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跟帖
我把兄長關於寫詩的帖子匯總一下,不捨得改動,以後再整理吧
送交者: 三月梅 2008月07月28日23:15:08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回  答: 三妹好!仍然很忙。枯木朽株 於 2008-07-28 21:07:42
紅樓夢有中秋聯句一節。黛玉的出句是:“犯斗邀牛女,”湘雲對道:“乘槎訪帝孫。”黛玉說:
“不好,合掌。”這是什麼意思呢?“帝孫”是指織女星,與“牛女”中的“女”意義重複。這就是黛玉所說的
“合掌。”

犯斗泛指上天。 這裡有個典故,“乘槎(cha2)”即乘筏,從海上出發,通往天河,
可訪問牛郎織女。此外“嬋”為平聲,“牛”也是平聲,失對。還有就是她們是在限韻作詩,要用元韻,娟屬先韻。

按照三妹的思路,可對:臨風仰月魂。 “月魂”即道家所說的月中五夫人。魂為元韻。

這五字要 平平仄仄平, 最後一字一定要用上平十三元韻。上平十三元是一平聲韻部,這裡“上”與上聲無關。http://www.chinese-artists.net/poem/default.htm

律詩中有平、上(shang3)、去、入四聲, 除平聲外,皆稱為仄聲。普通話中無入聲,四川方言中有。

犯斗邀牛女是:仄仄平平仄

對句只要平仄相對, 單作對時無韻,作詩才有韻。







詞的韻松但平仄更緊。 不比詩難。詩是科舉中要求的,為了評判的統一標準,須用統一發音。即使唐末時發音已開始改變,所以只能硬記,
人人如此,毛澤東也要硬記:)當然,古人學詩自幼開始,所以並不難。現在老師都不懂,更沒辦法了。
詞稱為詩之餘,科舉不要求,所以有人就用方言寫,或者用當時的官話寫,沒有統一標準。

四聲中每一聲再分成不同的韻部,同韻的字發音類似。詩詞歌賦曲都有韻,其中律詩韻部分得最細,所以說最嚴。

七律首尾兩聯只須聲對,七律首聯無須對仗,中間兩聯還需要意對。譬如“匡廬”對“靈鷲”、“七子”對“諸生”、“成仙”對“乞夢”、“去”對“來”。

一種方法是背幾首平仄準確的詩。但詩可以有些變形。
另一種方法是了解平仄的規律,這樣就可自行推導出格律。好處是可寫排律,即超過八句的律詩。


就假定三妹曾在九仙山靈鷲岩寺為大家乞夢吧。

硯石平生實愛才,蓮台夙願赤雁哀。
匡廬七子成仙去,靈鷲諸生乞夢來。
寶馬水堤煙籠柳,香車山寺雪映梅。
州城數樹低官舍,舉手驚烏夜兔催。

前兩句與最後兩句仍需改。三妹再想想別的故事?

此詩用十灰韻部:
哀唉埃皚杯猜才材財裁崔催摧堆該陔垓瑰傀孩徊壞灰詼恢虺回茴開頦咳魁來
崍徠萊雷枚梅媒煤酶能醅陪培裴胎台苔推偎隈煨桅嵬隗災哉栽

格律是:

⊙●○○●●○(平韻)
⊙○⊙●●○○(平韻)
⊙○⊙●○○●
⊙●○○●●○(平韻)
⊙●⊙○○●●
⊙○⊙●●○○(平韻)
⊙○⊙●○○●
⊙●○○●●○(平韻)

○:平
●:仄
⊙:平仄不論

http://bbs.creaders.net/child/bbsviewer.php?trd_id=265154



http://bbs.creaders.net/child/bbsviewer.php?trd_id=265238


先從古今七律第一首看起

有人說杜甫這首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首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急”是入聲,所以是仄聲。在普通話中則是陽平。第二字是仄的七律稱為仄起,否則稱為平起。
此外這裡第一句用韻,但也可不用韻(較少見)。這些一旦決定,格律就決定了。當然允許某些變異,
初學時不用管。這首正好也是灰韻,可與《三月梅》比較一下格律:

