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日本的諾貝爾獎“豐收期”還能持續多久?
送交者: 芨芨草 2016年01月03日22:28:5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日本的諾貝爾獎豐收期還能持續多久?

趙松

 

今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因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獎而備受關注。在屠呦呦獲授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同時,鄰國日本則有2名科學家分獲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及物理學獎。至此,包括2名已加入他國國籍的科學家在內,日本已有24人獲得諾貝爾獎。近十多年來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增長相當快,其原因是什麼?未來的前景又如何呢?

本次是日本連續兩年獲得諾貝爾獎,20143名日本人科學家獲得物理學獎。事實上,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了顯著增加,共有16人獲獎,所獲獎項均屬自然科學領域。其中尤以2008年至今的8年最為明顯,12人獲獎,當前的日本儼然已經進入諾貝爾獎收穫期

日本迄今為止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的諾貝爾獎的人數為21人,排名居於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之後,為世界第5位。如果僅從2000年以後的情況來看,日本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的諾貝爾獎數量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2位。

為什麼日本能夠在最近十年進入諾貝爾獎豐收期?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弄清楚播種期是什麼時候。事實上日本在2000年以後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其論文主要完成於上個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之間,這段時期被視為播種期。當時正值日本經濟飛速發展時期,尤其是泡沫經濟時期,日本政府和企業資金充足,原本就重視科技的日本投入了大量經費用於科學研究。這使得日本可以不再模仿歐美,轉而擴大適合自己的研究領域。

日本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大多畢業於日本幾所頂尖國立大學,且他們的科研成就大多是在這些國立大學或非私營的研究機構取得的。而這些大學或研究機構的科研經費大多來自政府,由此可見政府的投入為日本獲得諾貝爾獎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日本21名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中6人畢業於京都大學、4人畢業於東京大學、3人畢業於名古屋大學,這三所大學的獲獎者合計占全部獲獎人數的一半以上。這三所大學是日本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大學,且均為國立大學,同時也是獲得政府科研經費最多的大學。

2015年度的科研經費為例,出過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日本大學中東京大學獲得的政府科研經費最多,3763個科研項目共獲得約216億日元科研經費。其次是京都大學,2955個科研項目共獲得近140億日元科研經費,名古屋大學的1765個科研項目獲得約75億日元科研經費,位居第4位。

除大量的科研經費投入以外,日本學術界相對較好的學術氛圍以及研究者個人的勤勉努力也是日本近年來不斷收穫諾貝爾獎的重要因素。在日中國科學技術者聯盟會長楊克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日本的社會氛圍來看,整個社會很尊重學術和學者,從日本兒童的表現出來的志向就能看出這一點。他舉例稱,不少日本兒童希望長大以後從事科研工作,其中不少兒童敢於將獲得諾貝爾獎設定為人生目標,這表明學者在日本社會有着較高的社會地位,同時對於獲得諾貝爾獎也有着較強的意願。

楊克儉稱,日本的科研項目管理機制也比較完善。例如不允許教育研究機構中的研究者從事本職之外的諮詢等商業活動,這讓研究者用於研究的時間和精力得到保障。不管是教育研究機構還是企業,對於科研項目的監督考核工作落實的較好,項目經費如何使用、出了什麼樣的成果,都有嚴格且透明的監管機制。

此外,日本從組織至研究者個人對於科研的態度是科學長遠的。楊克儉稱,即便是以追逐利潤為主要目的地企業也並非僅僅關注眼前利益,而是很重視研發,將研發和人才培養作為長線投資。這使得日本企業不僅有着雄厚的技術儲備,還培養了一大批科研人才,這些人才水平之高,以至於很多人可以直接轉投大學擔任教授。

楊克儉稱,日本人被認為是一個做事嚴謹認真、細緻入微的群體,這種特性同樣也體現在學術界。同時,這種特性恰恰也很有利於從事科學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這也是日本較少在社會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

針對日本獲取諾貝爾獎的前景,楊克儉表示,鑑於日本在科研方面有着較高的投入和人才、技術儲備,未來10年日本仍有可能獲得一定數量的諾貝爾獎。從被視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情況來看,獲得該獎的日本研究者數量可觀,這些研究者獲得諾貝爾獎的幾率很高。

儘管日本研究者近年來接連獲得諾貝爾獎,但是日本輿論並未因此而沾沾自喜,未雨綢繆的呼聲比較強烈。日本NHK的電視評論稱,日本現在收穫的諾貝爾獎其實是數十年前的研究成果,並不能說明日本當前的研究環境很優良,着眼未來,不應當得意忘形。

日本經濟評論家町田徹在日本媒體上發表的文章稱,10年後日本很有可能重回1999年以前獲得諾貝爾獎頻率較低的時代,理由是日本經濟實力的下滑。經濟的發展是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重要因素,如今日本經濟經歷了失去的20,政府無力再大幅增加科研經費投入,日本研究者的論文發表數量出現減少趨勢,這必將導致獲得諾貝爾獎的頻率出現下降。

另一方面,非私營的教育研究機構的用人機制也出現了變化,不再以終身僱傭和長期僱傭為前提,僱傭時間只有數短短年的職位正在增加。這使得研究者想要在短時間內取得成果非常困難。基於經濟發展促進科研發展的規律,町田徹認為中國未來可能在科研領域獲得飛躍性的發展。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老幾:淺議中西哲學本體(一)
2015: 盤點可致寶寶「性早熟」的食物黑名單
2014: 院士王正敏這樣的事在國內很典型,一點
2013: 著名媒體和名人推薦值得一讀的書
2013: “財政懸崖”的避免:誰是贏家和輸家?
2012: 天蓉:腦電波之謎-35-歷歷在目十年之前
2012: 柴玲真地獲得了自由嗎?
2011: 這個洋人讓洋奴們很開心
2011: 霍金震撼,早已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