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老幾:談談方法,笛卡爾,王陽明,槍
送交者: 老幾 2013年01月06日02:39:0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談談方法,笛卡爾,王陽明,槍(4

老幾

等閒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宋)朱熹《春日》

 

本篇的題目按計劃應該是“談談方法,笛卡爾,莫言,槍(4)”。將莫言改成王陽明,是有原因的。按佛家講,這叫隨緣就緣。什麼緣?是東西方關於“良知”的緣。本來是準備周六發,有幸得LD(網絡語:領導)視察,評論說寫得不明白無趣得很。幾易其稿,不得要領,將就着發出,以待有緣吧。

“良知”一詞,字面意思是“好的知識”。可現在有人說您沒有良知,不是說您讀書少,是說您“良心”地壞啦壞啦地有,是罵人的話。怎麼回事?就着笛卡爾,咱們說叨說叨。

笛卡爾《談談方法》開宗辟義,正文第一章一開始就講良知:

“良知是人間分配得最均勻的東西。因為人人都認為自己具有非常充分的良知,就連那些在其他一切方面全都極難滿足的人,也從來不會覺得自己的良知不夠,(而)想要再多得一點。”

老幾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禁不住想要大笑。是啊,我們誰不是自信滿滿的,何曾缺少過“良知”?就是混蛋加壞蛋,有說自己知識不夠,去學校補習功課的;沒有聽說幾個因為“良知”不夠而求教。事實上您還真找不到地方補習良知,社會上就沒有這個“需要”的市場。是真的不需要補習良知嗎?我看倒也未必。

雖然後來我發現,當時並沒有完全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卻也不影響這個趣味。讓人對於“語言”本身,不由得生出敬畏。

讀大師們的原著,總能切身感覺到智慧對自身愚昧的衝擊。笛卡兒比別的大師更進一步的,是他敘述的直白,以及字裡行間有意無意帶出來的趣味。我將它歸功於其本人的超絕智慧,與生俱來的自信幽默和謙卑,以及對語言超強的準確把握能力。比如談到讀書,笛卡兒這樣說到“博學旁通,連最迷信最虛妄的東西也不放過,是有好處的,可以知道老底,不上它們的當。”

關於宗教,笛卡兒這樣說到“我尊敬我們的神學,並且同別人一樣要求升天,可是人家十分肯定地說:最無知的人也同最博學的人一樣可以進天堂,指引人們升天的天啟真理,不是我們的智力所能理解的。我聽了這些話,就不敢用我的軟弱推理去窺測那些真理了。”怎麼樣?服不服?反正我服。哈哈。

看到“良知”一詞,不由得聯想到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心學。笛卡爾的方法以“良知”為開頭,王陽明的心學亦是以“良知”為基礎。兩者是否一樣?到底有什麼不同?

其實不用讀多少,就會發現,此“良知”非彼“良知”。王陽明的“良知”是內向的,類似於“良心”或“self-consciousness”,“good feeling”,偏重的是道德意識,像我以前講過的關於小偷的故事(見文後附)。而笛卡爾的“良知”是對外的,講的是對客觀真理的“好的知識”,類似good understanding, good judgment。按笛卡爾的話說,“是正確判斷,辨別真假的能力”。

有一點是共同的,無論王陽明的“良知”還是笛卡爾的“良知”,很少有人會覺得缺少。不信您去大街隨便抓住幾個人問問,說是教個方法,補補道德,看看能有幾人響應?又或者看看這網上,談論哲學談論方法的點擊往往是不是最低?又打架雙方哪一方不是覺得自己道德高尚,別人都是流氓?老幾不禁要問,人們這種“良知” 的“不缺少的飽和感”,是不是就是人類許多災難的原因?

無論王陽明的心學,還是笛卡爾的“方法”都是對當時的主流思想的叛逆。王陽明的一個貢獻是提出人人皆可為聖賢,將孔聖人請回人間,“不再寂寞”。這一點與笛卡爾對上帝關係的處理,可以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見談談方法,笛卡爾,莫言,槍(3)。

王陽明的良知體系的起點,就是認為事物之理本來就在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讀者在這兒可以和我們前一篇“為什麼可以存在有‘十分清楚,極其分明的理解’(即良知)”,笛卡爾來自於“上帝”的回答,做一下比較,看看邏輯上有何不同?

有意思的是,同樣都是“我思故我在”,“思”的方向不同,出來的是完全不同的知識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東方為學,是為了成聖;因為在人們心目中,聖人即為真理代表。西方因為有上帝這個形式擋着,人們只好繞過上帝,直接去跟真理打交道。然而東西方先賢,追求真理的精神,並無兩樣!

不少學者只看表面,認為中國古代思想家只追求道德,不追求真理。他們卻忘了,一旦思想啟動,就會產生真假;而判斷真假的過程,即是追求真理。可惜這麼簡單的道理,都沒有人理睬,只知道拿着一點西洋文化,對老祖宗橫挑鼻子豎挑眼,為的是證明華人劣等?不懂!

