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家天下的悲劇——說說岳飛和趙構(ZT)
送交者: xhmj 2011年07月06日11:20:3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家天下的悲劇——說說岳飛和趙構

莫遇 於 2006-8-24 20:39:37 發布在 凱迪社區 > 文化散論


岳飛和秦檜的故事,中國人都知道。然而若問在岳飛和秦檜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又沒有幾個人能說得清楚,連研究歷史的專家也莫衷一是。

中 國人研究歷史的思路是宿命的:歷史只好如此,甚至也只能如此。借用黑格爾的那句名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樣的研究總是把我們帶進歷史宿命論的陷阱之中, 研究的目的不是分析歷史、總結歷史,而是替歷史辯護,把歷史的已然解釋成歷史的必然。這種現象近一段時間有所改正,但研究的主流仍然是把歷史解釋成必然。

說到中國人的深刻的奴性,歷史宿命論是它的民族心理基礎。一種理論如果把失敗理解成不可避免的,就意味着他將會迎來另一次失敗。反覆地失敗,反覆地替自己的失敗辯解,奴性的而且是宿命的思想意識就會在民族心理中站穩腳跟。

儘管傳統得歷史觀把兩宋定位為歷史的正統,在實際上,宋時的中國是南北分裂的,跟東晉南北朝時的中國政治狀況最為接近。南邊是中原本土居民自己建立的朝廷,北邊是外來入侵者建立的殖民朝廷。政治對立的形勢是:北強南弱。

兩 宋的君臣和人民始終感到來自北方的軍事壓迫。故有的國土被侵占了,而且被侵占得越來越多;暫時的和平是用屈辱的納貢甚至稱臣換來的,這與自己的正統的統治 地位更不相稱。從人力、物力和技術能力上來看,這種情況不應該發生;南朝在所有可以考察的國家資源方面都遠遠地強過對手,他只弱在一個方面——他的軍隊不 會打仗。

一百萬的常備軍在近代以前的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奇蹟,除“大宋”以外,沒有一個國家有力量供養這麼龐大的軍隊,而且這支軍隊的物質供應不錯,他所獲得的技術上的支持更是前無古人。但是,他就是不能打仗,幾乎每戰必敗。

宋不能戰

宋軍之不能戰,在中國的歷史上創造了另一個世界紀錄。他被人家殲滅或打散的軍隊加起來,在人數上超過好幾百萬,這個數量也超過了當時北方任何一個少數民族的人口總數。宋之不會就此滅亡,實因為他的自我補充能力太過強大。宋的總人口超過一億。

宋 軍之所以不能打仗,這是由他的立國精神所決定的。他的軍隊是一支向內防禦的軍隊,主要的任務是防止別人造反或篡權。為了從根本上杜絕謀反和篡權事件的發 生,他的軍隊不設統帥,戰爭來臨的時候當然也就無將可派,通常的做法是任命一個文職大臣去臨時代行將職。水滸傳裡頭朝廷要剿滅梁山,幾千人的軍隊由武將帶 領,出動更大的軍隊則由高球和童貫領軍。高球和童貫不懂軍事,更要命的是他們完全不了解自己所統率的軍隊,也不了解自己所面對的對手,那結果就是:軍隊雖 多,戰則必敗。

文臣和武將的區別不是絕對的。文臣領軍的時間久了,也會從失敗中學習,他們會逐漸地了解軍事,了解軍隊,了解對手。但宋的傳 統是:及時換帥,絕不容許任何人在軍隊中紮下根基。文臣范仲淹曾經主持過對西夏的戰爭,面對那個小小的地方割據勢力,范仲淹也是每戰必敗,奇怪的是他不必 為自己的失敗承擔任何責任,他還能照樣升官。當范仲淹在紙上寫下慷慨激昂的愛國詩句的時候,他可曾想到過那些無辜戰死的數萬將士的生命嗎?我們不知道,我 們只知道範仲淹升官了,接替他的是另一個文臣。大宋朝挨打的局面不但沒有改觀,至此又多出一個新的對手。

