。。。要我给他列个书目推荐他看。。果然我列了个书目给他。后来在报纸上看到他已经连《西方哲学史》都看了,稍微让我有点紧张。。。。。我曾向他推荐过《小径分岔的花园》,他买了书以后放在枕头边上。后来大概一个月以后我问起他这本书,他说没有看。当韩寒的朋友需要比较粗的神经的。他肯买这本书就很给我面子了。我应该知足。而韩寒看中国人写的东西却是相当全面。很多我听都没听说过的作者,他都能说出点所以然来。我觉得那很了不起了,看过,而且记住。我看很多中国作家写的东西都是因为他推荐的。先是《晃晃悠悠》和《支离破碎》,最近有《一个啤酒主义者的自白》。。。。。。另外,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阅读习惯——不读太厚的书。因此他对我看《追忆似水流年》很不理解。他说他都未必会回去看看自己写的《三重门》,也太厚了’


“刘嘉俊这段话,透露了几个特点:

“1,韩寒喜欢拉书单(所以韩仁均父亲出示的那封信,我至始至终认为是真实的)

“2,拉了书单,不一定看

“3,稍微读了点东西的话,立刻现炒现卖,显示自己的博学(这点朱莲专门提及过韩寒的特点)

“4,不看‘厚书’

“5,韩寒看的书符合他那个年龄阶段的普通阅读水平──通俗读物”


如果你也“读书”的话,你就会发现,麦田所说的“刘嘉俊这段话”实际上是他麦田从刘嘉俊文章中的跨越二十多个段落、八千多个字中拼凑组装而成的。例如,麦田摘录的前四句话来自这段话:

“在第一届结束以后的某天,胡玮莳告诉我说韩寒的数学终于考到两位数了,让我好生诧异了一阵,也逐渐对这位新概念的同届有了点景仰。或许,那是可以称为景仰的吧。虽然不是从正面来讲的。某天,我在学校里突然收到韩寒的信。信的内容大致是要我说明一下‘莹’的生死存亡问题,还有就是要我给他列个书目推荐他看。一直觉得同样是拿了一等奖的既然他有要求自然不好意思推辞,且不管他是真是假,果然我列了个书目给他。后来在报纸上看到他已经连《西方哲学史》都看了,稍微让我有点紧张。以后,也就没下文了。”

而就是从这段二百多字的九句话中,麦田摘录了三句半;然后从如此这般断章取义而来的“这段话”中,麦田总结出了韩寒读书的五个特点──你不能不佩服麦田在构陷韩寒时所显示出来的那种不怕断子绝孙、不怕死后下地狱的勇气。而就是凭借着这个勇气,麦田如此这般地教训韩寒的同学:

“如此说来,金丹华关于韩寒‘博览群书’的记忆,其实也是被韩寒的‘装’而忽悠了。所以,在视频访谈的时候,金丹华也诚恳的说到,‘至于那些书韩寒是否真的读了,那就只有韩寒自己知道了’”

显然,金丹华说错了:对于韩寒是否读了那些书这个问题,不仅韩寒自己知道,麦田也知道。也就是说,为了黑韩,麦田不仅可以无中生有地给韩仁均制造出来一个“同学”,他还可以有中生无地把韩寒的“同学”人间蒸发──因为他们是那么的弱智,竟然会被一个草包韩寒“忽悠”了十多年,所以他们根本不配充当证人。此时的麦田,早已不是什么怪圈了,而是一个深不见底地黑洞,任何人都无法知道它到底有多深、有多黑。

其实,麦田的整个黑韩生涯,都是在自己的怪圈中乱转悠:他最终还是承认了韩寒确实“读书”,而不是他在文章的开头所说的“他是真诚的不读书,不学习”。实际上,如果一个人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变成方舟子或者麦田那样的韩黑的话,“读书”与作恶还有什么差别!


