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奇异恩典
万维读者网 > 彩虹之约 > 帖子
陆昆:今夕何夕 1
送交者: candle 2008年01月14日17:21:04 于 [彩虹之约] 发送悄悄话

from:《教会》总第九期

今夕何夕
——经上所指和我们所在的教会与世代[1]
文/陆昆


上篇 走向耶路撒冷

在符类福音中,带来上帝国的耶稣受到犹太宗教、政治势力,以及罗马帝国政府的攻击和迫害,而耶稣要求门徒和他站在同一边,一起面对世界的迫害。真正严峻的冲突发生在耶稣弥赛亚的身份被宣告出来以后,耶稣和门徒走向耶路撒冷的过程中。马太和马可用近六分之一的篇幅,表现耶稣三次宣告自己到耶路撒冷受难,而门徒三次对此宣告做出极不恰当的回应,(太16:13-20;34;可8:37-10:52),而路加则把这一段写成10章的篇幅(路9:18-19:27),且对这种冲突的强调持续到受难周的叙述上。(路22:14-30)。

耐人寻味的是,每次耶稣宣告自己受难,门徒的反应若不是鲁莽的拦阻,就是懵懂的沉默;而紧接着的,是门徒之间谁为大的争论。这种争论在“认信叙述”之前并没有在符类福音中出现过。在走向耶路撒冷的叙述中,耶稣一改若不用比喻就不说什么(可4:34)的说话方式,一再明明地宣告,而门徒也一再地做出极不近情理的奇怪回应,直至令人惊骇的地步:

“耶稣又叫过十二个门徒来,把自己将要遭遇的事告诉他们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将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交给外邦人。他们要戏弄他,吐唾沫在他脸上,鞭打他,杀害他。过了三天,他要复活。’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约翰进前来,对耶稣说:‘夫子,我们无论求你什么,愿你给我们做。’耶稣说:‘我给你们做什么?’他们说:‘赐我们在你的荣耀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可10:32-37)

在符类福音中,“走向耶路撒冷”的叙述本身带有隐喻性,如果考虑到路加有意把福音书和使徒行传讲述成从加利利到耶路撒冷,再从耶路撒冷到罗马的两个行程,这种意味深长的隐喻性就更为明了。

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耶和华的锡安山,大卫之约的记号,神在这里赐下他对他子民肯定、同在和保守的应许,是以色列末世复兴的盼望所在。不仅如此,当时的耶路撒冷既是犹太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又是罗马帝国在叙利亚和犹太地统治的中心。作为弥赛亚进入耶路撒冷,对于耶稣而言,因为先知不可能在耶路撒冷以外丧命,但对于门徒来说,却是大卫一样大能的勇士要带着权柄登基做王。从主流犹太人所歧视的、外邦人混杂的犹太聚居区加利利,进入到犹太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是在弥赛亚显出他真是弥赛亚的时候,这一小群与拿撒勒人耶稣相连接的加利利人,也要完成从边缘到主流,从卑微到尊荣,从异端到正统,从受歧视和欺压到受尊重和信任的地位的彻底转变。

这真是一群同床异梦的伙伴。本来应当与耶稣一同分担弥赛亚奥秘和痛苦的门徒,却固执于自己完全与耶稣离心离德的荣耀梦想,以至于执意对耶稣的宣告和警告充耳不闻。

每一个成年人的人格中心可能都有一个触犯不得的禁区,他会说,“别的一切都好说,但这个地方谁也不可以碰,有谁敢碰,天王老子我也不认!”这个禁区靠着他对整个人生的委身和投入,靠着过去全部的人生经验和所受的教育来支持。他以一种确实的信念对自己的人生抱一个期许,那是他的准则,他的梦想,他的珍宝,是自己全部的意义所在。甚至信仰也难以改变——相反,信仰常常被改造以服务于——这一核心期待。彼得以肢体动作莽撞拦阻的激烈反应,门徒竭尽全力的固执与拒绝,无不表明耶稣对自己弥赛亚使命的宣告怎样地触动了门徒的核心人生期待。

门徒的这种期待源自根深蒂固的弥赛亚观。当时的以色列人热切盼望着一位大卫王式的弥赛亚:武士、谋士,带着超自然的智慧和权能进入历史,推翻外邦列强的压迫,恢复以色列的自由和繁荣,并带领以色列统管外邦;他将建立一个政治的,以满足肉体需要为目标,靠武力维持统治的新以色列国。路加记录甚至在耶稣复活之后,和耶稣一起的门徒仍然期盼着这样一个国度的即刻来临,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徒1:6)以色列人对弥赛亚的盼望,与其在历史中摆脱民族和社会压迫,进入富贵、自由和荣耀的世俗梦想紧紧相连。

