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難道清華北大只是給富人辦的?
送交者: 周之南 2006年03月08日15:39:5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針對群眾反映的“上學貴”問題,對記者講了自己的見解:人們對學費問題應當轉變觀念。在計劃經濟時代,孩子從小學上到大學花的錢很少,因為國家都給包了,但是在市場經濟時代,形勢已經發生變化。

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已經成了家庭的一種消費,既然是消費,就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智力實力來選擇。北大、清華這些優質教育資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較貴,不是所有人都消費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場買東西,如果有錢,可以去買1萬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沒錢,就只能去小店,買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現在很多人不考慮自己實力如何,都想讓孩子往好學校里擠,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學貴”觀念重要來由之一。(據新華社3月6日電)

筆者之所以要引述這麼長一段新聞事實,是為了防止自己,也防止讀者對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的見解產生斷章取義和誤讀。經過發言人這麼一“捋”,問題就清楚了,原來“上學貴”的問題是不存在的,主要是太多的人因為缺少理性而自找煩惱。而且,清華、北大原本就不是辦給平民大眾的,這樣優質的教育資源也只能由富人來享用。所謂“存在即合理”,眼下的一切都是有定數、有道理的,教育部和大學並不需要改變什麼,需要改進的倒是公眾,把觀念統一到教育部提供的“教育消費論”上來,一切煩惱便煙消雲散了。但是,也正因為我們的觀念還沒有徹底轉變,所以有幾個問題一時還是無法弄明白,難免求教於發言人。

其一,北大、清華是花了誰的血汗錢辦起來的?或者換一種方式發問,為什麼北大、清華成了優質教育資源,而其他高校沒有?我們國家的教育投入本來就十分有限,在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教育發展不是基礎教育優先而是高等教育優先,高等教育中也是那些名校優先獲得了財政投入的“真金白銀”。這些“真金白銀”是全體人民的血汗錢,可是為什麼這些高校“一闊就變臉”了呢?越是有限的、優質的資源,就越是花費了人民的血汗錢,即便按照市場的理論,這些資源也應當由人民,而不是獨獨由拍得出票子的富人去享用。

其二,我們這個社會人才選拔的標準到底是什麼?誰都知道,全國人民合力建設了北大、清華,但到底不能人人都去上北大、清華。那麼,決定誰去誰不去的標準和尺度到底是什麼,更具體一點說,是經濟實力還是智力實力?自隋唐實行科舉取士以來,智力實力一直是遴選人才的不二標準,並且被公認為最為公平的標準。那麼,今天我們倒要倒退到隋唐以前搞什麼錢財標準了?這是市場經濟的勝利,還是公平意識的倒退?在經濟實力為上的標準之下,富人勢必壟斷優質教育資源,窮者必然喪失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機遇,如果貧富差別加劇導致社會和諧喪失,那麼富人壟斷了清華、北大又有什麼意義?

其三,這番話為什麼如此耳熟?由高等教育是消費推導出來的“教育消費論”,很難叫人不想起“教育產業化”。教育部不是說自己反對“教育產業化”的提法嗎,這“教育消費論”又從何談起?有錢的就買1萬元的衣服,沒錢的就買100元的衣服。有錢的就買我造的天價樓房,沒錢的就請去租房。一個只為富人辦大學,一個只為富人造豪宅,兩句話是多麼相像!問題是,造房子的老闆可以信口開河,角色和素質使然。但官員以人民利益為上,為什麼說出話來與干買賣的一樣口氣?

最後,還想問一問:清華、北大真的是辦給富人的嗎?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讀聖經科學掃盲(譯文)
2005: 靜息被動擎動萬有的無窮小量
2004: 我做TA的流水賬
2004: UC-Irvine: 歐文的情趣
2003: 為牛頓“評”反
2003: 評塗建華為牛頓“評”反
2002: 黃穀陽命案之秘
2002: 英國幾間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