深文周纳,集腋成裘
为了证明韩寒在高中时读书是在“装”、在演戏给同学看,麦田从韩寒友人刘嘉俊的一篇长达万言的文章中拼凑出了一个三百多字的“段”;然后,从“这段话”中,他总结出了韩寒喜欢拉书单、拉书单但不一定看等五个“特点”。



十二、继续造假

2012年3月是麦田“韩学”生涯中除了1月份之外最高产的月份,总共发表了六篇长微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方舟子深陷丑闻之中,脱不开身,麦田有一种当仁不让的“责任感”。看看他的这个帖子:

“韩寒事件,我们常用‘方韩之争’来称呼,只是一个称呼的方便。但韩寒事件,绝非@方舟子和韩寒私怨。试图通过抹黑方舟子来洗刷韩寒的做法,是愚蠢徒劳的。黑了方舟子,还有圆肘子、方大船。。。所有参与韩寒事件的人,都在努力让社会更加真实和诚信。所有质疑韩寒的人,都和@王小山‘死磕’蒙牛一样!”(见:2012-3-25 22:50。)

麦田的这条微博到底是要与方舟子切割,还是要抢夺倒韩“大旗”,或者有其他什么目的,恐怕连麦田自己都说不清楚。但是,麦田当时心里非常清楚的是:他自己身前身后的名声,注定要由倒韩运动的成败来决定。这也是他要与韩寒“死磕”的根本原因。

3月28日,麦田发表了他在3月份的第六篇,也是最后一篇长微博。这是其提要:

“《“萌芽”杂志社蓄意包装韩寒的材料综述》:‘13年前的今天,1999年3月28日。。。韩寒成名从“制造”到“宣传”,《萌芽》全程操办!。。。始作俑者,宁无惭乎?’ cc@上海赵长天 @上海李其纲 @韩仁均叔叔”。(见:2012-3-28 21:22。)

原来,显然是因为从土豆网新公布的“素材”中再也找不到那些“重磅材料”来黑韩了,麦田于是将目光投向了故纸堆,要从那里发掘新的材料。而为了黑韩,麦田还真的是不惜血本:

“《新民晚报》1999年10月11日的文章,《新概念作文大赛幕后的故事》。我擦,这篇破文章,是我刚才花了50元从龙源买的。太tmd贵了。。。从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其实并没宣传韩寒个人和‘反抗应试教育’,而只是作为一个获奖者案例,重点是宣传‘新概念’”。(见:2012-3-24 01:03。)

显然,麦田之所以嫌那篇文章太贵,并不是因为它价值50块大洋,而是它对麦田黑韩没有任何用处。换句话说,如果“材料”够“磅”,即使它卖一百块钱、二百块钱、甚至上千块一篇,网络公司CEO阮鹏也会在所不惜的。看看这个帖子:

“珍贵资料:韩寒的‘诞生’,严格的说并非‘新概念大赛’。真正开始打造韩寒品牌的始作俑者,就是这篇文章:《文汇报:语文60分的孩子写出长篇小说》——他们以为这个品牌是‘挑战应试教育’,播撒下龙种,收获的却是‘反智’的跳蚤。@上海赵长天
@江南袁敏 有空请看看”。(见:2012-3-23 23:02。)


这是麦田自己的跟帖:

“韩寒在1999年4月即成名,为什么10月份媒体才开始炒作他?答案很简单。因为9月份,韩寒居然高一留级。如此成绩,眼看没戏;韩家实在走投无路,只好破釜沉舟,索性博一把。对吧,@韩仁均叔叔,我这么了解你,堪称你的知音了。[呵呵]”(发帖时间:2012-3-23
23:07。)

“在@韩仁均叔叔的《儿子韩寒》中,把这篇文章前后几篇报道的作者都点明了,独独这篇最重要的文章,韩仁均没有说作者是谁。嘿嘿。”(原帖已被删除,转发帖见:2012-3-23 23:20。)