而福音书显明,在这一点上,门徒和不信的以色列竟毫无区别;唯一的不同只在于,他们相信拿撒勒人耶稣是那带来以色列物质上复兴的弥赛亚。对于发现耶稣伟大的能力并且信从他的门徒来说,不信者的攻击和蔑视是不堪忍受的。自以为是更好的人,有更好的见识和判断,却反而因此受到不公平的轻视和疏远,不难理解,这会引起怎样热切的、伸张的渴望。

但门徒的渴望不仅仅如此。耶稣第三次也是以最鲜明、直观,甚至刺激感官的方式宣告弥赛亚的受难时,西庇太的两个儿子要求预订耶稣王位左右的位置,他们对于富贵与权势的热望,似乎远远超过两个加利利无知渔夫可能的梦想。讽刺的是,这种奢望,正是和他们同在且与他们结盟的耶稣自己,以他的医治、供应、释放的大能在他们心里激活的。

他们错误的,今生之王的弥赛亚观念,根基于人性深处对荣华富贵的渴望。这渴望被周围人的轻视和误解,同时被耶稣的大能强化,成为门徒充满恐惧和梦想的核心期待。“二人不同心怎能同行呢”?耶路撒冷的行程是真正的同床异梦之行。

若问今天的中国教会身在何方,心系何处?最为典型的一个图景就是“走向耶路撒冷”。

这不仅仅表现为二三十年代以来前辈们激荡人心的宣教异象,今天仍然如此鲜活地激励着教会,以至于一曲《宣教的中国》唱遍华人教会,“中国承接福音最后一棒,走向耶路撒冷”成为今日中国教会无可争议的共识;而且还表现在,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和末流地位,长期受政权压制和主流社会忽视、歧视的中国教会,今天如此强烈地盼望迅速地摆脱现有境况,获得合法和受人尊重的地位,进而发挥和展现自身诸多的资源优势——当今社会紧缺的伦理资源;长期积累的道德形象;与西方主流社会的连接和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基督教“应许-信心模式”所具有的励志功能;基督教社群的彼此支持的共同体关系等一系列社会文化性优势——以进入并支配主流社会,以至于最终可以期待一个君士坦丁式的大转变,一个“基督教化”的中国。海外宣教士和中国同工,传道人和平信徒,灵恩派和改革宗,海外华人教会和大陆教会,“走向耶路撒冷”的图景成为这些在众多问题上彼此歧见,攻击不断的基督教群体的强烈共识与热望。

虽然在教会历史上,不期而然地,一再有教会兴起带来民族和国家(或者其他大型社群)皈依和复兴的事实,但如此庞大的人群自觉、热切地期待着这种转化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却是今日中国教会相当独特的现象。如此众多见识各异的基督教群体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共同把信仰的热忱放在对地上的耶路撒冷而不是天上圣城的盼望上,并且对此进行引经据典的正当化论说,以笔者的陋见,似乎不是教会史上常见的情形。

即或有人能够更加博学地指出,这种对地上国度大规模、持续的盼望,在教会历史上并非罕见,我们也必须承认,除了在门徒和耶稣走向耶路撒冷的路上被强调出来以外,这种期待在整个新约的正面教导中非常陌生。它并非直接来自对圣经的解释,而由其他因素所激发:人心追求尊荣、舒适和安全的自然倾向;在边缘状态下受压制的不快感受;传福音和牧养的服事中感受并确认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教会和外界提供的明显的可能性甚至是必然性,以及习自历史的,对这一过程的自觉,等等。换句话说,这一种取代了真正“不至于羞耻的”末世论盼望的,走向地上耶路撒冷的热切渴望,并不真正来自对圣经和教义的理解,虽然有学理素养的人大可以在有立意之后,从圣经里找出很多根据。

虽然走向耶路撒冷是中国教会一致的热望,并在现实提供的可能性上,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但可以确定地说,这一过程的完成并非圣经(因此也未必是圣灵)而是现实和欲望留给我们的作业。因此,有必要从圣经的角度再度思考和确认这一问题,查考基督教处于边缘地位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历史中的教会并不总是处于边缘地位,我们完全可能从找出一些导致有形教会处于边缘或者主流的原因。近来因为强烈渴望摆脱亚文化群体的地位,我们就更加积极求问教会为何未能进入主流,以期摒弃那些因素,使教会荣进圣城——比如福音最初传入的方式,超越性宗教观念的缺乏,信徒群体的身份构成,自我意识,政教关系、教会的社会参与,教会价值与主流社会的差异,等等——这其中,我们容易把一切拦阻教会进入主流社会的事物,不分青红皂白地归结为“长期处于压制状态下形成的褊狭亚文化群体心态和模式”而加以摒弃。

比较为难的是,虽然不是毫无可能寻找到各种分散和支离的资料来建立“合乎圣经”的进入主流社会的方法和原则,但毕竟圣经本身并不试图真正解决基督教会处于边缘状态的弱点,因为圣经认为,教会被社会所拒绝的真正原因,不是一时一地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而是基督教和世界构成本质的迥然相异。

