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方舟子的拙劣科普 |
送交者: luye 2007年04月26日15:32:0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生化博士方舟子最近搖身一變成為眼科專家,在接受記者訪談時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近視受後天影響不大。他在剛發表於中國青年報上的科普文章“當眼保健操成為傳統”中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觀點。方在此文中多處片面引用文獻結果,得出不恰當的結論。茲逐段分析如下: ----------------------------- 開篇即涉嫌抄襲法制晚報記者曹曉芳的文章“眼保健操科學依據遭各方質疑”。曹文第一段如下: ----------------------------- 在萬方數據庫中檢索“眼保健操”,粗略閱讀摘要,至少有以下文章證明眼保健操可有效預防近視。儘管這些文章多發表在水平不太高的雜誌上,但方一口咬定沒有“科學的理論、臨床試驗或調查統計”是毫無根據的。 ----------------------------- 這些忠告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是有的。大量研究結果都證明近距離看書、長時間疲勞用眼等,是發生近視的高危因素。在Pubmed上隨便檢索一下“myopia"和"near work"這兩個詞,就可發現很多文獻證明近距離用眼與近視有關。有XYS網友對最後一句提出疑問,並指出與文章後面的表述矛盾(http://www.xys.org/forum/db/2/28/109.html)。方舟子答曰“一點也不矛盾。一個是閱讀時間長短的問題,一個是閱讀有無的問題”,並煞有介事地列舉了以下四篇文獻作依據: ----------------------------- 既然生理性近視是伴隨着眼睛的發育出現的,那麼在這個演變 生理性近視初發年齡多在10-15歲,半數以上集中於12-15歲,並不是“在兒童時期開始出現”。方在敘述父母與子女近視的相關性時沒有說明數據的來源,而且緊接着“國內權威媒體”的報道,很容易讓人誤認為是國內的調查結果。實際上,這組數據(JAMA 1994;271:1323-7)調查對象是加州四所學校716名學生(6-14歲),其中有662名沒有近視。且不說這種樣本設計是否合理,如上所述,由於人種、學習和生活習慣的差異,不能簡單地拿美國的數據來參照國內的情況。的確有許多研究證實近視父母的孩子也更容易得近視,但在很多這種報告中父母的近視為高度近視,而高度近視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與此文提到的生理性近視不同。事實上,香港中文大學的一份針對514名中國學齡前兒童的研究結果表明,父母的近視病史與孩子有無近視沒有相關性(Acta Ophthalmol Scand. 2005 Aug;83(4):492-6)。阿根廷的研究小組對271名輕、中度近視成年患者的調查也顯示類似結果(Clin Experiment Ophthalmol. 2005 Jun;33(3):274-8.) ----------------------------- 丹麥和英國的研究說的都是屈光不正(包括近視、遠視和散光)與遺傳的關係,並非單純指近視。後一篇的作者Hammond等發現基因組有4個片段和視力有關,聯繫最密切的那個片段包含44個基因,其中PAX6基因對視覺器官發育起着根本性的作用。Hammond說,“我們不認為PAX6和近視明顯有關,它的突變一般會導致眼睛更大的反常,比如眼睛缺少虹膜。” 對PAX6的更精確檢測並沒有發現它的任何一個變異會導致近視。在此之後也沒有任何文獻進一步證明PAX6與近視的關係。方曲解這一結果,並在後文中胡說什麼“近視基因”,真是信口開河。 ----------------------------- 不知方是如何根據上兩篇論文得出“不管你在多麼惡劣的條件下頻繁用眼,也不會得近視”的可笑結論的。連Hammond本人在對媒體解釋他的研究結果時都說,“近視的病因還不清楚。生活方式的改變使我們花更多的時間看近物,如電腦屏幕、手機和書等,很清楚這是引起近視的一個因素。但我們的研究表明這些生活方式的因素可能只對有遺傳易感性的人群起主要作用”(http://www.news-medical.net/?id=3691)。孿生子是遺傳學研究的良好樣本,但也有自身的缺陷。除非在出生後不久就分開,孿生子的後天環境非常相似,環境因素的影響會被大大低估。大量研究表明,生理性近視是遺傳和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謂“如果你有近視基因,那麼就會逐漸變近視,環境因素是不重要的”的說法純粹是無稽之談。 ----------------------------- 60年代的調查表明,年輕一代的愛斯基摩人近視率高達65%,而他們年過40的長輩們卻沒有近視。這似乎與年輕人開始到學校讀書,過分閱讀有關。與之相比,南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的年輕人也開始上學,近視率卻不到2%。有人提出更讓人信服的觀點,即愛斯基摩人的近視與正規教育沒什麼關係,而是與飲食有關。年輕人不僅引進西方的生活方式,也開始吃西方的含大量碳水化合物的食品,逐漸拋棄了他們的長輩習慣食用的魚、海豹肉等高蛋白食品。瓦努阿圖的年輕人則仍然沿襲傳統的飲食方式。有證據表明大量碳水化合物食物更容易引起近視。這也是一個環境因素影響近視發生的例子。 ----------------------------- 用不潔的手揉按眼睛增加眼睛感染似乎與眼保健操本身沒關係,正如不能因為飯前不洗手吃得拉肚子就說吃飯有害一樣。 ----------------------------- 反傳統似乎也成了XYS的一種集體儀式和方舟子的一種生活習慣。方反眼保健操的一個重要依據是它是根據古人的經絡理論發明的。這只是他反中醫的延續而已。他又何嘗理性地看待傳統? 從方舟子的諸多“科普”文章來看,他經常片面引用一方面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從他在科研行業耕耘十年的那點可憐的論文發表記錄來看,他可能不具備一個“學者”所應有的檢索、閱讀、分析文獻的能力,也可能是為販賣自己的觀點而有意誤導。寫這個貼子是因為對這個話題有興趣,所以願意刨根究底,更因為自己在生活中切實感到教育孩子保持良好的用眼習慣之不易。方舟子的這篇錯誤百出、硬傷累累的謬文登在中國青年報上,相信有很多的學生和家長看到。如果他們輕信方的說法,認為近視是命中注定的,不注意用眼衛生,那真是害人不淺。 |
|
|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5: | 弦論專家的幾件小事 | |
2005: | 大學歷史焉能戲說 | |
2004: | 我向“擴招”投降 | |
2004: | 楊振寧今天在人民大會堂演講:歸根的反 | |
2003: | 第一次美國大學面試經歷 | |
2003: | 賓夕法尼亞大學 | |
2002: | 怎樣給“學術腐敗”開藥方 | |
2002: | 學術批評的學術規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