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大跃进第一阶段的化纤和塑料工业 (5) |
送交者: lesson 2008月08月03日08:08:12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回 答: 文化大革命中的化纤工业 (4) 由 lesson 于 2008-08-03 08:05:47 |
第二次大跃进第一阶段的化纤和塑料工业
七十年代初建设了一批化纤厂,国产原料增加。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兴建了合成纤维和人造纤维厂。不仅化纤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而且从粘胶纤维发展到合成纤维的涤纶、锦纶、维纶、腈纶、氯纶、丙纶以及人造丝、人造毛和人造棉等七大类产品。1972年各种化纤产量13.73万吨,比1969年翻了一番,比1965年增长1.7倍,开始以较大的数量供应城乡市场。腈纶毛线、的确良等织物的产量增加更迅速。塑料树脂、合成橡胶等产品也发展起来。 和五小工业同时,各地建设了一批小化纤厂。据1970年8月10日国家建委发出的《关于当前基本建设情况的报告》,东北、华北、西北各省为实现轻工业产品自给,以中小为主,兴建一批轻工项目。全国仅仅该年上半年就建成化纤厂65个、小洗衣粉厂24个、还有小甜菜糖厂91个、小塑料厂35个。 其次国家建设了一批大中型的化纤厂。 由于维尼纶厂最容易建设,我国那时建设的合成纤维厂首推维尼纶。 1971年由纺织、石油、化工三工业部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以发展合成纤维工业为重点,自己设计制造,几乎同时在甘肃、广西、山西、云南、贵州、福建、江西、安徽、湖南等省区兴建九大维尼纶厂,年产量5,000─10,000吨。轻工业部门批判爬行主义反对照抄外国,敢于打破洋框框创造了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工艺。在设计维尼纶厂和腈纶厂中比国外引进的同类厂投资少一半以上。 1976年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设备和自己施工安装的化纤联合企业——福建维尼纶厂建成投产,当时算现代化了。福建工业薄弱,但是工人阶级自力更生,基本建成从生产电石到制成维尼纶短纤维的化纤生产联合企业。该厂坐落在永安县的燕山脚下,九龙溪畔。这里山林起伏,制造维尼纶的主要原料之一石灰石资源丰富,可以就地取材。境内的九龙溪中的安沙水电站又提供了丰富的电力,该厂可以年产一万吨维尼纶。相当于一万吨棉花所织成的产品。 湖南省第一家大型化工化纤联合企业——维尼纶厂是于1977年5月基本建成投产的。 大跃进前引进技术和设备建设的保定化纤联合厂,由于在文革前搞“洋奴哲学”“爬行主义”只见投资不见投产。而在1970年仅用五个月时间就自己设计、制造、安装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中型强力丝车间,十年没办到的事,五个月办到了。 七十年代初期又研制了一批年产4,000吨的VD405纺丝机及7,500吨的VD406纺丝机,装备了一批小型的聚酯(的确良)厂。 上海是从1960年开始生产的确良的。文革前搞了六年,花了上千万元的投资,进口了大批设备,生产发展却极其缓慢。1966年到1971也是六年,没要国家多少投资主要靠挖潜,产量增长六倍。1971年底国家要上海立足于自力更生,继续大幅度增产,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增产的确良,从纺织到印染加工的全套工艺设备都要作相应改变。特别印染加工,要大批耐高温、耐腐蚀设备,国内还很少生产。但是经过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努力,还是迅猛增长起来了。1972年比1971年增长两倍,到1973年,1965年的年产量只要八、九天就可以生产出来了。花色品种由几百种发展到几千种。 为了解决化纤原料配套供应减少进口,上海市化纤公司重点发展涤纶短纤维,生产厂增至7家,年产能力达到18635吨,为1970年的10倍。自行设计制造年产2000吨腈纶生产线也正式投产。上海第三十二棉纺织厂自1959年开始生产化纤棉绒浆粕,此时建立聚酯切片车间,为厂内生产涤纶纤维提供原料,1974年建立涤纶短丝车间,系国家采用首批国产VD405涤纶纺丝设备的试点单位。第二十三棉纺织厂于1971年3月,划归上海市化纤公司,改建为国内第一家生产锦纶浸胶帘子布的专业工厂——上海第十一化纤厂,年产2000吨。该厂职工在改建中,用土设备加“蚂蚁啃骨头”,制造出高精度设备,仅14个月即竣工投产,填补国内空白。1980年,其双翼牌锦纶6浸胶帘子布获国家银质奖。到七十年代末上海市化纤公司年产量达54258吨,占上海纺织工业纤维总用量的40%,初步形成行业内部机配件、原料、产品配套的格局。并且试制成功军用的特种化纤,并投入小批量生产。上海市化纤公司还抽调不少干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支援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的建设。