根据上面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看出麦田当时构建阴谋论的蓝图是这样的:那篇“珍贵资料”又是神通广大、“在上海文坛的活动能力”极强的韩仁均通过自己的“关系网”搞出来“博一把”的产物。可惜的是,这个蓝图刚露端倪,就被人唾了一口粘痰。新浪微博认证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审”的“朱文秋”告诉麦田:

“在此之前,韩寒已经在他们学校很有争议了。这才是后来曹老师约韩父写《儿子韩寒》的原因。韩寒的书大卖不是因为炒作,因为当时家长和教师都不喜欢这本书,就是郏宗培说的,比较灰色,但是同龄人喜欢。书畅销起来,有时候是超乎出版人期望的,尤其那时市场营销的手段在出版界还很不成熟”。(见:2012-3-23 23:25。)

这岂不相当于一举否定了麦田的阴谋论了吗?但麦田却老着脸皮回答道:

“嗯。你说的这些,和我想说的,不冲突。我们没有说一个问题。我是在梳理‘韩寒’这个品牌是怎么开始传播的。呵呵”。(发帖时间:2012-3-23 23:26。)

事实是,恰如麦田自己所说,“在@韩仁均叔叔的《儿子韩寒》中,把这篇文章前后几篇报道的作者都点明了”,哪里还需要劳麦田的大驾来“梳理”!所以说,麦田的所谓“梳理”,实际上就是“扒粪”,然后用这些粪便来烧制构建阴谋论的砖瓦。

确实,在《儿子韩寒》中,韩仁均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讲述韩寒获奖之后的“媒体关注”,其中最早的一篇文章就是沈嘉禄写的《让孩子们写点真的──“新概念”苹果挑战中国语文应试作文教育》,发表在1999年4月12日出版的《新民周刊》第15期上,它比麦田找到的那个“珍贵资料”早了足足半年。仅从其标题即可看出,“新概念作文大赛”所说的“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就是要“挑战中国语文应试作文教育”。不仅如此,沈嘉禄虽然算不上是韩仁均的“同学”,但却是土豆网黑视频构建的“韩仁均文人圈”主要人物之一、麦田口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77/78校友”这个“强大的‘团体’”中的重要成员方克强的学生。并且,沈嘉禄与李其纲还非常熟悉(见:2012-2-19 11:10)。因此,按照麦田一贯的黑韩路数,他本来应该在沈嘉禄的这篇报道上大做文章才对。但让人百思不解的是,麦田一边对这篇最早“炒作”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报道视若无睹,一边死死地盯上那篇连作者是谁都不清楚的“珍贵资料”。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麦田当然可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但可能的原因是麦田实在无法将这篇文章派上用场。这是一个叫“瘦身部落”的网友的一个帖子:

“……如果您对4月12日新民周刊里的报道有疑虑,请方舟子帮您检索,这本周刊里8篇相关文章都是新概念反思应试教育改革,里面只有几句话提到韩寒考试经过。从此之后6个月媒体上没有出现韩寒2字。”(见:2012-3-16 14:11。)

除了无法利用沈嘉禄的文章黑韩之外,麦田似乎也无法利用沈嘉禄来黑李。这是沈嘉禄的证词:

“李其纲,
《萌芽》资深编辑,作家,激情澎湃的上海男人,他的工作就是发现文学新人,事实上也提携了许多文学爱好者。在我采访第一届新概念大赛时,他是受访者之一,
谈及韩寒,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至今犹在眼前。他也爱下围棋,我的老师方克强是他的同学,那时我常去《萌芽》,见他们手谈。”(见:2012-2-19 11:10。)

“我不认为李其纲会做假,我跟他认识二十多年了,他是有文学理想的人,李做事非常认真,讲原则,甚至有点古板。写文章也是极负责的,一点也不马虎。”(见:2012-3-31 10:55。)


