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多數時候是由一群三流科學家組成”
還碰到得錯獎的兩個人
很多人以是否得獎來評價人,甚至用是否提名來評價人,對於真正懂科
學的人來說,不是隔靴搔癢、就是花邊新聞。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雖然不是所
有時候,但是多數時候是由一群三流科學家組成。因為它歷史悠久,頒獎囊括了
很多著名科學家,形成了它的聲望和權威。實際上,錯誤從開始到現在貫穿諾貝
爾獎歷史。就在近五、六年,錯的也不只一次。得的有錯的,不得的也有錯的。
所以,不能單純以得獎名單來說明某個學科哪個工作最重要。雖然得獎可以影響
知名度,真正重要的研究,同行自然多數能判斷。不重要的,就是得了獎,也會
被同行中尊重事實的人所鄙視,雖然一般人不願公開出來說。
諾貝爾獎發錯的頻率,每十年不少於一次。二十一世紀不過六年,生物發獎
有問題的就不只一次。我碰到過兩次笑話。有一位不該得獎的人在中國演講,學
生提問很嚴,其他美國教授私下樂開了,他們不好講的意見,中國學生提問中都
體現出來了。還有一次美國一個教授得獎,他的同事和我一起開會,我提起來,
她也笑說從來沒有想到他會得。
所以,諾貝爾獎發對時,可以用來介紹某個科學研究領域。但不是說,
當委員會做出低劣的決定以後,其他人都必須認同、或需要解釋委員會的行為。
順便說到,幾年前,我曾經寫過一個“二十一項值得得諾貝爾獎的工作”,有些
人誤解成我在預計誰得獎,其實,我是說什麼工作值得得獎,不是預計。並不難
想到有些科學家有能力運動到諾貝爾獎,可是我不覺得他們的工作值得得獎,所
以我沒有寫在那篇短文里。就是後來他們得了,也不能使懂行的人對其學術水平
的評價有所提高。
不得獎,並不表明成就低於得獎的人。胰島素是一例。中國參與做胰島
素的幾位主要科學家的貢獻,並不一定低於得了獎的美國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