“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或作:该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约15:18-19)

此外的大段经文也在明显地强调这种区分。以至于世界或外邦人和教会的冲突是读圣经时最直观的信息,要想否认它,真需要长篇累牍的迂回论证才能稍有成果。

基督教处于边缘地位,是因为属上帝的、真理的、生命的、属灵的统治进入了属魔鬼的、谎言的、属肉体的和死亡掌管的世界,而这种相属的关系并不由单个因素决定,相反,这些因素由其整体的存在结构和关联决定。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不信的世界中有没有属神的因素这样的问题。相属是结构和关联的问题,而不是个别因素的汇集和分析。不幸的是,这一了然的圣经真理实在正是很多人试图摒弃的,所谓“时代论的”、“二元论的”、“亚文化的偏狭心态和模式”之一。

若教会的边缘化,真正的基督教不被世界接纳的原因是教会和世界存在结构和关联所决定的不同归属的话,那么,这种边缘化就是基督教的本质之一。若真如此,很多阻碍教会进入主流社会的因素就无法剔除;而为了进入主流而剔除某些“亚文化心态和模式”——事实上人们往往用这一类的词汇指向中国教会属灵前辈们以生命和苦难持守和验证了的宝贵真理——必然会伤及基督教的本质。基督教如果不做出某种本质上的牺牲,最终是不可能拥有这个世界的。

虽然“走向耶路撒冷”是十分普遍的梦想,并且充斥在教会的宣讲、祷告、见证和各样活动中,但关于这种梦想的神学依据,笔者并未注意到有系统阐述的代表性文件。我们宁肯去看福音书中情形。

在福音书中,门徒所缺乏的,正是基督使命最核心的一点。耶稣一切的宣讲和神迹,都是在显明,永恒的上帝国度正在通过耶稣本人的道和作为进入这个世界。因此,在基督里世界面对神永恒的审判;因此,必须悔改离弃罪,并且以信靠和顺服归入耶稣;而通过基督的死和复活的替代性救赎的工作,永恒的赦免必会临到在基督里的人。而人得以与基督联合,虽然表现为主观的信心和决定,却是圣灵和活泼的圣道主动工作的结果。所以耶稣的死和复活以及此后圣灵在教会中的降临,正是被保罗看成是单一的救恩史事件的十字架事件。因此,对耶稣的神国度的理解,也必须以他的死和复活以及圣灵降临为中心来理解,就是以替代性救赎为中心来理解耶稣弥赛亚使命。而这应该正是为当时的门徒无法理解和接受的绊脚石,也是此后对耶稣的真信心与仅仅是文化或道德认同之间的分水岭。

当我们说耶稣的基督使命的核心是替代性救赎时,从根本上避免了试图直接以地上国度的经验泛化的类比来理解神国的可能性。

是的,对神国度的理解,必须从替代性救赎的核心去理解,才能避免把它泛化为某种地上国度的类比,或者甚至就是地上国度的同义词。因为这个国唯独通过耶稣进入这个世界,虽然他也带来新的属灵启示,带来对爱和公正的全新理解,带来纯洁无瑕的完全人的榜样,但这些都不直接就是神国的临在和实现。只有他本人,特别是在他的受难与复活中,神公义和慈爱的统治得以临到这个世界。但是,虽然基督临到这个世界,神的国通过他,以及此后,通过圣灵和圣言在教会中的工作临到了这个世界,但神的国仍然不在基督临到的这个世界中,仍然只在于临到这个世界的基督里。而这位基督,正在通过见证和显明他自己的福音,通过圣灵的工作,临在并行动于他自己子民的群体中,就是教会。教会是他的新妇,又是他的身体,又是他借着道和圣灵在世界中的临在。但不是有教会的地方就有基督,而是在教会正确宣讲和信靠顺服基督的地方就有基督和他的国度。

这样就构成了教会对自己根本使命的了解,就是宣讲福音,宣讲神国大能的审判和拯救已经通过耶稣临在于此世,以此使人通过信服福音而得赦罪和生命,并靠着圣灵过与福音相称的生活。

神的国内在于圣灵带来的确信中的重生的人和基督活泼的关联中,是灵性的,是向外隐藏其荣耀和实质的,是可经验的,同时在经验中又是局部的、预尝的,他的成全,要在基督的日子(从基督初临直到他再临)满足时才得实现。

所以,若不通过十字架替代性的救赎工作理解神的国,我们就很容易直接把教会以基督教世界的信念系统和行为模式走向耶路撒冷夺取地上国度的王权和尊荣当成神的国当下的降临。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7: 什么叫貌似公允?我根本就是不公允。
2007: 我不信基督教
2005: 人若没有意耐不过的事,不娶不嫁更好
2005: 一点随想
2004: 周爽的故事
2004: 答复LAOJOH“再谈nngzh思想的狭隘”(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