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源:中國青年報|編輯:2008-06-25|
中國的期刊被引用率還很低,除個別能達到4,大多數都只有1或零點幾。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與世界優秀科技期刊相差很大。而一些國際性知名期刊和出版發行機構紛紛進軍中國,爭奪優秀稿源和市場。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正面臨着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6月23日下午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朱作言院士代表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員會作工作報告時指出,提升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任重道遠。
國際上通常用“影響因子”來衡量科技期刊的學術水平,數字越高表明期刊的學術水平越高。國外一些國際權威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能達到20~30,可中國的期刊被引用率還很低,除個別能達到4,大多數都只有1或零點幾。朱作言認為,這遠遠不能反映中國的學術水平。“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進行科技信息交流的重要舞台。沒有一批國際知名的學術刊物,我國整體科研水平就不能得到完整體現。”
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清楚記得,上世紀80年代時,意大利一位有名的物理學家與一位青年科學家共同在當時的《中國科學》上發表了《隨機量子化》這篇文章,在國際上影響很大。
在葛墨林看來,目前國內學術期刊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國內好的稿件普遍外流。因為高水平的論文一旦在國外的某些影響大的期刊上發表以後,被國際同行關注、引用的機率更大,這樣就造成了惡性循環。葛墨林表示,要改變這一現狀,提高稿件質量是關鍵。
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建議,國內一些科研能力較強的學者要身先士卒,把優秀稿件優先投到國內的期刊上。“我們自己都不支持,誰來支持。”
“國內有很多好的期刊,由於中文相對於英文的弱勢地位,使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比同類外刊遜色不少。”南開大學校長饒子和院士說。
“我們不能關着門搞自己的東西,就像造汽車一樣,必須走國際化的道路。”朱作言認為,除了增加一些國內期刊的英文版本,還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吸引國內外優秀的稿源。此外,朱作言還希望國家可以出台一些相關的鼓勵政策,鼓勵科研人員和實驗室把文章發表到自己國家的科技刊物上。
據了解,從2005年起,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員會啟動了《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兩刊”改革試點工作,其中一條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充分發揮廣大院士的作用,動員鼓勵院士積極向“兩刊”投稿或推薦稿件。(記者謝洋原春琳李新玲)
新華網上海6月24日電(記者楊金志)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獲悉,根據最新統計結果,英文科技期刊《細胞研究》2007年度的影響因子為4.217,這是中國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分值首次突破4。
所謂“影響因子”,是用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數,除以發表的論文總數。這是國際上通行的科技期刊評價指標,影響因子越高,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也就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