宋的苟且偷安的立國精神和儒的因循 守舊精神完美地結合起來,使宋朝被動挨打的局面完全不可能發生改變。儒生的恥辱感是非常奇特的,綱常秩序才是他們要極力維護的東西,只要綱常秩序不變,不 管國家遭受多大的對外失敗,他們既沒有危機感,也不覺得有什麼恥辱。更奇怪的是,他們不但不感到恥辱,甚至能反以為榮。王安石變法,舊党進行反對。舊黨中 有一個名叫韓琦的人,官至宰相,他也曾經主持過對西夏的戰爭,當然也是一個喪權辱國的主兒,死在他手裡的大宋官兵有好幾萬之多。按說這樣一個人應該為自己 的失敗感到屈辱,應該想到怎樣富國強兵,一雪恥辱,可韓琦不這麼想。宋神宗趙瑣問韓琦關於對遼關係的國策,韓琦提出七條意見:

1 不要跟高麗國來往,那樣會使遼國人不高興,因為高麗國處在遼國的屁股後邊。
2 我們用武力奪取河湟地區是錯誤的。
3 不要在邊境上栽樹。因為樹林有阻擋遼國騎兵的潛在的軍事價值,也會使遼國人不高興。
4 不要訓練人民。
5 不要在邊境上修築城郭。
6 不要製造武器裝備。
7 撤銷邊境上新任命的將領。

那麼如何應對遼國的強大的軍事壓力呢?——辦法在儒家的經典著作里:皇帝廣施仁政,選賢任能,天下都會自然親附,何況一個小小的遼國呢!

儒家的經典在儒生眼裡就是無往而不勝的超級武器,比如今天的核武器。一個國家手裡有了核武器,普通的武備就可以撤銷。反正最後的勝利是屬於我們的。

但如果這個秘密武器並不起作用呢?——王安石認為這個秘密武器可能靠不住,因此必須變法圖強。然而,占士人中絕大多數的儒生並不這麼認為,對他們來說,讀了一輩子的儒家經典決不會是騙人的。儒生的力量非常強大,王安石的變法最後失敗了,守舊的力量取得了勝利。

不能戰,也拒絕變。宋的命運已經決定了。

遼金交替

一個遼國已經使宋朝感到無法應付,在鼠目寸光的大宋君臣看來,遼國就是最恐怖的人間魔獸,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比遼國更恐怖的野蠻對手。因此,當愛國英雄馬植從敵人後方帶來可以利用女真來對付遼國的時候,宋朝的君臣很快就接受了馬植的建議。

這 是女真民族第一次登上中國歷史的舞台,當時的女真還是遼國的臣屬。遼國對女真的統治非常殘暴,激起了許多女真人的不滿。這是有原因的,遼國主要不是貪圖女 真人繳納的那點賦稅,而是害怕女真人繁衍興盛起來,所以他們對女真的統治措施就是運用包括殺戮在內的一切辦法來限制女真人口的增長。女真人非常好戰,桀驁 不馴,一旦失去控制,對遼國的威脅會超過來自宋國的威脅。當時的中國北方流傳着這樣一種說法:“女真兵不滿一萬,滿一萬即天下無敵。”馬植向宋國朝廷獻上 聯金抗遼的策略的時候,女真戰士的人數恰好達到一萬人,在首領完顏阿骨達的帶領下,他們起兵造反。

看起來,形勢對大宋朝最為有利。這是敵對 國家的一場內亂,正可以被自己所充分利用。造反的女真人自稱金,宋金聯合,開始對遼國進行夾擊。遼國最精銳的國防軍在金軍的打擊下迅速崩潰,大遼國岌岌可 危,面臨着滅國的危機。兩面作戰是非常不利的,遼國向宋國派出使節,希望能跟宋國交好,甚至願意向宋國稱臣納貢,只要宋國不參與對遼國的進攻。我們可以猜 想,如果遼金對抗中勝利的一方是遼,宋國絕不敢公開背叛宋遼之間的盟約,但現在金國勝利了,宋朝君臣一致認為這是一個徹底解決邊境問題的大好時機,他們拒 絕了遼國的要求,派出軍隊向遼國進攻。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幾十萬大宋軍隊在二流的遼國軍隊面前,仍然是不堪一擊。