还对岳阳化工总厂涤纶、腈纶、锦纶分厂的建设给予技术帮助。 在七十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发生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高潮,这在化肥工业中也已经说过,这次高潮看来比较平静,没有大跃进那样的热火朝天,工人自发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没有大跃进规模大,但组织得比大跃进好,成就一点不比大跃进小。化纤工业也一样。如上海: 上海第一印染厂1960年开始用进口设备生产的确良。当时把进口设备看得很神秘,不准工人动一丝一毫,到1965年产量仅300万米。文革中批了“爬行主义”“洋奴哲学”、“专家治厂”,大搞革新,自己动手制造了一部分设备,1971年产量就比1965年增长了两倍半。 上海第二纺织厂一纺车间,原来机械地按外国工艺生产的确良,花钱不少,成效不大,生产非常缓慢。经过文化大革命冲破了旧工艺框框,1971年产量比1965年增长了3倍。 上海第五印染厂,单靠专业厂制造设备赶不上需要,组织起260多人的专业队伍在1971年底苦干46天制造和改造了一批专用设备,形成月产30万米生产能力。以后又连打了几个硬仗,到1972年底,月产能力提高到了150万米。1972年该厂所花的技术改造费用,只相当于全厂上缴利润的千分之七。从未生产过的确良的上海第一棉纺织厂,只用了一天一夜时间就调整好工艺,六天织出样布,两周后就开始大量生产。 1972年棉纺织系统生产的确良的工厂,从两个扩大到十一个,印染工厂工人制造出近百台设备,全年的确良产量比1971年猛增两倍,所花费用只相当于上缴利润的十四分之一。 到1973年底上海生产的确良的工厂由文革前的13个发展成了41个。 上海1971年合成纤维生产能力翻了一番。经过1973到1974年集中力量发展的确良,1974年的确良印染布产量比1965年猛增42倍,1974、1975年又集中抓了印染、丝绸、色织行业染整设备改造,把高中档纺织品比重提高到50%以上。 各地也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发展“小化纤”。在建立五小工业的同时不少地区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资源建设小化纤厂和小洗衣粉厂。江苏省建合成纤维工业已有好几年,但文革前受到干扰,几上几下,成效不大。文革中短短的时间里就建成小化纤厂十几个,生产涤纶、腈纶、维尼纶、丙纶、氯纶等等品种。甘肃省也发展三大合成工业。七十年代初合成橡胶,塑料、腈纶纤维等已供应全国各地。由于起家早,在文化大革命和第二次大跃进中搞得比较好,现在江苏和浙江两省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化纤生产能力。 1970年,我国的化纤产量10.09万吨,比1969年猛增了51.5%,比1965年的5.01万吨翻了一番。塑料从9.7万吨增加到17.6万吨,也是将近翻番。1975年化纤达到15.48万吨。又是1965年的三倍,塑料33.0万吨,是1965年的3.4倍。速度都是惊人的。 在《从邓小平报纸看基本建设》中已经引用了人民日报1981年7月17日的文章《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投产》,该文承认从1966年到1976年我国增加的化纤生产能力已达14万吨。 人民群众的衣着改善也从七十年代初开始了,衣料的花色品种多了起来,“涤上涤下”(指衣服和裤子都是的确良)成了追求的目标,一些农村的农民也开始穿的确良了。如果谁以那时的水平比后来低得多,来作为否定那时人民衣着改善的理由,那么我们要说,那时衣着的改善正是后来的开端,后来更大的改善正是那时的延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江青提出服装改革。不料竟然被邓小平匪帮诬蔑为“国服”事件,完全是无耻的造谣。谁也没有听到江青说过这是国服,江青也没说过只能穿连衫裙,不能穿其他服装。相反她说的是我国衣服式样单调,男女不分。 一般来说,这个时期我国的化纤产量虽然有了很大的增长,还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这一时期最大成就还不是产量,而是我们的化纤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我们已经能够自己制造各种化纤设备,自己武装自己,尽管这些化纤设备还很小,所谓大型的也不过万吨级,不少化纤厂还是几百吨级的。我们培养了不少化纤工业的生产和设计制造设备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建立了科研机关。我们的化纤生产和设备制造从粘胶纤维到维尼纶、氯纶、丙纶、锦纶、腈纶、涤纶品种齐全,齐头并进。——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这一条就没有化纤工业第二次大跃进的第二阶段。 |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