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正義啟明10. 正義的強制性怎麼來的?
送交者: luis 2022年04月21日16:45:1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 | 正義啟明10. 正義的強制性怎麼來的?

 

正當或正義(“對錯是非”)不在“趨好”,而在“止壞”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它有強制性,人們是被自己或他人逼着,去實現它的。

 

這個方面,“好壞善惡”就大不一樣了,沒有強制性:見到你覺得好的東西,你用不着被逼受迫才去追求,因為它們本來就“值得意欲”,讓你一見鍾情,趨之如鶩;見到你覺得壞的東西,你也用不着無奈勉強才去避免,因為它們本來就“討厭反感”,讓你渾身起雞皮疙瘩,連躲都來不及呢。

 

說白了,俺老漢也是因此主張,自由意志(不是柿油意志哈)總是一根筋,嚴格遵循“趨好避壞”的頭號原則,絕不像西方學界傻兮兮宣稱的那樣子,冷不丁地來個背道而馳,上演一出“趨壞避好”的荒誕戲劇,嗯哼。

 

不過哈,源於“好好衝突”的對錯是非,就免不了受迫被逼的強制了,因為人們在“取主舍次—行對拒錯”的時候,肯定要落入“好壞交織”的境地,結果沒法子再像面對“好壞分離”那樣子,一根筋地直奔重要的好東西去就行了,而是不得不同時忍受次要的壞東西,因為它恰恰和重要的好東西捆綁在一起……

 

換個方式說吧,沒有衝突的時候,你只要興高采烈地“趨好避壞”,就把一切對付過去了;可要是碰上了衝突,你在“取主舍次—行對拒錯”的時候,不管怎樣子主動自願,或多或少都有勉強被迫的成分了,因為現在情況不再像單向度地“獲得好東西,躲開壞東西”那樣子簡單,而是由於好壞交織的效應,變成了一個令人糾結的難纏悖論:為了得到重要的好東西,躲開重要的壞東西,你還要放棄次要的好東西,接受次要的壞東西……

 

為什麼說糾結難纏呢?因為不是順着“趨好避壞”的人性邏輯來,而是和它對着幹:不管是誰,按照這條原則行事的時候,都會心甘情願,情不自禁。但要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是“趨好避壞”,而是“棄好受壞”,不管是誰,都會覺得彆扭,心有不甘——文言又叫“違心”:見到你想得到的好東西,你不狠心,如何可能放棄呀;撞上你想躲開的壞東西,你不忍心,怎麼可能接受嘛……

 

俗話說,“心字頭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指的就是這檔子事:碰上壞東西又躲不開,怎麼辦呢?只好“忍”唄,如同心上插了一把刀,還在滴血那樣子。為啥只好“忍”呀?不“忍”不行啊:你要是不“忍”了次要的壞東西,就會失去重要的好東西,結果遭到更嚴重的損害,屬於“不可接受”的那種,不是?

 

還是用前面那個例子解釋哈:與大不列顛的羅斯爵士說的相反,無論救死扶傷,還是守諾履約,本身都是值得意欲的德性之善,不算應當履行的倫理義務。所以哈,只要你真心把它們當成善良的德性看了,沒有衝突的時候,都會發自肺腑地對它們趨之如鶩,不會感到不得已的無奈勉強。

 

說得具體點吧,要是拋開了時間和汽油錢的花費不計(較真的話,這些花費也屬於“衝突”,但通常不屬於“兩難”的類型,所以放在“人性邏輯【”另說),第一,假如沒有遇到傷者,你守諾見朋友的時候,只會興致盎然,一路哼着小調,開心得很;第二,假如你純屬沒事閒逛,突然看見了傷者,你也不會覺得為難,而會直接出於救死扶傷的善良動機,掉頭送他去醫院……

 

不過呢,要是兩個德性沒法子同時實現,就攪亂了這樣子的歲月靜好,給你帶來一堆不得已的麻煩。拿你決定守諾見朋友來說吧:這本來是件值得意欲的好事,對你而言沒有絲毫勉強,可現在嵌入到了兩難中,立馬就變了味兒,因為你不得不為此否掉救死扶傷的德性,並且因此淪為麻木不仁的缺德……

 

其實呢,按照“趨善避惡”的倫理邏輯,你內心本不想這樣子做滴。可是哈,不這樣子做,你又會失去守諾見友的更重要德性,並且因此承擔背信棄義的更嚴重惡名。於是乎“兩害相權取其輕”,為了確保守諾見友的重要德性,你只好勉為其難,狠心放棄你真想實現的救死扶傷,無奈忍受麻木不仁的次要缺德……

 

