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七葷八素 > 帖子
滿漢全席究竟是怎麼回事?
送交者: 挑挑揀揀 2015年02月16日13:14:30 於 [七葷八素] 發送悄悄話
(文/潘洪鋼)

說起清人的吃,當然要說滿漢全席。關於滿漢全席,學者們和民間有許多說法,有人說是皇家盛宴,也有人是地方大餐,有說出現於康熙時期,也有說產生於晚清時代,甚至也有人說它只不過是一種由相聲引出的傳說而已。

以我所見到的資料,滿漢全席的產生的大背景,是康乾時代大致是沒有錯的。

在康乾盛世的熙平景象之下,上層社會的奢侈宴飲之風日漸繁盛,“官僚筵宴,無日無之”,“酒肆如林,塵囂殊甚。”同時,清初以降,尖銳的民族矛盾也逐漸消融,滿、漢民族文化融合速度加快,程度加深,飲食文化逐漸合流,這就是滿漢全席的出現的時代背景。

滿漢全席以菜式齊備、品種繁多和極盡奢華而著稱,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點睛之筆。乾隆時人李斗在《揚州畫舫錄》卷4中記錄了當時的“滿漢席”的盛況:

“上買賣街前後寺觀皆為大廚房,以備六司百官食次。第一分頭號五簋碗十件:燕窩雞絲湯、海參匯豬筋、鮮蟶蘿蔔絲羹、海帶豬肚絲羹、鮑魚匯珍珠菜、淡菜蝦子湯、魚翅螃蟹羹、蘑菇煨雞、轆轤錘、魚肚煨火腿、鯊魚皮雞汁羹、血粉湯、一品級湯飯碗;第二分二號五簋碗十件:鯽魚舌匯熊掌、米糟猩唇豬腦、假豹胎、蒸駝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雞片湯、風豬片子、風羊片子、兔脯、奶房簽、一品級湯飯碗;第三分細白羹碗十件:豬肚假江瑤鴨舌羹、雞筍粥、豬腦羹、芙蓉蛋、鵝肫掌羹、糟蒸鰣魚、假班魚肝、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魚肉片子湯、繭兒羹、一品級湯飯碗;第四分毛血盤二十件:<豸蒦>炙哈爾巴小豬子、油炸豬羊肉、掛爐走油雞鵝鴨、鴿臛、豬雜什、羊雜什、燎毛豬羊肉、白煮豬羊肉、白蒸小豬子小羊子雞鴨鵝、白面餑餑卷子、十錦火燒、梅花包子;第五分洋碟二十件,熱吃勸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徹桌,鮮果十徹桌,所謂‘滿漢席’也。”

以這份食單來看,只是乾隆時揚州地方衙門各大廚房為官方重大活動準備的宴席,從前後文來看或許與接待乾隆帝南巡有關。作者稱為“滿漢席”,並未冠以“全席”之稱,所謂滿漢全席是百餘年後的晚清時期的事了。但僅以此觀之,已經是滿漢合璧、山珍海味雜陳,極盡奢華了。

滿漢全席在清代產生,有多方面的促進因素:

第一,清代宮廷宴會模式的影響。流行於清末和今天滿漢全席,並非有些學者和烹飪工作者所說的清代宮廷宴會模式,但清代宮廷宴會的形式對滿漢全席的產生,無疑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清初以降,宮廷宴會即已有滿席和漢席兩種模式,這是當時既要避免全面漢化,又要適應新的社會局面的情況下,清代統治者的一種明智的選擇。《大清會典》卷8《光祿寺》:“凡燕筵,滿席視用面多寡定以六等價直,以是為差。”滿席一等席用面120斤,至六等席用面20斤,並配以雞、鵝、酒,各種果餅、點心,自清初至晚清,從制度上講,用銀從八兩至二兩二錢余,一直未變。滿席的用途,《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154載:“萬壽聖節、元旦朝賀、公主、郡主成婚各燕、皆用四等席;燕朝鮮國進貢正副使、西藏達頼喇嘛、班陳額爾徳尼貢使、除夕賜下嫁外藩公主、暨&#18249;古王公台吉等饌筵皆用五等席,毎席用熟鵝一;經筵講書、衍聖公來朝、及朝鮮進貢押物等官、安南、琉球、暹羅、緬甸、蘇祿、南掌等國貢使、都綱喇嘛、番僧來京各燕皆用六等席,毎席用熟雞一;經筵用熟鵝一。乳酒毎瓶十斤。黃酒毎瓶十有五斤。乳茶以筩計。筵席茶酒數目均照禮部札辦送。”