显然,引进沈嘉禄这样的证人对于麦田构建阴谋论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麦田对于新浪微博用户“沈嘉禄1001”关于新概念、《萌芽》、李其纲、甚至韩寒的帖子一直采取不评、不转的“双不方针”。也就是说,每当面对真正的“珍贵资料”时,“理性”麦田的反应或者是高喊“我反正是不信”,或者是高声叫骂“太tmd贵了”,或者是“选择性失明失聪失声症”立即发作。

很可能是在麦田的启发和带领下,其他韩黑,如他的老搭档陈黎,还有那个韩黑后起之秀“倍魄”,也开始到故纸堆中发掘新的黑韩材料──对,在倒韩倒了两个多月之后,在已经多次宣布发现韩寒作假的“铁证”之后,韩黑们方才想到自己应该回到自己从来不曾光顾过的“原点”。而他们的一大发现就是在《萌芽》杂志公布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名单中,韩寒被排在了C组,即“除中学生以外

30岁以下的青年人”组,而不是“除高三以外的初高中学生”所在的B组。也就是根据这些发现,麦田写成了《“萌芽”杂志社蓄意包装韩寒的材料综述》一文。这是麦文的开头两段:

“13年前的今天,1999年3月28日,松江二中高一学生韩寒以《杯中窥人》获得《萌芽杂志社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从此开始,走上‘公民韩寒’的神坛。

“13年后,随着质疑韩寒事件的深入,《萌芽》杂志社和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疑点越来越多,越来越‘破’朔迷离。网友@倍魄、@madmadmadmad、@福楼拜、@中财尚超等人锲而不舍追寻真相,他们到所在地图书馆,查阅当时报刊杂志,获得重要线索,大致勾勒出《萌芽》杂志社就是当年策划包装韩寒的主要操盘手,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宣传‘新概念作文大赛’”。(见:2012-3-28 21:22。)


按照麦田的说法,韩黑们挖掘出来的“材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韩寒获奖充满争议;第二,《萌芽》杂志“全程操办”了炒作韩寒。关于第一点,麦田举出了三个证据:一是“获奖身份存疑”:韩寒被《萌芽》列为C组第一名,而不是B组;二是“竞赛程序不公”:当时上海共有三名考生因为缺席复赛而被取消资格,但韩寒却被特许补考;而第三个证据是“评奖时间蹊跷”:

“同样在上文,《萌芽》自己说是‘3月27日连夜开会评出获奖名单’──如果按照此说法,韩寒3月27日缺考,早就淘汰了。但为什么现在的萌芽的说法又变成3月28日才搞的评奖?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这三条证据,都麦田的老友陈黎@给他的。例如,早在麦田“综述“之前两天,陈黎就曾发过这样一个帖子:

“天涯高楼上看到的图片,据说是萌芽杂志自己的报道。报道称1999年3月27日集体复赛后评委连夜对复赛试卷进行了评分,评出一等奖20名。有两个问题出现了:1,萌芽几个人都说是3月28日上午评委开会评卷时想到韩寒,叶老师提议加赛。2,3月27日夜里就评出了20名一等奖,韩寒这时候还没有加赛。@麦田@彭晓芸”。(原帖已被删除,转发帖见:《新概念作文比赛作弊的铁证!(最新发现)》,凯迪社区>中间地带,2012/3/26 19:16:52。)

这些内容,在韩黑“倍魄”的长文《骗局:韩寒只是“排版获奖”?》中,变成了这样:

“在《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奖揭晓》一文(发表于1999年第5期)中,说评委是3月27日连夜开会评出获奖名单。而后来出自《萌芽》工作人员的说法,却成了3月28日上午开会评奖。李其纲《对新概念作文赛的N个问号及N个回答》文章中也持28日开会的说法。所以,至少在评奖时间上,萌芽在自打嘴巴。”(见:2012-3-28 10:37。)

