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言真轻:也谈抛物线和Parabola的异同
送交者: 言真轻 2009年02月04日06:19:19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楼下AA88说:“抛物线”这个汉字词汇比英文的Parabola要强百倍,但他没有具体讲他是怎么体会出汉字的抛物线强的,也许是第六感觉,或纯是出于他对汉字的无限的感情。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例子,应该深入探讨一下,不应该只停留在感情层面上。我认为“抛物线”这个汉字词汇和英文的Parabola比较起来,有如下几个重大的缺陷: 1。不具有抽象性:抛物虽然比较直观,但认识非常容易被局限在字面。所谓的“抛物线”对地球人来说,是指物体在持续受地球引力作用下,在具有初速度(或加速度)的前提下在空中运行轨迹。这种认知不具有抽象性,如果不抛物,这种“线”是否存在?“线”是丝旁,这里有线存在吗?在地球上抛物和在月球上抛物此线是否一样?在没有引力的地方呢?抛物这个动作是否涉及到动作发出者?谁在抛物?。。。,这种表达显然非常拖泥带水的,一点也不干净。 2。用汉字的“抛物线”的民族,对该事物的认知会停止在该词汇的字面意思上,而使用Parabola的民族会继续深刻探究这种概念的全部内容。显然,AA88就是前者,在他看来,不就是个简单的“抛物线”吗?从他的语言表达上,已经显露出中国人的浅薄和无知。 3。学习负担重:抛,物,线,这三个字都必须逐一去学,要学认,学读音,学写,三倍的努力。否则,会认未必会读,会读未必会写,。。。而英文的Parabola只有六个不同的字母,非常容易学。 4。书写速度慢:笔画太多。 5。汉字的不拼音:如果一个七岁的中国孩子和一个同龄的美国孩子,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这个词汇,也就是说他们都在自己的语言中有“抛物线”和Parabola这个词和字。那么在会说这个词汇的前提下,拼音的parabola几乎不用再学什么字,会基本的拼写规则就知道如何写了。而对中国孩子需要去学这三个汉字,中国的孩子也许要等到九年级学会这三个汉字后才知道如何写,如何认这三个字组成的词和概念。 6。这个词汇在传播中的差异:因为英语的字在书写上是拼音的,所以无论它传播到任何地方,都只有一个标准的音,学习这种语言的人都会从字面获得该字的标准读音,文字对语言有规范化的作用。而汉字的不表音,各地方语言各行其是,爱怎么发音怎么发。 7。Parabola很容易机器处理。无论是用打字机,还是用计算机都很容易。而且字母是有序的,这个字本身也就天然地可以排序,有利于检索,在编写字典,在编写数据库,在编档案等时候都非常简单。而汉字抛物线却不具备这个功能。 8。Parabola很容易走向世界。而“抛物线”这仨字,除了会汉字的人无法学会。 。。。。。 还有很多差别,可见Parabola 和抛物线如果头对头进行比较的话,汉字的抛物线比英语的Parabola输何止百倍?难怪用汉字的中国人落后其他民族呢? 据说,李鸿章李中堂到美国访问的时候,曾接见当时大清派出的留美学生。李大人曾非常仔细地倾听一个留学生向他讲解抛物线,怎么也不搞不懂,最后那个留学生灵机一动,说李中堂撒过尿吗?李大人满脸困惑地说:是呀! 那个留学生于是,那您的尿划出的轨迹就是抛物线。李中堂于是恍然大悟。 李中堂真知道什么是抛物线了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但至少“抛物线”这个词汇和其他所有汉字词汇一起,造就了中国人的浅薄和无知,以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马马虎虎的民族性格。 在此,多谢AA88网友提供素材!
0%(0)
0%(0)
    “万”也没有字面意思,可以是。。。。嘿。。。  /无内容 - 言真轻 02/05/09 (168)
  扔鞋的勇士错了,目标错了。 - rainbow 02/04/09 (412)
    aa88肯定知道是什么,他满嘴都是那东西,嘿。。。  /无内容 - 言真轻 02/04/09 (236)
      我以为是鞋呢,没想到是假牙 - rainbow 02/04/09 (215)
        就是牙,他那张嘴也吐不出象牙来!嘿。。。  /无内容 - 言真轻 02/04/09 (220)
    aa88的答辩,?  /无内容 - zz234 02/04/09 (237)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8: 吴敬琏:站在中间,三面作战
2008: 清华才女: 杜克大学物理系高海燕教授
2007: 哥大中国学生的第一次派对
2006: 朱孙案:媒体的良心与无奈
2005: 明朝的一功一憾
2004: 谭其骧和郭沫若关于三国问题的论战
2004: 中华文字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