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就《论“松”》答拳友
送交者: 即兴 2007年11月06日12:16:31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就《论“松”》答拳友 即兴

自发表了《论太极拳的松》一文后,有些网友对我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疑问。
我愿意为此作些补述。供太极同好参考。

(一)关于【一般运動保持体態平衡不一定要鬆,也不需要 鬆才少耗能】

我觉得这种说法,似乎还是认为“松”主要地是一种对肌肉的张、弛状态的描
述。

但是,正如我在《论松》一文中所说。在我看来肌肉的张、弛状态,在太极拳
涉及的“松”中只含有较小的比重。它只是达到太极“松”的三个因素中的一
个。而且,即使就肌肉的张、弛状态而言,“松”也不是指肌肉的收缩程度,
而是指使肌肉能灵活有序地收缩,舒展的技能。即在太极运动中,每个时刻不
同的肌肉该收缩的要收缩,该舒展的要舒展。并且收缩,舒展的转换过程要灵
活。这不仅是理论上的要求,在实际上如不能达到这点,也一定会表现出不同
程度的“僵”。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标准来考察其他运动的话,那么我认为一般运动中,为保持
体态平衡也会要求“松”的。至少可说“松”是有利于体态平衡的。例如体操、
跳水、花样溜冰等运动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各部分肌肉的张、弛有序,协调。
肯定是得不到好成绩的。即使是这类运动,也有与太极拳不同之处。它们主要
地是在双足离地,全身悬空的状态中体现其精确控制的协调韵味与精湛的平衡
艺术的。因此,它们在练习中主要地是培养在高速运动中的协调,平衡技能。
在运动中较少有机会细致地体念每一运动瞬间的平衡状态。

然而,除了陈式太极外,大部分太极运动过程中,并不存在双足同时离地的运
动状态,因此,练拳者能在慢速运动中悉心体察每一运动瞬间全身的协调、平
衡状态。并能即时地作反复尝试各种平衡方式。从而可以较精确地,以极微小
的调整来改善运动的协调、平衡能力。我们在走路时,很少有失衡的感觉。这
是因为速度较快,有些失衡状态被掩饰过去了。当慢速行走时,大多数人可以
感觉到在前跨的脚着地之前的瞬间人体是处于失衡状态的。太极拳要求人们在
进步时必须当前移的足着地之后,才可前移重心,也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瞬间的
失衡。这看似不难,但练了一年以上还是未能达到这一要求者却并非少数。为
避免类似的短暂瞬间的失衡,太极拳对控制人体的动作协调,平衡的能力提出
了较其他运动更高的要求。清静的意识、慢速的运动方式提供了觉察这种短暂
失衡的可能性。“松”则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必不可少的技能。这种技能与杂技
中的顶碗,空中走钢丝较为接近。

至于其他不以平衡为主要考察标准的运动,当然会对“松”提出不同的要求。
然而这正是太极运动与那些运动的不同之处。各项运动之间只有对控制肌肉有
序张、弛注重程度的不同,而不会存在需要不需要的区别的。激烈运动中发生
的痉挛就是肌肉失控收缩的表现。

关于能耗,减少能耗有多种途径。而我把“松”定义为一种技能,而不是一种
状态。我并不认为,“松”了就是处于最少能耗状态了。“松”作为一种运动
技能,改进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不可能达到完全“松”,而只可能争取
越来越“松”在其他节能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运用最佳的放松技能,便能在同
一条件下,以最小能耗来完成特定的运动。

所以,我认为“松”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运动能耗为目的的一种太极运动的技
能。太极拳运动要“松”不是要求锻炼者达到某一具体的能耗程度,而是要求
练太极者要着力于改善:(1) 调节肌肉张、弛;(2) 提高关节灵活性(3)
加快意识对外力的反应速度,这三方面的技能。并指出获得这种技能的关键在
于自始至终保持意识的清静。

其实,这与我们经常要求运动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最佳竞技状态,也
是一致的。只是将“松”的技能运用的着重点不同:有的追求运动速度,有的
追求力度,有的追求某种团队的配合技巧等等,并因此对同一要求运用不同的
术语来表述而已。

(二)关于【鬆是有助輸導外力及內力.內力好多人用氣去形容.
氣一字你好像比較少用】

鬆的确有助輸導外力及內力的功能。所谓输导外力,实际上就是在受到外来作
用时,不顶不丢。这就包含减少“僵”力、“蛮”力的意思。其实也就是要减
少在外力作用下,维持平衡的能耗。如张达泉在年近八十时还能与青壮年连续
推手三、四个小时。对手东倒西歪而他仍然神静气定。这就是基于他以最低能
耗输导外力,能“松”的功力。所谓输导内力,也就是减少因本身肌体运动中
的不协调,造成的肌体僵硬而引起的不必要的内耗。这也是一种减少运动过程
中不必要能耗的技能。

关于“气”这个术语,我的确很少用。因为,这个“概念”不要说老外难以理
解,就是当代的中国人有多少人能说清楚的?我虽隐约有所“感悟”老实说我
并说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气”。现在,我接触的老外多于同胞。这就逼着我要
用老外容易理解的说法来解释太极运动的要领。

中国的养身之道与老外的健身之术必有相通之处。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人们还没
有找到灵便、有效的沟通桥梁。所以,我不得不为找寻这个桥梁而加紧探索还
十分陌生的领域。例如神经与肌肉的联系是怎样的机理。穴位与神经是否有解
剖学上的联系,等等。

我也不怕笑话,不妨说说我的假设。西医基于人体解剖的研究,认为人对外界
的感觉是由神经末梢接受的,然而,人体各处都存在着游离的神经末梢。那么
“气”的流动的感觉是否是只有当人们意识清静下来后才能由神经系统感受到
的人体内部运动时,各组织相互接触、运动、作用所产生的感觉反应呢?