宮廷及重要場合的漢席則分上席與中席、下席,《大清會典》卷8:“文武會試入闈出闈燕,均用漢席。正副考官、知貢舉上席;同考官、監試御史、提調中席;內簾收掌、外簾四所、及禮部光祿寺、鴻臚寺、太醫院各執事官下席;實錄、會典告成燕與會試燕同。文武進士恩榮燕會,武燕讀卷、執事各官上席,進士中席”。查乾隆時所頒布的《欽定大清會典則例》與光緒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宮廷中大型宴會,基本規制未變,均分別設“滿席”與“漢席”,未見有“滿漢席”或“滿漢全席”的。但清代宮廷中這種大排筵宴的風氣,對於後來社會上形成的滿漢全席無疑具有很大影響。

第二,清代官場公費吃喝之風極盛,公務往來亦多大排宴席,對於社會上滿漢全席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滿席與漢席的合併使用,當為滿漢全席的前身,而此事當始於地方政府的公務接待活動當中。雍正五年蘇州巡撫陳時夏奏報:當年八月間欽差大臣護送蘇祿國貢使回國,途經蘇州,“有吳縣、長洲、元和三縣,於公所備滿漢席並尋常果點各二桌,邀請貢使,請臣與布政司相陪,貢使因病不來赴席,即將所備之席送去,並未設有看二之席,臣亦無親請赴筵之事”(《硃批諭旨》卷11下《硃批陳時夏奏摺》)。這份奏摺是江蘇巡撫陳時夏受到雍正帝“迎接貢使,款待失體”的斥責後的一個回復和辯解,但其中也透露出地方政府公務接待中,滿、漢席並用的宴會方式。而且,事情發生於雍正時期,也說明地方上滿漢席並用早於乾隆時期。這個記載也可以與乾隆時李斗所記錄的滿漢席互相參照,顯然,作為一個落第的讀書人,李斗能較詳細地記錄揚州的滿漢席,說明乾隆時地方政府公務接待中,此種筵宴形式已經較為普及了。

可見,滿、漢席的並用,並非始於宮廷,而是始見地方政府的公務接待宴會中。因為,在宮廷中,滿席與漢席歷來都是明確分開使用,其所需銀兩、應用場合及參與人員都有明確的規定。從乾隆時著名文人袁枚所作《隨園食單》也可看到這一點:“今官場之菜,名號有十六碟、八簋、四點心之稱,有滿漢席之稱,有八小吃之稱,有十大菜之稱,種種俗名皆惡廚陋習。”顯然,乾隆時官場上滿漢席並用已成一時之風氣。

第三,社會上層的飲宴無度,對於滿漢全席的產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歸根結底,飲食文化在一定時期的高度發展,除了社會物質的豐富外,更重要的就是社會上層大興吃喝之風。而清康、乾以降,社會安定,各種矛盾相對緩和,公款吃喝大行其道的同時,社會上層人士往來酬酢,挾妓飲酒,饕餮之風頗盛。宴會風氣,京師為盛,《清稗類鈔》載:“京師為士夫淵藪,朝士而外,凡外官謁選及士子就學者,于于鱗萃,故酬應之繁甲於天下。”在地方上,如《揚州畫舫錄》所說“一盌費中人一日之用”的飲宴場面司空見慣。即使是在地處僻遠的地區,飲宴之風亦不稍遜:“甘肅蘭州之宴會,為費至巨,一燒烤席須百餘金,一燕菜席須八十餘金,。一魚翅席須四十餘金。等而下之,為海參席,亦須銀十二兩,已不經見。”(《清稗類鈔&#8226;飲食類》)通都大邑,挾妓飲酒之事成為一時風氣,清人錢泳《履園從話》卷7載:“時際昇平,四方安樂,故士大夫俱尚豪華,而尤喜狹邪之游。在江寧則秦淮河上,在蘇州則虎丘山塘,在揚州則天寧門外之平山堂,畫船簫鼓,殆無虛日。”。飲宴風氣日盛,而菜餚的講究也日漸繁複,“宴客肴數,(從前)至多者二十四碟,八大八小,燕菜燒烤而已。甲午以後有所謂拼盤者,每碟至冷葷四種,四碟即十六種矣。而八大八小亦錯綜疊出,……與乾嘉以前迥別也。”(清&#8226;歐陽兆熊、金安清&#8226;《水窗春囈》卷下)晚清時,這種飲宴無度甚至也會成為參與者的一種精神負擔,“年來宦遊江南,每歲首赴蘇賀正,僚友邀飲,一日之間或至三四五處,皆窮極水陸。然聞招則蹙額,舉箸則攢眉,豈今昔口腹有不同哉?蓋緣過飽之故耳。”(清&#8226;陳其元《庸閒齋筆記》卷3)這種飲宴無度的風氣,成為社會上奢華無度的滿漢全席產生的一個重要動力。