《三月梅》

莫問前因三世回,蓮台夙願萬人哀。
匡廬七子成仙去,靈鷲諸生乞夢來。【1】
寶馬水堤煙下柳,香車山寺雪中梅。
黃精百歲僧難老,九朵芙蓉向月開。【2】

註:
【1】廬山匡氏七子成仙的故事及三妹在九仙山靈鷲岩寺為人乞夢的新典。
【2】九華後山雙溪寺大興和尚的故事。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後因李白譬之蓮花,更名九華山。
此聯說三妹於九華山禮佛並采黃精一事。

就會發現兩詩格律相同。所以沒有很多格律可記:)
這裡要注意《登高》中有入聲“急白落木客獨濁,”其中有些在普通話中讀平聲,
就可能引起混淆。

若想將“三”改成仄聲字,可改成“幾”:

莫問前因幾世回,蓮台夙願萬人哀。
匡廬七子成仙去,靈鷲諸生乞夢來。【1】
寶馬水堤煙下柳,香車山寺雪中梅。
黃精百歲僧難老,九朵芙蓉向月開。【2】

註:
【1】廬山匡氏七子成仙的故事及三妹在九仙山靈鷲岩寺為人乞夢的新典。
【2】九華後山雙溪寺大興和尚的故事。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後因李白譬之蓮花,更名九華山。
此聯說三妹於九華山禮佛並采黃精一事。


詞是每一個詞牌都有自己的格律。這樣詞牌固定後,唱曲就可以不變。

再看個慷慨激昂的名詩

宋朝陳與義

《雨中再賦海山樓詩》
百尺闌干橫海立,一生襟抱與山開。
岸邊天影隨潮入,樓上春容帶雨來。
慷慨賦詩還自恨,徘徊舒嘯卻生哀。
滅胡猛士今安有,非復當年單父台。

仍是灰韻仄起,但首句不用韻,所以首句末字為仄。其餘格律一樣。


嚴格地說《登高》中的“猿”字與《三月梅》第一句中的“三”字不合律,
但不算問題。仄起時第一句最後三字應為“平仄仄,”所以“橫、立”都合律。
“獨、濁”都是入聲,所以是仄聲,在普通話中變為平聲。入聲相當於英文中的短音,普通話中沒有。

再看一個

平起首句用韻, 上平十三元韻。

杜甫寫王昭君的:
《詠懷古蹟五首之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識”是入聲,“作、胡”的確不合律,但這正是前文所說的那種特殊風尚,不算錯。
“論”讀平聲,就如《論語》要讀成“lun2 yu3”一樣。

只是中間兩聯須對仗。“一”與“獨”都是副詞,所以是對仗。
三妹為何要豎着看平仄呀?他人都是橫着看。


首尾兩聯有聲對,意對可有可無。
中間兩聯又有聲對,又有意對。平仄不難記。就像黃梅戲,聽多了就是那個調。
不要考慮聯之間的對。相鄰兩聯的句型結構不要相同。

入聲相當於英文中的短聲。發音急促。譬如 bit中的短i,bat
中的短a。用四川話讀“白、國、職”等字應該就是這樣。

七律首句多數押韻,五律常不押

律詩忌用生僻字

但騷體詩專用生僻字。騷體詩是從楚辭離騷中發展出來的,現在幾乎失傳了。
看看淮南小山《招隱士》一文: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繚。
山氣巃嵷兮石嵯峨。溪谷嶄岩兮水曾波。
猿狖群嘯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
坱兮軋,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
罔兮沕,憭兮栗,虎豹穴,叢薄深林兮人上栗。
嶔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樹輪相糾兮林木茷骫。
青莎雜樹兮薠草靃靡,白鹿麇麚兮或騰或倚。
狀貌崟崟兮峨峨,淒淒兮漇漎。
獼猴兮熊羆,慕類兮以悲。
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虎豹斗兮熊羆咆,禽獸駭兮亡其曹。
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是漢時的文字

有韻。有些平仄相間的味道,但無格律。

這是一種貴族文化,所以失傳

律詩富有平民性,又不失文雅,所以廣為流傳。
現代詩富有平民性,但並不成功;無人背誦,更無人懸之於壁上。



http://bbs.creaders.net/child/bbsviewer.php?btrd_id=36344&btrd_trd_id=265434

這裡是仄起首句入韻的嚴格版,
對了解平仄的規律有幫助。

●●○○●●○(平韻)
○○●●●○○(平韻)
○○●●○○●
●●○○●●○(平韻)
●●○○○●●
○○●●●○○(平韻)
○○●●○○●
●●○○●●○(平韻)