而麦田放在引号中的那14个字,“3月27日连夜开会评出获奖名单”,就是偷自“倍魄”的文章──实际上,麦田的所谓“综述”完全可以看作是“倍魄”文章的“复述”。换句话说就是,尽管韩黑的倒韩文章数以千计,总字数超过一千万,但它们之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互相抄来抄去。而麦田的不幸就是,他在抄袭倍魄之时,显然是出于黑韩的目的,就自作聪明地给那14个字加上了引号,好像它们是录自《萌芽》的文章《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奖揭晓》原文似的。这是陈村对麦田的质疑:

“麦田说:‘同样在上文,《萌芽》自己说是“3月27日连夜开会评出获奖名单”’,表示引自《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奖揭晓》一文。直接引语哦!如果麦田不是骗子,未曾故伎重演误导舆论,请指出这句话在该文何处。直接说”。(原帖已被删除,转发帖见:2012-3-30 13:28。)

麦田拖了足足一周才对陈村的指控做出正式回答:

“关于@陈村声称我伪造直接引语造谣《萌芽》评审过程,说明和回应如下:陈村所言,是本文1-3中的那句引号‘3月27日连夜开会评出获奖名单’”,但实际上萌芽报道是‘连夜对复赛试卷进行了评分。。。评定出一等奖20名’。陈村因此认为我未引用原文,所以是‘造谣’。这个陈村太无聊了。不严谨,但不是造谣”。(原帖已被删除,转发帖见:2012-4-6 15:122012-4-6 21:06。)

还记得早在1月16日,也就是在《人造韩寒》出笼的第二天,麦田曾针对李建中提出的“篡改数据,捏造事实”指控申辩说,虽然自己的“数据不太准确”、但自己“并非蓄意造假”吗?而麦田在80天之后所说的“不严谨,但不是造谣”与之如出一辙。

原来,陈黎在3月26日@麦田之时,曾附上《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奖揭晓》一文的截图,该截图中,关键段落被用彩框标记。与陈村指控麦田“故伎重演误导舆论”相关的原文是这样的:

“复赛结束后大赛复评委分成几组,连夜对复赛试卷进行了评分。然后再综合初、复赛的成绩评定出一等奖20名,二等奖120名,入围奖192人。”(见《萌芽》1999年5期4页。)

也就是说,麦田不仅仅在最初,2012年3月28日,伪造了“3月27日连夜开会评出获奖名单”这样的“引文”,他在一周后的“说明和回应”中,也还是故意断章取义,将“然后”删去,给人造成所有那一切都发生在3月27日这一天的印象。为什么“3月27日”这几个字那么重要呢?这是因为,按照《萌芽》的说法,破例允许韩寒复赛补考发生在次日──如果评奖在3月27日已经完成,韩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萌芽》给韩寒破例是一个蓄谋的骗局”这样的结论。这就是麦田伪造证据的唯一原因。而恰恰是这一原因,说明麦田当时是蓄意造假、蓄意造谣,因此也是蓄意构陷。


是蓄意造假,还是无心疏忽?
2012年3月26日,麦田的密友陈黎将《萌芽》杂志的文章《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奖揭晓》截图发给麦田,该截图中关键段落被用彩框标记。但麦田在两天后“综述”“‘萌芽’杂志社蓄意包装韩寒的材料”时,不但抄袭了韩黑同志倍魄的句子,“3月27日连夜开会评出获奖名单”,而且还故意在这个句子上加了引号,给人它是《萌芽》文章原文的印象。在欺骗行径被上海作家陈村揭发后,麦田先是以自己被陈村拉黑为由拒不对指控直接作答,然后在拖延了整整一周之后,又根据截图原文编造了“连夜对复赛试卷进行了评分。。。评定出一等奖20名”这样的句子。(注:上图中,左上角为陈黎发给麦田的截图,左下角为该文关键段落的局部放大。右侧为麦田的原帖及他与陈村对话的跟帖,陈村的两个帖子已被删除,但内容保存在转发帖中;麦田的答复也被他本人删除,内容亦保存在转发帖中。注意麦田的“说明和回应”全文138个字符,别人在转发时,受140字符限制,最后面的“不严谨,但不是造谣”9个字符被新浪微博系统删除。)