遼國打敗了宋國,集中自己的力量去對付金國。如果說遼國總是能夠以較少的軍隊打敗宋軍,在遼金對抗中則正好相反,不管遼國能動員出多少國防軍來,他們就是無法打敗金軍。在最大的一次決戰中大遼國出動了七十萬軍隊,結果在金軍的打擊下霎時崩潰。

有 多少軍隊才算強大,或者換句話說,才能保證安全?歷史上的統治者們總是忘了:毀滅秦帝國的項羽只有八千子弟兵,打敗匈奴的霍去病手下不過戰士數萬,天才的 統帥李世民總是以較少的軍隊打敗較多的軍隊。他們都知道在戰場起決定作用的不是軍隊的人數,而是軍隊的戰鬥力。在中國歷史上,當一個皇朝擁有的軍隊數量接 近或達到一百萬的時候,就是他們將要滅亡的時候,前秦如此,宋朝如此,後來的明朝還是如此。

大宋朝不甘心自己的失敗,再次派出二十多萬國防軍在大太監童貫的率領下向遼國進攻。遼國派遣使臣來傳話說:真毀滅了遼國,你們宋國就要跟更野蠻的金國做鄰居了,不如留着遼國來做大宋的屏障吧。宋軍不聽,繼續揮師北上。遼軍應戰,二十萬宋朝國防軍再次覆沒。

宋、遼、金三國,看起來一個比一個大,一上戰場就正好顛倒過來:一個比一個弱。遼國雖然再次打敗宋軍,還是不知道如何應付金軍。金軍的進攻何等凌厲,不到一年,大遼國在金國的打擊下徹底滅亡。到這時宋國和金國就真的要作鄰居了。

宋金對抗與北宋的滅亡

北宋的君臣們知道這個新的野蠻鄰居對自己意味着什麼嗎?——他們不知道,他們根本就拒絕往壞的方面來想。過去的老對手遼國滅亡了,儘管是在別人的打擊之下,他們也在慶賀自己的勝利。單純從戰略上講,他們也有慶賀的理由,畢竟,自己是攻遼聯盟中的一員,是站在勝利者的一方。

唯 一的清醒者是愛國英雄馬植。馬植如果知道自己的國家如此腐敗衰弱,他會後悔當初的聯金抗遼計劃。他本是一個宋人,從小生長在寒冷的北方少數民族地區;他愛 自己的故國,但他更清楚這些野蠻民族的習性。馬植向宋朝的統治者提出警告:金人一定會進攻宋朝,以宋軍現在的作戰能力絕對阻擋不住金人的進攻,所以必須立 即進行防禦準備。可是,宋朝君臣過去不同意王安石的危機感,現在也不認可馬植的危機感。指導他們的國防意識的是前宰相韓琦的七條意見。為了表示對大金國的 真心誠意的信任和友好,他們不允許邊境上的國防軍做任何戰爭準備,直到金軍向他們打過來。

宋金之間的和平只維持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金國就 開始進攻宋國。戰事進行得非常順利,如果說遼國的軍隊面對金軍的進攻還能進行一些抵抗,宋國的軍隊則完全不進行抵抗,他們一看見金國的軍隊就一鬨而散。有 些軍隊駐守在城裡,按說他們不能野戰也能據守,但別人都逃跑了,憑什麼讓我來據守呢?——他們才不會做傻瓜,他們舉城投降。

唯一救宋國於暫 時不亡的是金軍的人數實在太少,他們無法控制如此廣大的領土。在搶劫和勒索了大量的財物之後,金軍暫時撤退。大宋朝依然不能進行任何認真的戰爭準備。大宋 君臣的思考邏輯是如此奇特:進行防禦準備會激怒金人,因而是危險的;與其激怒金人不如不進行任何準備,反過來向金人顯示自己的和平誠意,以期感動金人允許 自己來稱臣納貢。可他們忘了,金人是野蠻的,野蠻人無法理解宋國君臣的思考邏輯。相隔六個月之後,金人略作準備,再次向宋國發動進攻。