神经元由胞体与突起两部分组成。有两种突起:一是,能反复分支,能传递刺
激的树突。一个神经元可有多个树突。二是,较长的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
个轴突。轴突的末端可反复分支。它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轴突、树突构成突
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功能性接触位点。信息经此转递。突触根据不同的连接
又可有轴-树突触、轴-胞体突触、轴-轴突触、树-树突触、体-体突触之
分。由轴突与树突能反复分支看。神经系统之间的连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
它们之间的连接又是极灵活的。解剖学的研究还揭示出神经信息的转递完全是
化学物质与离子的运动。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神经系统与肌体的相互作用下完全可能扩展神
经系统与肌肉联系的信息网络。也即在意识的引导下,完全可能产生新的感受,
及新的控制点及控制机能。

那么,如果说一般人没有或只有较低的对肌体内部运动的感受及控制能力的话,
我们经过长期的有意识锻炼完全存在我们对所谓“气”的新的感受的可能性的。
并且由此导致存在于少数人身上的某种所谓特异功能也并非必不可能。我们应
当以开放的,而非排斥的心态来对待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我们必须用严格的
实验结果来证实某一科学假设。同样,要否定某一假设也必须有严格的科学实
验的依据。对任何不为自己认同的假设,轻易地以不科学加以否定,进而阻碍
别人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符合科学研究原则的蛮横行径。

我们认为“气”的能量当来源于血液循环输送的营养。而意“气”导引的肌肉
收缩产生的力是“气”的能量的体现。“气”的流动感则是人们对体内某种肌
体运动的一种新的感受。我们自然呼吸引入的氧气量是人体产生一切动能的重
要来源。“气功”有利于增加氧的吸收及废气的排出。所以练“气功”就必然
主重于呼吸运动的研究。中国“气”功的研究从来都对“外气”与“内气”给
予同样的重视。“外气”为源,“内气”为用。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中国
养身学对“气”的论述,就与西方的健身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了。

当然,太极拳论中的“气”还只是涉及了中国医学,哲学体系中所说的“气”
的部分含义。太极拳与气功不同。它并不把“气”作为主要的运作对象,而是
强调以意领气。所以,在太极拳领域中所提及的“气”,以我的理解主要地只
是在意识清静下来后对肌体内部运动的一种感受。我相信通过精心的研究,在
这个领域中,人们必定能找到沟通中西的桥梁。

有些人把中医排斥在科学之外,我看主要还是由于没找到中西两大生命学科之
间沟通之途。我读书不多,最近,见到于志钧先生编著的《桓侯八枪——苌氏
太极枪》,因其所述,与张达泉的枪论有很多相合之处,故较仔细地读了一下。
其中在《五气练法》一节中很具体地记载了“三焦气”、“聚中气”、“息心
气”、“舒肝气”、“壮肾气”的练法。我觉得其中有很多动作与西方运动员
的拉韧带,放松肌肉,舒展筋骨或一些键身操极为相似。区别只存在于,因文
化背景的差异,在解释这种运动的健身机理的理论体系中。

(三)关于【為甚麽發勁也要鬆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一般人们认为发劲就是来源于肌肉的收缩力。其实,这
可能正是把“僵”力误认为“刚”劲的原因。

其实,我在《论松》一文中已说了。人们在运动某一肢体或转动关节时,总是
在收缩某部分肌肉的同时,舒展另一部分肌肉的。骨骼与关节的运动力源于骨
骼肌。按作用,骨骼肌可有伸肌、处展肌、内收肌、旋前肌、旋后肌等。每一
块肌肉都有二种以上的功能。在某一关节运动中起着收缩的主动肌作用的骨骼
肌,在另一种运动中可能是协同肌甚至是松弛、伸长的拮抗肌。

如果将该舒展的肌肉也收缩了。就会造成关节的僵硬。我们在发劲时也一样,
太极发劲全身要有一股松弹的劲。就拿方架分脚前的披身、扇通背右手的提转、
野马分鬃的挥臂。手臂的肌肉都需要舒展,这劲主要来自腰、腿、胯的松弹释
放出的弹劲将手臂如绳鞭似的挥出。如果,手臂,肩膀的肌肉不松弛,它们所
产生的僵力就会抵消腰、腿、胯的发劲。一般揽雀尾的掤劲主要的也是由腰、
腿、胯产生的松弹劲,加上含胸拔背引发的上身的舒展劲发出的。如果不分青
红皂白地收缩全身的肌肉。是无论如何掤不出去的。

由此可见,我们仅用肌肉的松弛来概括“松”的概念是以偏盖全了。也正是这
种误解造成了不可以完全“松”下来的忧虑,使初学者在“松”与“刚”之间
无所适从。我们说的“刚”劲实际上是一种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来的全身协调
一致的“松弹劲”。这需要极高的肌体协调技能。所以,能发多大的“刚劲”
果然与某些部位肌肉具有较强的收缩力有关,但,它也是与掌握协调全身的放
“松”技能的程度成正比的。“僵”必定会造成不协调的“散”,会增加发劲
时不必要的能耗,降低发劲效率。

希望能有更多的太极同好,在这一领域中共同寻找广泛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6: 萨达姆,死不了
2006: 《老萨终被判绞刑 历史必然审暴君》[
2005: 蜀帖龙:严惩袭警的通知确属多余!
2005: 冯竹:媒体两字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媒婆身
2004: 将根本影响世界格局的布什政府两大战役
2004: 四川汉源水电工程事件分析(区别二类不
2003: 美国妈妈玛莎:我和我的中国女儿
2003: 立体地了解日本
2002: 品牌意识与 “中国人”的 联想(上)
2002: 从美国中期选战看「六四」与「九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