現實中受逼被迫的強制性壓力,正是這樣子源於兩難衝突:一方面,你不是不想達成次要的德性,可兩難衝突逼着你,“不得不”否決它,並且違心地陷進對應的缺德。另一方面,實現重要的德性,原本是件值得意欲的好事,沒有任何勉強的因素,可兩難衝突逼着你,把它與“不得不”的否決交織在一塊,結果讓它成了你不惜付出這種否決的代價,也“不可不”實現的東西。

 

也因此,“強制”總是包含着兩方面的內容:“不可不”的正面實現,和“不得不”的負面放棄,彼此難分難捨地疊加在一起,成就了你在兩難衝突中受到的“逼迫”:一方面逼着你,“一定要”達成重要的善良德性,另一方面迫使你,“不得已”把次要的善良德性給犧牲掉……

 

涉及正義的道德“義務”,和不涉及正義的廣義“義務”,裡面的“務”字,都是這種“不可不”和“不得不”合一的“務必”意思:原本是你心甘情願要做的“好事”,被衝突一攪和,成了你“必須”忍受“不得不”付出的代價,也“不可不”做的“對事”——不然的話,後果對你來說就“不可接受”了哦,嗯哼。

 

職責”和“義務”的意思差不多,多出來的那一點,則是點明了拒絕完成義務的這種後果:你不履“職”,就得擔“責”,還是“不可接受”的那種。比方說吧,雖然你明知道要是放棄了救死扶傷,就得忍受麻木不仁的缺德,但你心裡更清楚,要是不守諾言去見朋友,又會遭到更嚴重的懲罰——不然的話,你怎麼會狠心扼殺救死扶傷的德性,而把守諾履約當成了應盡的義務呀?

 

所以哈,任何道德“義務”,都是在衝突中,從重要的德性直接變過來的;相比而言,次要的德性儘管也善良,也想要,卻只有給義務讓步,被舍掉了:在上面的例子中,要麼你不惜犧牲救死扶傷的德性,履行守諾見友的義務;要麼你不惜犧牲守諾見友的德性,履行救死扶傷的義務,兩者必居其一,不是?

 

說白了,這也是有着類似語義的“應當”“必須”,會在人類語言裡冒出來的根本原因:單純“趨好避壞”,或者“從好中選更好”,是既無需“應當”,也無需“必須”滴;可要是兩難衝突讓你在某個方面“趨好避壞”的同時,又在另一個方面“棄好受壞”,你就會體驗到“應當”“必須”的強制性壓力了。

 

說穿了,西方搞哲學的那幫子人,語言分析玩了那麼久,怎麼直到現在,還沒發現強制性的根源何在,解釋不了“不可不”“不得不”“義務”“職責”“應當”“必須”從哪來的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既不懂“趨好避壞”的人性邏輯,又忽視了“諸好衝突”的關鍵因素,所以拎不清“正當”是怎樣從“好”演變出來的,又如何生成了“好壞交織的悖論性結構”。

 

在這方面,後果論和德性論的問題差不多,都把“義務”歸結為“從好中選更好”,或是追求“德性之善”了,因而總是說不清楚:你一個“趨好避壞”的正常人,幹嘛要把“從好中選更好”、追求“德性之善”當成了“不可不”加“不得不”的強制性義務呀?該不是哪裡出了毛病吧,嗯哼。

 

義務論的軟肋則在於,抽空了好壞善惡的內容,以及它們的衝突,結果把義務變成了不知所云的空洞無物。像康德主張,義務源於“絕對命令”,每個有理性的人都會服從,於是給人們出了道難題,根本沒法子解決:難道不管什麼時候,你碰上了兩難衝突,都要首先想清楚,是不是每個人都會同意,才能做出自己的決策麼?不好意思喲,等到你想清楚了,黃花菜早涼透了,不是?

 

羅斯爵士看出了康德大師的荒唐荒誕,所以改了調子,要用直覺論的方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卻落入了同樣講不清楚的神秘主義:面對同一個兩難衝突,為什麼你這樣子直覺,我那樣子直覺,他又換了個樣子直覺呀?不信,你抽空讀讀他的名著《正當與善》,看看裡面到底說明白了點什麼東西,嗯哼。

 

所以哈,研究人生在世的問題,卻不接地氣,是個要命的缺陷,切記,切記。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什麼是假儒學?
2021: 懷念舒乙——我和他的一段交往的往事
2020: 椓人
2020: 淨界法師:參禪與念佛對臨終的影響
2019: 我對幾個中國成語的一點疑問
2019: 758、耶穌是徹底的無我者
2018: 【天降佛寶舍利】展
2018: 彭運生談藝錄(206)
2017: 這個罈子有人談老莊。。。
2017: 彭運生談藝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