宋朝 軍隊不能進行抵抗,金軍輕易地直搗核心,包圍了宋國的京城開封。此時,開封附近陸續聚集了幾十萬宋國的野戰部隊,但他們只是遠遠地觀望着,對於自己的首都 被圍困一籌莫展。金軍志在必得,恰在這時,一個流氓騙子郭京登場了。郭京向宋朝廷獻計,說自己會六甲法術,可以撒豆成兵、剪紙成陣。在沒有別的辦法可想的 前提下,宋朝皇帝接受了郭京的建議,於是撤下守城的官兵,讓郭京登城做法。郭京並不是宋朝的叛徒,也不是金國的奸細,但他的六甲法術不能起什麼作用,他只 好逃走。金軍乘機攻占開封。

大約七百年過後,大清朝的奕山親王曾經裝滿了兩大船糞便和狗血去破英國人的現代化戰船,結果是換來一個新的不平等條約。北宋比大清要不幸得多,他的國家從此滅亡。

金人占領開封,大肆殺戮和搶掠。趙氏皇族及其所有的家眷宮人全部被俘虜。還是那個原因,女真人的人口數量太少,他們一時不知道任何統治如此龐大的土地和人民,在盡情地劫掠一番之後,他們立宋朝的大臣張邦昌為傀儡皇帝,自己帶着趙氏皇族和大量宮女美婦撤回北方。

金人顯然不善於計劃,有一個叫趙構的皇子漏網了,如果能把所有的皇子都俘虜乾淨,宋國可能永遠也無法再恢復。大宋國不但沒有任何像樣的戰爭計劃,連對皇族的保護計劃都一點沒有。趙構幸運地逃脫了金人的魔掌。他逃回到宋國的南方,在一幫宋國舊臣的擁戴下登上皇位,建立南宋。

宋軍能戰

相隔一年多一點的時間,金人再次南侵。

趙 構向南一口氣逃過長江,金兵在後面追趕。南宋的江防司令官向金人投降,這使金兵輕易地跨過長江,趙構再進一步逃到海上。我們實難相信,一個人口一億以上的 龐大國家,在一個總人口不過幾十萬的小部族面前,竟至於失敗到如此地步。當然,這時候的金國的總兵力也增長到十幾萬,因為有許多被征服的民族加入到金的軍 隊裡來,其中就包括漢人的軍隊。但南宋也有自己的優勢。長江和淮河就是那麼容易渡過的?各州各縣在平時都修築了高大厚實的城牆,南方的城市也絕不至於缺少 糧食,可就是沒有人願意據以固守。大家一門心思,要麼想着怎樣逃跑,要麼想着趁早投降,就是沒有人想到可以作戰。可以設想,如果金國的君主稍微文明一些, 懂得運用懷柔政策,懂得籠絡儒生,讓儒生們給自己的征服披上天命的外衣,就像後來他們的後輩滿洲人做的那樣,則女真人征服全中國的時間可以推前七百年。儒 生,這群中國歷史上天然的奴才,是很願意向一切強有力的征服者屈從的。儒生一屈從,全中國人就會跟着屈從,征服中國的秘密就在這裡。金國的征服者還不夠成 熟,他們只知道搶奪和殺戮,其結果就是激起漢族人的來自民間的自發的反抗。