如前所述,早在1月25日,方舟子就已经得出了“韩寒是因为在1999年上高一时参加上海《萌芽》杂志社举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而一举成名”这样的结论。但根据麦田在三个月后对当时材料的“梳理”,事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韩寒的“成名”,源于在韩寒得奖七个月之后《文汇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语文60分的孩子写出长篇小说》,即麦田所谓的“珍贵资料”(见:2012-3-23 23:02)。也就是因为如此,在当时就有个叫“瘦身部落”的新浪微博用户这样评论麦田的“发现”:

“到现在才搞清楚啊,是看了我3月19日的微博才知道的?这些网上仔细搜索下都可以得到结论的,所以方舟子早知道了,却瞒着你们这些木田MAD傻丫头,让你们猛搞新概念。事实是新概念后整整6个月媒体上没有任何韩寒的报道。第一篇专访就是这篇。新概念比的是投稿,复赛只是比对下初稿文笔是否作者本人”。(见:2012-3-24 00:01。)

而麦田在阅读了“瘦身部落”的旧帖之后,这样回答她:

“嗯。这次看到了。咱俩观点相同。”(发帖时间:2012-3-24 00:49。见2012-3-23 23:02下面的评论。)

换句话说就是,在3月24日前后,麦田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目的不是为了炒作韩寒”或“韩寒不是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成名”这个事实是承认的;并且,对“瘦身部落”的观点,即“方舟子刻意隐瞒这个历史事实,来误导韩寒因新概念出名”(见:2012-3-26 09:55),麦田也是默认的。但在当时,麦田首先试图把《文汇报》的那篇“珍贵资料”说成是韩仁均策划的;在实在找不到证据之后,又把它说成是《萌芽》或者李其纲策划的(详见前述)。所以说,麦田在3月23日半夜对“瘦身部落”说“咱俩观点相同”是故意撒谎,意在敷衍对方,就像他此前多次撒谎敷衍网友对他的质疑一样。也就是因为如此,麦田当时拼命鼓动其韩黑“同学”查找“珍贵资料”的作者:

“谁能查到这篇报道的作者呢?这篇报道是最重要的。它第一次以‘韩寒’个人作为宣传重点,开始‘造神’;第一次开始设定‘挑战应试教育’的品牌定位”。(发帖时间:2012-3-24 12:36。)


“哪位同学最近去首图的,我问了问,北楼四层报刊资料室100%可以查到这个资料。”(发帖时间:2012-3-24 21:13。)


“哪位同学最近去首图的,我问了问,北楼四层报刊资料室100%可以查到这篇报道的作者。”(发帖时间:2012-3-24 21:13。)
 

最奇的是,几天后,一个叫“福楼拜”的人发现麦田的那篇“珍贵资料”不仅与韩仁均本人无关,它与韩仁均的“关系网”也扯不上任何关系:

“国图只有缩微胶卷,最快三天才能取到纸质复制件。只好照了几张照片。这篇文章作者是上海尚文学校特级教师黄静华。该版面还介绍了其他几个获奖选手的情况,陈佳勇、丁妍、宋静茹,点评者都是上海一些著名中学的教师。还有一些作家、大学生谈写作文,另展示了当时报导大赛的一些报纸。”(发帖时间:2012-3-28
19:04。)


麦田一面鼓动对方“你单独发一条微博。我来转发”,一面迫不及待地谎报军情:

“网友@福楼拜到国图拍了了这篇文章的缩微胶卷,谜底揭开了——是《萌芽》主导的。他马上会发微博。”(见:2012-3-28 19:09。)

下面是福楼拜后来“单独发”的微博,其中的“整体是宣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这句话极有可能是受麦田的教唆而加上去的:

