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發了“為什麼中文是寄生的”(標題記不清了,大意如此)後,大院喜形於色,高呼 enlightening。言大為興奮,遂答應了大院的請求,洋洋灑灑舉了好幾個中、英文詞彙對比的例子,來說明英語如何有“先驗性”,中文如何“後驗性”。
以言對英文的生疏,和其過去一貫的“我不知,故不存在”的作風,舉的例子嘛,當然都是錯的。
言真輕今天說“我在任何題目上都有可能犯錯,只要你們能證明,我隨時準備承認”。我們非常歡迎。所以向言同學請教如下(下文藍字引自言原文):
“漢字詞彙“熊貓”是後驗性的。比如某人偶然在林子裡遇見一個黑白相間的動物,形體似雄長相像貓,於是他命名其為“熊貓”,因為他已經有了熊和貓的概念。
而Panda就沒有這個概念上的後驗性,因為它只是一個符號而沒有語義。使用Panda的民族可以先有這個詞彙,而後有對Panda的認知,它到底屬於什麼科的,屬於什麼類的,它的習性,它的歷史,。。。。,都可以後來逐步充實。所以,Panda本身是個先驗的詞彙。其實,熊貓即不是熊科的也不是貓科的動物,而台灣人叫它“貓熊”。
- 英語 Panda 來源於尼泊爾詞“ponya”。“ponya”在尼泊爾語中是有具體含義的,並不抽象。在用Panda之前,英語很長時間稱熊貓為 "mottled bear" 或 "particolored bear,也不抽象,和中文的命名方式相近。
不知一個早已把Panda稱為mottled bear" 或 "particolored bear的民族,開始“使用Panda。。。”後,就怎麼“可以先有這個詞彙,而後有對Panda的認知,它到底屬於什麼科的,屬於什麼類的,它的習性,它的歷史,。。。。,都可以後來逐步充實”?
都已經是bear了,還怎麼去想科呀,類的?
再比如:Revolution,Parabola,甚至Car,都是如此。
- Parabola來源於希臘語的parabolḗ ,是juxtaposition(the state of being close together or side by side), 或 application的意思。即不抽象,也不比中文高明到哪裡去。
Revolution是經法語傳入英語的拉丁語,拉丁語的原意是 "turn, roll back"。也不抽象。
Car在漢語裡是“小汽車”這是典型的後驗性的,是中國人見到Car後,知道這東西是用汽油驅動的車,於是叫:“小汽車”。而Car是先驗的,現在Car也不見得非要用汽油了,可以用電,可以用酒精,。。。。
- Car 也是個經法語傳入英語的拉丁語,法語為carre,原意是 "wheeled vehicle"。
Car中文最貼切的翻譯應該是“車”。“車”中文的定義是“陸地上有輪子的運輸工具”,和原文原始定義接近。
言說“中國人見到Car後,知道這東西是用汽油驅動的車,於是叫:“小汽車”。而Car是先驗的,現在Car也不見得非要用汽油了,可以用電,可以用酒精,。。。。”,
中國人不也把car稱為小轎車嗎?為什麼“非要用汽油”呢?不是在為罵中國人而瞎扯嗎?
Robot也是先驗的詞彙,至於什麼是Robot,使用英語的人仍在探索。而漢語呢?“機器人”這部僅是後驗的,更局限認知。難道Robot非要是人形的,必須是機器的?
- Robot來源於捷克作家 Karel Čapek的一個劇本,描寫一家工廠生產被稱為 robots(roboti)的artificial people。roboti源於捷可語中的單詞“robota”,意思是work, labor or serf labor, and figuratively "drudgery" or "hard work" 。
言也許是出於對英文的不甚了了,不知道Robot 的原意就是 artificial people,才會說出“Robot也是先驗的詞彙,至於什麼是Robot,使用英語的人仍在探索。而漢語呢?“機器人”這部僅是後驗的,更局限認知。難道Robot非要是人形的,必須是機器的?”
言以上舉的例子,稍微懂點英文的人都會知道,這些英文詞並不像他想象的抽象。當然也許對他,或是英語國家文化程度不高的,也許是例外。
除非言認為文盲最有創造力,因為再簡單的詞,不論中文,還是英文,對文盲來說,都是沒有“後驗性”的。這在言的眼裡,是一種優勢。
看得出,言對英語充滿了極豐富的“樸素”而又“浪漫”的感情。但光用感情思考,是不夠的。
請言同學指正。
為對言同學公平,避免斷章取義之嫌,附原帖全文如下:
比如:“Panda”和“熊貓”
送交者: 言真輕 2009月04月22日10:11:3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回 答:very enlightening! examples? 由 空軍大院 於2009-04-22 09:51:25
漢字詞彙“熊貓”是後驗性的。比如某人偶然在林子裡遇見一個黑白相間的動物,形體似雄長相像貓,於是他命名其為“熊貓”,因為他已經有了熊和貓的概念。
而Panda就沒有這個概念上的後驗性,因為它只是一個符號而沒有語義。使用Panda的民族可以先有這個詞彙,而後有對Panda的認知,它到底屬於什麼科的,屬於什麼類的,它的習性,它的歷史,。。。。,都可以後來逐步充實。所以,Panda本身是個先驗的詞彙。其實,熊貓即不是熊科的也不是貓科的動物,而台灣人叫它“貓熊”。
再比如:Revolution,Parabola,甚至Car,都是如此。Car在漢語裡是“小汽車”這是典型的後驗性的,是中國人見到Car後,知道這東西是用汽油驅動的車,於是叫:“小汽車”。而Car是先驗的,現在Car也不見得非要用汽油了,可以用電,可以用酒精,。。。。
Robot也是先驗的詞彙,至於什麼是Robot,使用英語的人仍在探索。而漢語呢?“機器人”這部僅是後驗的,更局限認知。難道Robot非要是人形的,必須是機器的?
例子非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