在從民間走出來的抗敵救亡軍隊當中,最出色的一支就是岳飛的軍隊。

對 比一下中國歷史和印度歷史的不同,我們發現:印度教文化對印度社會的侵蝕是徹底的,而在中國,儒教文化始終是一種官場文化,它的影響主要局限在社會的上 層,對民間的侵蝕是間接的、有限的。到宋朝的時候,官場文化主要是儒、佛、道的雜糅,並且以儒為主。儒、道、佛三教,真是一個比一個更柔,一個比一個更 弱。其中儒和佛的最致命的缺點是:願意跟最殘暴的魔鬼合作,充當他們的奴僕和辯護者。而在民間,除了上述三教之外,還始終流行着俠義的傳統,或者說是一種 英雄傳統。這種傳統的文化來源有兩個,一個是來自於正統的俠義精神,其根源是來自墨子;另一個是民族歷史的民間沉積。儒的精神價值不管被吹捧到多神聖,作 為一種活生生的人格形象,則除了孔夫子之外,誰也無法活在人民的心裡。叔孫通、董仲舒、顏回、孟子、韓愈、二程,老百姓一個也不認識他們,他們的心靈純潔 也好,卑污也好,他們的形象不能感動人,他們對民間精神的影響力就幾乎等於零。相比之下,項羽、伍子胥、關羽、秦瓊等活生生的英雄形象對民間精神的影響力 遠遠超過了儒教聖賢的影響力,這使得中國民間始終保持着一股尚武的英雄氣概。和平時期,狹義和尚武的民間精神被統治階層的犬儒精神壓制着,一到政局變亂或 是異族入侵的危亡時期,民間精神就被激發出來並承擔起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事實上,在中國歷史的每一個緊要關頭,都是這種民間的狹義和尚武精神擔當着民族 的命運,儒教的弟子在這種時候躲了、藏了,他們要等到劉邦、趙匡胤、朱元璋、李自成、忽必烈或是多爾袞征服了天下之後,才慢慢地走出來為統治者提供服務。 當然,服務的第一項內容就是替成功地征服者披上天命和道德的外衣。

從民間走出來的軍隊能夠作戰,這是義軍和政府軍的根本區別。趙構皇帝不得 不啟用這些從民間崛起的義軍將領,並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徵召、組織和領導軍隊,這才使南宋有了一支能夠作戰的軍隊。過去的那種由儒生領軍的軍隊管理 模式,至此也基本上結束。南宋自己的軍隊也慢慢地託付給將軍,而不是文官儒生。

岳飛、韓世忠、張俊等中興諸將逐漸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訓練出一 支支能作戰的軍隊,成功地遏制了金國對南宋的入侵,宋金兩國轉入戰略對峙。對南宋來說,失去了北宋的大量土地,許多人於心不甘,要求北伐是必然的。對金國 來說,乘着自己國勢正在上升的大好勢頭,一舉消滅南宋統一天下,也是一種難以克制的衝動。問題是:如何正確地估計自己和對手的真正實力。在這個問題上,金 國和宋國一樣,都是分成兩派。在金國,主戰派一直占據優勢;在南宋,岳飛大概是唯一始終如一的主戰派。

岳飛主戰

要主戰,你得先有主戰的本錢。岳飛主戰的本錢就是自己的岳家軍。

大 宋國的軍隊到岳家軍誕生的時候其戰鬥力整整跨升了兩個等級:由不敢戰,到敢戰,再到敢勝。宋國的軍隊只要敢戰,哪怕野戰能力不如金軍,大宋也絕不會亡國。 宋國的軍隊有上百萬之眾,以這些軍隊來據守,足以抵擋住幾十萬金軍的進攻。更何況,南宋的地盤上到處都是高大堅固的城池,還加上幾十條縱橫交錯的河流。北 宋的滅亡是因為北宋的軍隊根本不敢戰,也不敢守,他們只會一觸即潰,然後望風而逃。以岳家軍韓家軍為代表的南宋軍隊與北宋相比發生了質的改變,他們不但敢 戰,而且還變的敢勝。這一切,僅僅發生在十幾年的世間之內。

對於南宋的小皇帝趙構來說,南宋的軍隊敢戰能勝,這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壞 事。南宋急需要一支能戰鬥的軍隊,否則就只好等着亡國。如今這樣的軍隊出現了,卻不是掌握在朝廷的手裡。這些軍隊打着岳家軍、韓家軍的旗號,實際上是一些 半私人性質的軍隊,這嚴重違背了宋的立國傳統。一開始,趙構不得不依賴這些軍隊和將領,但他對這些將領的不信任是根深蒂固的。南宋建立之初,地方將領不聽 詔命,叛亂、割據、投敵的事屢屢發生,更加重了趙構對將領們的不信任感。所以,一等南宋政權初步穩定下來,趙構首先想到的不是乘勝北伐,而是對內整頓,收 回國家對於軍隊的直接控制權力。