第四,毫無疑問的,民族關係的融洽,民族文化的交融,是滿漢全席產生的一個基本前提。清入關初,民族矛盾一度十分尖銳,至康熙以後,民族間文化交融,民族矛盾逐步緩和。曾經發生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三吳之地,到乾隆時官場已盛行“滿漢席”,便是民族矛盾緩和的明證。袁枚在《隨園食單》之《本分須知》中有段話對當時流行的滿、漢菜交流的現象進行批評,卻也道出了乾隆時民族文化互融,飲食上互相學習與交流的情況:

“滿洲菜多燒煮,漢人菜多羹湯,童而習之,故擅長也。漢請滿人,滿請漢人,各用所長之菜,轉覺人口新鮮,不失邯鄲故步。今人忘其本分,而要格外討好。漢請滿人用滿菜,滿請漢人用漢菜,反致依樣葫蘆,有名無實,畫虎不成反類犬矣。”

事實上,正是這種“漢請滿人用滿菜,滿請漢人用漢菜”,造成了民族間飲食文化的融通,為滿漢席並用乃至滿漢全席打下了社會與民族的基礎。

第五,從滿席、漢席、滿漢席到滿漢全席的發展過程中,商業,具體說是餐飲酒樓業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康熙以降,社會安定,飲宴之風趨盛,京師到各地通都大邑,“酒肆如林”,餐飲酒樓業得到發展。《清稗類鈔&#8226;飲食類》:“京官宴會,必假座於飯莊。飯莊者,大酒樓之別稱也,以福隆堂、聚寶堂為最著”。酒樓中宴席種類繁多,以《清稗類鈔》所載,有燒烤席、燕菜席、魚翅席、魚唇席、海參席、蟶乾席、三絲席諸名目。亦有以碗碟多少、大小而稱呼者如十六碟八大八小、十二碟六大六小、八碟四大四小等等。其中燒烤席已經有了“滿漢大席”的稱呼:“燒烤席,俗稱滿漢大席,筵席中之無上上品也。烤,以火干之也。於燕窩、魚翅諸珍錯外,必用燒豬、燒方,皆以全體燒之。酒三巡,則進燒豬,膳夫、僕人皆衣禮服而入。膳夫奉以待,僕人解所佩之小刀臠割之,盛於器,屈一膝,獻首座之專客。專客起箸,簉座者始從而嘗之,典至隆也。次用燒方。方者,豚肉一方,非全體,然較之僅有燒鴨者,猶貴重也。”酒樓業為了商業利潤,常常以“全”席為號召,招攬顧客,如全羊席,全鱔席等等。晚清,酒樓飯莊仿製宮廷御膳成風,並以“全席”相號召,“滿漢全席”已成為社會上廣泛接受的奢華宴席了。

有一種說法,說清代根本沒有所謂滿漢全席,它只是後人的一種臆造。如《京城舊俗》等書就說:清宮御宴“滿漢全席”只不過是一種虛構,滿漢全席這一名稱來源於一段相聲。20世紀初20年代在北京和天津獻藝的著名相聲演員萬人迷編了一段“貫口”詞,羅列大量菜名,名為“報菜名”,頗受聽眾歡迎。直到三十年代,相聲界仍稱這段貫口詞為報菜名。後來傳來傳去竟被訛稱為滿漢全席。根據學術界的研究和我個人的見聞所及,宮廷的菜譜中的確沒有“滿漢全席”,但並不能就此斷定清代根本就沒有滿漢全席。實際上,如前所述,滿漢全席並非產生於宮中,而是來自社會上,在官場接待中最早出現了將滿席與漢席合併的形式,只是沒有全席的稱呼。至晚清時,社會打着宮廷御宴招牌的各類宴席頗多,滿漢席也儕身其中,成為“全席”了。另一個有力的證據是,義和團時期,西太后與光緒西逃,回歸途中向地方上要吃的,明確提出要準備“滿漢全席”,可見滿漢全席產生於清代社會,並為宮中認可和接受,是有證據的。


滿漢全席既是民族間文化交融的產物,也是上層社會窮奢極欲的結果。清代社會是等級差別和階級差別極其嚴格的社會,不同等級的官員,有衣食住行各方面均有明確的規定,表現在飲食上,在不同場合,不同級別的官員只能食用不同等級的宴席。康熙以降,社會上奢靡之風盛行,飲食的等級規定受到破壞。同時,飲食形式的發展,也受到各種社會綜合因素的影響,商業化餐飲業的發達等等。清代是一個民族關係高度發展的時代,民族文化的涵濡與融通也表現在社會生活的人際交往中,“漢請滿人用滿菜,滿請漢人用漢菜”,成為“滿點”與“漢菜”結合,從而產生“滿漢全席”的一個基礎,同時也是民族關係融洽與發展的表現。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若退家常菜--糖醋三素
2013: 好吃:節日:煙火, 花燈,海港
2012: 如何將冬天的豆角變成超級下飯菜?
2011: 我永遠都吃不膩的一道湖南鄉土菜
2011: 超市買的湯圓怎樣吃才解膩又健康?
2010: 好吃:新年的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