“1999年10月27日报纸。文章是统一策划的,没单独写作者。报道了四、五个获得作者,每篇有一个点评,从不同中学请来的。整体是宣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韩寒只是其中之一。韩寒那篇的点评者是上海尚文学校特级教师黄静华。”(见:2012-3-28 20:05。)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麦田在“发现”最早宣传韩寒的文章是《文汇报》在1999年10月27日发表的《语文60分的孩子写出长篇小说》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它说成是韩仁均在幕后操纵的。在遭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审朱文秋的驳斥后,麦田谎称自己是在“梳理“资料。同样,在网友”瘦身部落“指出方舟子故意误导公众之后,麦田也假意宣称“咱俩观点相同。”但马上,麦田一再鼓动其他网友查找这篇文章的作者,并且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宣称“谜底揭开了——是《萌芽》主导的。他马上会发微博。”


有人据此问麦田:“这么说@麦田的猜测不对?”(发帖时间:2012-3-28 20:13。)麦田答道:

“猜测对的啊。萌芽编辑部供稿。”(发帖时间:2012-3-28 20:13。)

那人回道:

“诶,我记错了吗,我记得你说是萌芽和这事没关系是韩1策划的”。(发帖时间:2012-3-28 20:14。)

麦田若无其事地回答道:

“我是一直对这个问题没想清楚,有过几次不同的观点。今天算是彻底搞清楚了”。(发帖时间:2012-3-28 20:16。)

也就是说,麦田的所谓“质疑”就是“猜测”;在“对这个问题没想清楚”时,他可以任意向韩寒父子泼粪;而在他“彻底搞清楚了”之后,他也绝对不会向受害人道歉。显然,在麦田的潜意识中,他一直认为韩寒父子受到多大的侮辱和诽谤都是“就两个字:‘活该’”!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麦田当时没有拿出任何证据来证明《文汇报》的文章是“是《萌芽》主导的”、是“萌芽编辑部供稿”,实际上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一个韩黑拿出了相关证据。而在《“萌芽”杂志社蓄意包装韩寒的材料综述》一文中,麦田一面慷慨地把发现这一“珍贵资料”的功劳送给了他的韩黑“同学”,一面试图这样在《文汇报》和《萌芽》之间建立关系:

“网友@madmadmadmad、@福楼拜、@中财尚超的资料的资料等人去图书馆查询发现,这篇关键文章其实这是关于新概念的一个整版报道:‘新概念’挑战作文教学──发生在《萌芽》编辑部的故事,总共有八篇大小不同的文章,《语文60分的孩子写出长篇小说》只是其中一篇”。(见:2012-3-28 21:22。)

你只要注意到麦田在写这段话时的前言不搭后语,你就可以想象出他当时是如何地绞尽脑汁要把这个“珍贵资料”烧制成自己阴谋论的一块板砖。

总而言之,到了3月28日,麦田不仅全盘采纳了方舟子两个多月前的观点,他还更进了一步:不但韩寒因为“新概念”大赛而成名,而且,《萌芽》杂志还是韩寒成名的“主要操盘手”。而导致他做出这个180度大转弯的主要原因,一个就是“倍魄”发现的那个“排版错误”;另一个就是他本人伪造的那个“证据”。这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为了构陷韩寒,麦田连一根稻草都不肯放过。换言之,麦田对韩寒的穷追不舍,就是出于主观恶意,而没有任何其他原因。


麦田的逻辑
麦田根据《文汇报》的整版报道标题中有“发生在《萌芽》编辑部的故事”这几个字,就断言“这一系列报道都是《萌芽》策划的”。由此看来,网上那些关于麦田创业的新闻,也都是麦田本人策划的。


0%(0)
0%(0)
  第五章 麦田的“二重出”(五) - 亦明_ 05/03/21 (1313)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0: 武汉病毒研究所实验室“真”发生过泄漏
2019: 宋诗解(7)
2018: 世界新闻自由日:言者无罪
2018: 彭运生谈艺录(212)
2017: 世界新闻日:辛可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演讲
2017: 彭运生谈艺录(24)
2016: Kant -3
2016: 江泽民的遗产:教育医疗产业化罪魁 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