向自己的老輩祖先學習,趙枸做得比較溫柔。一開始,趙枸解除了岳飛的軍權,明升暗降,岳飛被提升為中央樞秘 使,加太子少保。這個地位足夠榮耀,如果岳飛能理解趙枸的良苦用心,他可以從此放下軍務,安享餘生了。岳飛此時只有三十多歲,那又怎麼樣?你越是碌碌無為 皇帝越喜歡你,大不了你完全解甲歸田,也有一輩子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如果岳飛能多長几個心眼,他也可以韜光養晦,暫時隱藏自己的野心,哪怕這種野心完全 是無私的,他可以慢慢等待自己的機會。機會有的是。縱使趙構一心想要偏安一隅,人家大金國還在那裡虎視眈眈呢!只要宋金兩國一開戰,岳飛就有機會重掌軍 權,再創輝煌,甚至,一鼓作氣直搗黃龍也說不上。可是,岳飛不理解自己的真實處境,他把過去趙構皇帝對自己的依賴看成是對自己的信賴。他以為,趙構之所以 要向金人屈辱求和是因為看不到自己的實力,他一心一意想要說服趙構相信:北伐是可能的,消滅金國也是可能的。你老不必害怕,有我呢!——有我岳飛在,有岳 家軍在,只要你老信任我,我們完全可以徹底打敗金國,收復失地。

趙枸當然不喜歡金國。問題是:趙枸更忌憚自己的將軍。按照大宋朝一貫的立國 方針,趙枸應該把國家的軍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地手裡,可現在這些軍隊實際上是半失控的。岳飛韓世忠都已經被提拔到中央任職,可他們的軍隊依然是岳家軍、韓 家軍,這些軍隊離開了自己的統帥就不再能夠打仗,對於這個難題,趙枸無法解決。趙枸只能折中。在北伐和偏安之間,趙構選擇更穩妥的偏安;在放權和收權之 間,趙枸選擇有放有收。對韓世忠,他放大於收;對岳飛,他收大於放。岳飛念念不忘北伐,在趙枸看來,就是想要重掌軍權,就必定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明朝的 文徴明後來寫詩說:趙枸原來那麼信任岳飛,後來怎麼會無端地殺死岳飛呢?——其實,岳飛和文徵明都被趙枸給欺騙過去了。趙枸從來就沒有信任過岳飛。趙枸實 際上不信任任何人,這一點從秦檜死後趙枸的如釋重負就能看得出來。對自己的文職宰相都忌憚到如此地步,這樣的人又怎麼會信任一個領兵在外的將軍?——趙枸 不過是曾經依賴過岳飛罷了。依賴不等於信任。依賴中包含着屈辱,在趙枸看來,這種屈辱也許並不比金國所給的屈辱更容易忍受。

岳飛一心想要北 伐,從不知道隱藏自己的觀點。岳飛的忠義之言,傳到趙枸的耳朵里,聽到的只是威脅。要下定殺死岳飛的決心,想必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說下定這個決心 也需要一個過程的話,那麼,趙構的殺心是從岳飛還在與金兵進行決戰的時候就起了的。多麼可怕,岳飛至死也不明白自己究竟犯了那條錯誤。

家天下的兩難困境

有 一個奇怪的歷史現象是:漢人建立的中央王朝總是版圖越來越小,除去生猛的大漢朝之外,這似乎是一個規律性的東西。少數民族建立的統治王朝,一到他們開始漢 化,版圖也開始逐步變小。也許,這就是所謂“家天下”的歷史宿命。家裡裝不下那麼多的領土和人民。為了家的穩定,他們只好放棄越來越多的領土和人民。

滿清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例外。滿清不是家天下,而是族天下。族比家的潛在容量更大,所以,滿清的領土就越來越大。

