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話文字版
“照田雞”這個詞在粵語裡有各別不同的解釋。田雞有一個特性,被強光正照雙眼的時候他們會呆立不動,一抓一個準。粵人愛田雞味美,居住在鄉村的人就利用它們的這個特點,晚上使帶着強光手電筒到田頭地角去捉田雞。“照田雞”這個詞的本意就是指的這種活動。後來,有些促狹鬼帶了手電筒去照射躲在暗角的戀人,嚇他們一跳,也叫“照田雞”。至於把電影院裡領位的人用手電筒為觀眾指引座位和看手相也稱之為“照田雞”則是這個詞的引申之義。
“天后廟”前的空地上有多株大榕樹。出於對環境衛生的考慮,市政府把這塊空地鋪上了水泥,只在每棵樹杆的周邊保留一些泥地空間,不致影響樹木的生長。水泥地的敷設雖然阻止了榕樹氣根的無限制生長,枝繁葉茂的樹冠仍然在上空相互交纏,好像一頂一頂羅傘。幾位以說書為生的“講古佬”就各自占據一棵樹頭展示他們的才華。這些“講古佬”有人擅長講歷史說部,如《薛剛反唐》,《五鼠鬧東京》;有人喜歡講《火燒紅蓮寺》,《鬼腳七三打扯旗山》。也有人會將近代的事件編成故事來講。譬如發生在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的《三狼案》由於案件發生的時間跨度大 (1959年 6 月至 1961 年 2 月),案件事實聳人聽聞(牽涉到黃姓富商父子被分別綁架,脫逃,死亡等情節)而被傳講多年。
“有嘢唱”是廟街的另一特色。街坊和市民在逛街購物之餘,有興趣的可以停下來欣賞不同樂隊的演出。他們幾個人一組,分散在“天后廟“的附近,吹拉彈唱,互不干擾。這些“曲藝團”的表演凸現了兼收並蓄的香港特點。他們有些演唱“時代曲”,有些唱粵曲,有些唱“歐西流行曲”,偶爾也有人會唱“革命歌曲”。在這裡,你能聽到一板一眼的粵劇唱段,也會聽到爵士鼓,西洋樂器伴奏的“披頭四”名曲。很可能左邊傳來“妹妹,我愛你,我愛你呀,我愛你”靡靡之音的時候,右邊會爆發出“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雄壯旋律......除了從大陸或台灣來的人,香港市民大多對“國語”或者“普通話”不熟悉。他們基本上通過台灣電影以及被稱為“時代曲”的台灣流行曲認識“國語”。這些“曲藝團”演唱的曲目各有側重也各有“擁躉”。
由於演出並不靠售票,“曲藝團”演出的時候會派出一些小姑娘捧着一個小托盤,上面放着口香糖,話梅,魚皮花生之類的小包裝零食向圍觀的聽眾兜售。這些吃食可能比商鋪里買要貴上一點,但多數聽眾不太介意,畢竟不想被這些小姑娘視為“孤寒種”。當然也有一些“鐵公雞”,看到小姑娘走過來就向另一邊移動甚至走開,但這種人畢竟是少數。有些街坊也“捧角”,對於他們喜愛的演員,他們會特別付費“點唱”。接到“點唱”的演員自然要向點唱者致謝,點唱者在街坊欽羨的注視中或洋洋自得,或表面若無其事,心底暗自喜悅,也是人生百態。
阿文的舅公和幾個同道中人聚在一起切磋粵曲技藝,原本無意作經營性的演出。事緣有一個在廟街活動多年的組合,由於內部矛盾無法調和,面臨解體的狀況,有人便提議由阿文的舅公牽頭組成一個演出小組,填補這個空缺。舅公經營了一輩子戲班,搞這樣一個小團體自然是駕輕就熟。但舅公認為,現有的班底除了阿文之外,其餘年紀都偏大,無法適應一周七個晚上的演出。因此必須找到一兩個比較年輕,還要具備一定能力的人來加盟,這事做起來才有把握。眾人聽了舅公的分析都覺得有道理。於是各自動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物色人選。由於他們這些人過往都在戲行或者相關行業打滾,門生故舊,同業好友都不少, 很快就找到了合適的人選。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這個《同樂社》就正式在廟街演出。
《同樂社》的台柱是一生兩旦。那“生”戲路很廣,生,末,淨,醜樣樣皆能,和另外兩個旦角搭配,能唱的曲目就很多。加上《同樂社》原有的人馬合作純熟的樂器演奏,《同樂社》這個新組合很快就在廟街站住了腳。
《同樂社》其中一位旦角妙霞很有觀眾緣,短時間內就有了不少“擁躉”。每當妙霞演出,觀眾的反應都很熱烈,而且會有觀眾點唱。這位妙霞是戲行里的紅褲子出身,在戲班裡熬了很多年,可是她以“開口梅香”的身份只演出了一段時間就離開了舞台。妙霞離開粵劇舞台是因為一個男人,一個世居澳門的男人。
妙霞在舞台上的演出雖然只有幾句台詞,但行內人一致認為她的基本功紮實,聲音清脆響亮,假以時日必能成大器。對於妙霞匆匆離開舞台,有些前輩們為她惋惜,然而身邊的小姐妹卻為她遇到了榮少這樣一個“有情郎”而慶幸。對於男女之間相遇相戀,民間素有“緣分”的說法。榮少和妙霞從認識到定情源於一個偶然的機會,如果沒有這次偶然的相遇,妙霞的人生舞台上演出的必定是另一樣劇情。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