按陽明邏輯,每個人做事只需要憑着良知去做即可,因為所有的法律制度規範等等,都存在於人們心中,都是人類良知的一部分。統治者和精英並不比任何一個普通人多一點,“良知”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為聖賢。這難道不是平等思想?熟悉西方文化的人對此不會太陌生吧,這不正是西方社會的遊戲規則嗎?有些人認為中國沒有“上帝”因而道德學問均受影響,從以上對比不知他們有何感想?

陽明心學反對精英思想,奴才意識,對今日中國之頑症,實為對症良藥,有必要發揚廣大。

其實陽明之平等意識源自佛家,“鬱郁黃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實乃萬物一體,“眾生平等”,境界上遠高於西方的“人人平等”。現在東西方對環境破壞的重新認識,難道不正是回歸東方的傳統智慧?東西互補,如何敢說是句空話?

至於中國社會為什麼沒有形成平等意識?有人說中國沒有平等思想。現在我們知道了,不是沒有平等思想,而是沒有人實施平等思想!從這點看,恐怕與沒有基督教文化也沒有太大關係。更大的可能是由於統治者們外儒內法,強姦民意的結果。有些人習慣於譴責受害者,而不是施暴者。這裡我們會不會是又一次,錯把結果當原因?

客觀地說,單從字面看來,王陽明基於道德意識層面的“良知”,不算良知,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良識”;而笛卡爾基於判斷真假能力的“良知”才更符合良知一詞的本意。

可能是由於王陽明的“良知”搶先有了專利權,為了避免混淆,笛卡爾的“良知”,也被翻譯為“理性”,笛卡爾的思想就成了理性主義。可是“理性”對應的是“感性”,哪裡還能找到一點“正確判斷辨別真假能力”的意思?更扯的是,如前所說,笛卡爾還被稱之為現代唯心主義的始祖,並因此在共產黨中國,長期不受待見。全然不顧老先生一生都沒有停止進行科學試驗的事實。

詞不達意,人云亦云,以訛傳訛,大師們尚不能免其身,奈我等俗人何?

就讓老幾以笛卡爾的一句話來作為本文的結束語,說明他自己的真實想法:“關於經驗,我還意識到一件事,就是知識越進步越需要經驗。”而王陽明的另一學說“知行合一”不正是這個反映的這種思維意識嗎?東西合璧,莫過於此!

 

附註:

據說,王陽明的良知學說傳播開來之後,有人不服,就想看王陽明的笑話,正好有一天有人在半夜裡捉到一個小偷,這些人便把王陽明找來,問他,你看小偷有良知嗎?王陽明很坦然地讓小偷脫去外衣,隨後又請他脫掉內衣,小偷都照辦了。當接下去讓小偷脫掉褲子時,小偷猶豫說:這恐怕不妥吧。王陽明便對大家說:羞恥之心,人皆有之,這便是小偷的良知。

 

附後記

有讀者可能要問,標題欄“槍”還沒有排除?恭喜您!“我們先得排除‘沒有用’的”,這個笛卡爾思考問題的出發點您已經掌握了。只不過因為老幾先學了幾步,養成習慣,自動排除了。這是一個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過程,關鍵是君已上路!

順便提及,陸王心學始於儒,發於禪,終於道,而又用於儒,其高深與老幾難測。以愚度,其思辨當不在禪下,而去傳統儒家遠矣。

有意思的是,像禪宗一樣,王陽明的弟子們竟然也分為“頓修”和“漸修”兩派,活脫脫一個慧能和神秀的翻版。而由此引發的辯論以及其間的趣事之多,一時難以絮說。中國古代沒有過公平辯論?恐怕這樣的反例很多。為什麼不能形成公平辯論的傳統?筆者原以為是道德感作怪,由此陽明弟子之爭例子看來不像。原因究竟是什麼?期待方家指教。

最後提一下關於無極的傳承。佛家的禪宗說“擔水砍柴,無非妙道”,乃無修之修,歸於無。佛自此滅,禪歸於道。而陽明將儒經心學幾近於禪而終化為無。至此,儒釋道皆終於無極。老子之說,經陽明無心而發,無極之花,開遍四“野”八荒。老幾不禁要問,如此強大思想傳承,源於何方?其對華夏為福兮?為禍兮?

(此文的一部分意在分別補充繼續前面與兔子,pia, 安博,寡言各位網友的討論。)

相關文章

談談方法,笛卡爾,莫言,槍(3

雜談:談談方法,笛卡爾,莫言,槍(2

雜談:談談方法,笛卡爾,莫言,槍(1

雜談:談談方法兼回寡言博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門修斯”、“桑卒”、“常凱申”和“
2012: 天榮啊,我實在忍不住了說你了,半桶水
2011: 質量測不準原理
2011: 【方舟子涉嫌抄襲剽竊】公示第三號(舉
2010: 職老:(II)談談光速固定和漁舟大暴躁原
2010: 饒毅炮轟中國科研經費分配黑幕
2009: 基甸恩典:回stinger:為什麼“中學為體
2009: stinger: 3論“感性文化”與“理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