在家天下的漢族政權內部,最高的統治者皇帝實際上找不到一個可以信賴的同盟。他的主要精力不得不用來向內提防,而不是向外開拓。漢族皇帝總是把自己的權力分給外戚和太監,從漢到明,活躍在漢族政權的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一個是外戚,一個是太監。蓋莫例外。

滿清則不同。拒絕漢化的滿清統治者獲得了一個例外的好處:旗人是皇帝的天然的同盟。旗人的數量有幾十萬之多,其中不乏英才俊傑,這些人可以比較放心地為皇上所用。終清一朝,外戚和太監無緣走上政治舞台,是因為沒有這種必要。

漢 族政權內部不是沒有人才,相反,漢族政權內部的人才多到濫觴的地步。建立大漢朝的不過是沛縣的幾個流氓,建立大明朝的不過是朱元璋和他的幾個同鄉。但是, 一旦漢族人的政權建立起來,在家天下的框架之內,人才反成了對皇權的潛在威脅。皇帝所能信任的人,除了外戚和太監之外,就只剩下專會磕頭作揖的儒生。許多 皇帝,比如漢武帝和明太祖,對儒生的憎惡是發自心底里的,但他們仍然願意選用儒生,因為儒生的奴性使他們感到了安全。宋朝的神宗皇帝決心要變法圖強,他對 韓琦司馬光之流的不信任是明擺着的,但是,他不信任韓琦司馬光的學問見識,卻信任他們的順從和忠心。一句話:只要“家天下”還在,儒生的飯碗就是金子做 的。一個政權倒下了,只要新建立的政權仍然是“家天下”,這金子做的飯碗還是屬於儒生。

南宋的軍隊強於北宋,因為南宋的軍隊在將軍而不是在 儒生的手裡。趙構本來擁有復國的機會,如果趙構知道怎樣統御自己的將軍,他具有最好的北伐條件。大金國軍隊強悍,但是數量不足;他們剛剛進行了最野蠻的征 服,被滅亡的遼國和北宋土地上的人民並沒有親附。此時如果南宋的軍隊能戰,敢戰,敢勝,為什麼不能立即北伐呢?

趙構選擇苟且偏安,把北伐的重任留給自己的後人。他的後人,再次陷入家天下的怪圈,只敢信任自己的老丈人,那結果就是:重蹈覆轍。

岳飛一定要死嗎?

趙構一定要殺死岳飛,這是毫無疑問的。岳飛與趙構之間的矛盾,根本無法調和。

漢失天下,匡扶漢室的是曹操,結果是曹氏代漢興魏。司馬氏代魏興晉,楊堅代周興隋,趙匡胤代周興宋。在家天下的背景下,強臣和弱君不能共存。不是臣殺君。就是君殺臣。周勃和霍光沒有強大到可以殺君的地步,然而弱君一旦強大起來,過去的強臣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屠戮。

強臣不但為弱君所難容,就是強勢的君主,也很少能夠容忍強臣的存在。劉邦殺韓信,李世民疑李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這一樁樁,一件件,都在說明一個道理:過於強勢的文臣武將是對家天下的最大威脅。

誰 都明白這個道理,獨獨岳飛不明白。岳飛的聰明智慧,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武將當中,可列第一。做為武將,岳飛的文化素養為大多數文臣所不及。岳飛的詩歌不算 是十分傑出,然而也是第一流的。最難能可貴的是岳飛的詩歌中流露出一中十分純潔的情感,這足以表明岳飛有一種異常純潔的天性,因為天性是裝不出來的。詩如 其人,字如其人。岳飛的書法登上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峰,足以與最傑出的書法家相媲美。後來的文狀元、大詩人文天祥見了岳飛的書法作品,驚嘆說:岳飛的字 當世誰能及之,既後世亦誰能及之。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聰明絕頂的人,在生活上卻表現出一等的遲鈍和笨拙。他不知道保護自己,也不知道交結大 臣。他快言快語,不但得罪了皇上,也得罪了同僚,以至於當自己被逮捕下獄之後,朝廷上沒有一個為自己說話的人。那麼,岳飛在人格上有什麼缺陷嗎?——不, 恰恰相反,岳飛是我們在中國歷史上所能找到的人格最完美的奇男子。在戰場上,他勇猛無畏,足智多謀。在生活上,他不娶妾,不召妓,而且滴酒不沾。一個將軍 不娶妾不召妓這在南宋是不可思議的,這會在同僚們中間引起種種不必要的誤解。可是,岳飛堅持自己的原則,他的高尚的心靈使他看不到拒絕同流合污的危險,他 的多才多藝使他有更好的形式來排解自己的餘閒。一個人在戰場上百戰百勝,在道德上接近完美,在藝術上出類拔萃,這個人,不但是皇帝不能容他,同僚們也無法 容他。

岳飛只有三十多歲,為什麼不能再給岳飛一次機會?——給岳飛一次機會,就是給歷史一次機會,也是給南宋一次機會。可是,在南宋小朝廷 趙構看來,不能再給岳飛任何機會了。岳飛太完美,如果任由岳飛繼續建立更大的功勳,岳飛的威望將崇高到無以復加,同僚們對岳飛的嫉妒就會改變成敬仰,岳飛 的種種不近人情也會被重新解釋成天生貴格;到那個時候,岳飛的地位就將無人能夠撼動,司馬氏篡魏和趙匡胤篡周的局面就會出現。退一萬步說:就算是岳飛由於 品德高尚,絕不會威脅到趙構的統治,可趙構偏偏又不能生育。趙構如果什麼時候駕鶴西去,萬里江山還不是落在岳飛的手裡?

趙構的心腸足夠陰 狠。當初他是何等依仗岳飛,他們君臣之間的書信來往叫今天的人看了都會深受感動,事實上岳飛之所以滴酒不沾,就是因為趙構在給岳飛的書信中提到了喝酒誤 事。岳飛萬萬想不到一貫視自己為腹心和膀臂的趙構皇帝,會忽然拉下臉來要結果自己的性命。到岳飛最後明白過來的時候,一切都已經太遲了。據說,在審判岳飛 的廷堂上,岳飛一言不發。他知道,說什麼都沒有用。

幾百年之後,另一個挽救了大明朝的英雄宰相于謙也被皇帝抓去殺頭。審判于謙的時候,于謙跟岳飛學習,也是一言不發。同案的朋友問于謙:你幹嗎不為自己辯解?——于謙回答說:這根本不是司法問題,我辯解給誰聽?

有 人說:于謙是岳飛再世。我不知道岳飛和于謙究竟欠了中國人什麼,但我知道,當岳飛和于謙被捉去殺頭的時候,沒有人替岳飛和于謙說話。大家都知道岳飛和于謙 是冤枉的,但他們就是打定主意不吭聲。他們都是儒學的信徒,仁義的君子;異族打來的時候,他們跑了;英雄被殺死的時候,他們躲了。你如果問他們憑什麼來做 官,他們告訴你說:他們熟讀了聖賢之書,學會了仁義道德。可是,他們就是不吭聲。

與一般的儒生相比,秦檜的表現要好一些。岳飛死後,韓世忠 來問秦檜:說岳飛造反有什麼憑據?秦檜回答說:岳飛造反的憑據,莫須有。以秦檜的文章才華,要給岳飛編排點罪證那真是太容易了,可秦檜不願意那麼做。公然 為岳飛辯護秦檜又不敢,他只能說“莫須有”。“莫須有”就是“不會有”的意思,這是歷史上為岳飛辯解的第一句話。奇怪的是,這句話竟然成為秦檜的罪證,讓 他在岳飛的墓前跪了一千年。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蘇聯 - 俄國人的長相 和中國山東一部
2010: 談句子長度和思想深度的關係
2009: aa88: 我談鐵杵磨成針
2009: 德國之聲: 中國民族政策的失敗
2008: Yes,中國沒有侵略他國,卻無情鎮壓自己
2008: 剛從大陸回來北美的博士朋友
2006: 北大這齣戲,讓人噁心
2006: 丘大師近期言論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