下面是以前看過的。

⊙●○○●●○(平韻)
⊙○⊙●●○○(平韻)
⊙○⊙●○○●
⊙●○○●●○(平韻)
⊙●⊙○○●●
⊙○⊙●●○○(平韻)
⊙○⊙●○○●
⊙●○○●●○(平韻)

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第一字總可以不論,第三字多數情況下可不論。
第五字個別情況下可不論,所以應儘量合律。有一種情形一定要避免,就是一句末尾三字皆平,
稱為三平古調,律詩之大忌。

相鄰兩聯結構相同是病,
尋找例子很難。下邊是一例: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長日多飛絮,遊人愛綠陰。

其實隨便看一首律詩中的任何相鄰兩聯,就會發現句型結構皆不同。

《登高》中“猿”字就是第五字

第一句入韻時平仄不能完全對,但仍可作(不須作)文義上的對仗。譬如《登高》的第一句。

如果第一句不入韻,平仄格式就更有規律了:

●●○○○●●
○○●●●○○(平韻)
○○●●○○●
●●○○●●○(平韻)
●●○○○●●
○○●●●○○(平韻)
○○●●○○●
●●○○●●○(平韻)

顯然兩類聯在交替。重複下去,便可做排律。


http://bbs.creaders.net/child/bbsviewer.php?btrd_id=36656&btrd_trd_id=265434



對仗還要注意

很多人以為形容詞只能和形容詞對。
其實單字形容詞與單字動詞常可做對。

譬如“花紅”中的“紅”對“蝶舞”中的“舞”。

形容詞與不及物動詞的辨別。
看看這一句杜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般認為,此處"在"是不及物動詞,而"深"是形容詞。所以說
不及物動詞與形容詞可對。愚兄是這樣看的:中文中本無如"花是紅的"這樣的系表結構。只有現代西化中文中方有這
一結構。說到"草綠花紅"時,如將"紅"字當形容詞,則沒有動詞,如將其等價於系表結構,"是紅的",便有了
動詞的成分。所以說很難絕對地說"紅"字是形容詞,將它看成形容詞是因為它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形容詞,譬如說紅旗。
與其說形容詞與不及物動詞可以做對,不如說它們在古人看來本來就沒有多大區別,這樣看更接近古人的語感。

此處可將"衰"及"秋"看成不及物動詞,就是將他們看成形容詞也無不可。但這裡"秋"字顯然不是名詞。當動詞講
可解釋成樹木變黃、落葉。"秋"常當動詞,譬如:"年華未暮,容貌先秋。""暮"、"秋"皆為動詞。

及物動詞與形容詞相對的較少見。

古文中詞性常可自由變幻,須由上下文決定。譬如"活死人而肉白骨"中的"活"、"死"兩字為動詞。

文中“秋”、“衰”是指下面這句,洞庭兮木秋,涔陽兮草衰。


毛澤東為陳毅改詩

1965年陳毅寄給毛澤東七首詩請求斧正。毛澤東改了一首,結果關鍵用詞都變成
毛澤東的了。因為陳毅不通韻律,為他改詩實際上比寫詩還難。
毛回了封長信,基本上不贊成寫舊詩,但毛認為:“用白話寫詩,幾十年來,迄無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將來趨勢,很可以從民歌中吸取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毛還說自己的七律沒一首滿意的,但對“詞學稍懂一些。”這當然是毛的自謙之詞,
意思是說我都寫不好律詩,你還是別試了。但毛的詞的確勝於詩。據說毛對自己的詩最不滿意的是
“紅軍不怕遠征難”一首。

三妹問過是不是詞較詩難,以愚兄之見,對現代人來說,詩更難;而五言詩較七言詩更難。主要是因為現代語言更適於填詞,其次是七言,最後是五言。





再看個古歌

當年楚與秦結盟,楚太子完入秦為質,作《思歸歌》:

洞庭兮木秋,涔陽兮草衰。
去千乘之家國,作咸陽之布衣。

涔(cen2):水名。河的北岸向陽,故河之陽即河之北岸,亦泛指河的北邊。涔陽即涔水的北邊。
山南面朝陽,故山之陽為山的南面。

“去”是離開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的詞義正相反。

千乘(讀sheng4): 即千駕馬車。千乘之國即有千駕馬車的小國。歌者身為王子,故可將“家”也放在裡面。

古歌中的對極為寬鬆:前一聯為拗對(即平仄不合),後一聯為寬對。歌中要有韻,衰屬四支,衣屬五微。古歌中用鄰韻不是問題。

前一聯寫秋以表示悲哀。後一聯是說:離別了千乘之家國,到咸陽做一介布衣百姓。

古體詩可用鄰韻,也就是說可將發音類似的韻部放在一起。

看看這個網站,這裡有所有的韻部
http://www.bu5.net/hxsy/sccs/psyp.htm

韻部越大越好用,但五微雖小,也常用。

律詩只能用平聲韻

看個一東韻詩,格律與我們做的詩一樣

陸游《示兒》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忘”字平仄兩讀而同義,此處讀平聲。

平仄兩讀同義字還有 看、過、望、聽、醒。
記住這些就夠了。一定還有其他字,記住這幾個常用的就行了, 多數多讀音字有不同的意義。

譬如“衣”兩讀但不同義,此處名詞為平聲五微,動詞為去聲五未。

其實發音可查,更難的是詞的今古差異
譬如“孔子去魯”是說孔子離開魯國,千萬不能理解為到魯國去!

古時兩個並列單字詞可能被誤解為今天一個雙字詞
譬如: 國家=國+家、妻子=妻+子、雖然=(雖然)+(如此)。

還有 已經=(已然)+(經歷了),一不小心就會讀錯
譬如《杜詩》:已經百日竄荊棘=已然經過百日竄荊棘, 是說公子王孫已然經歷了百日逃竄於荊棘之中







律詩中五絕最短

平仄格式為
⊙○○●●
⊙●●○○(平韻)
⊙●○○●
○○●●○(平韻


珠、鳧皆為上平七虞中字,整個韻部為:
七虞:虞愚娛隅芻無蕪巫於盂衢儒濡襦須株誅蛛殊瑜榆諛愉腴區驅軀朱珠趨扶符鳧雛敷夫膚紆輸樞廚俱駒模謨蒲胡湖瑚乎壺狐弧孤辜姑觚菰徒途塗荼圖屠奴呼吾
梧吳租盧鱸蘇酥烏枯都鋪禺誣竽吁瞿劬需俞逾覦揄萸臾渝嶇鏤婁夫孚桴俘迂姝拘摹糊鴣沽呱蛄駑逋艫壚徂孥瀘櫨嚅蚨諏扶母毋芙喁顱轤句邾洙麩機膜瓠惡芋嘔騶
喻枸侏齬葫懦帑拊

http://bbs.creaders.net/child/bbsviewer.php?btrd_id=52786&btrd_trd_id=268931


每句首字本可不論平仄,但最後一句要是改成 ●○●●○,則第二字變成孤平,所以不行。


看看這個, http://www.ktjh.tp.edu.tw/yang527/b3.htm

基本格律是定的,但允許很多變通。有一、三、五不論平仄的說法,但又不能完全不論。不論時仍要避免孤平及三平古兩個問題。
按作詩機上的平仄不嚴格版就不會出問題。

絕句無須對仗


將絕句接起來,就變成了排律

這是愚兄幾年前的作品

讀杜詩集(五言排律)

時見網友貶毀老杜,因有此作。

潭岳扁舟杳,瑤灣柳色春。(1)
風流宋玉淚,儒雅孔明巾。
既賞公孫舞,長游吳越津。
功名三禮賦,章句老松鱗。
烽火連天起,流離齧臂頻。(2)
書無蘇武雁,漢有未降臣。
水舊蛟龍蟄,堂蕪草木榛。
終疑漁父勸,不染白鷗身。(3)
誰見東門犬,曾為紫殿賓。
豪歌吟戰事,悲咽念生民。
墨灑雲霾動,篇成氣象新。
文華三樹贊,質樸萬年塵。(4)
野盪明妃曲,山調大禹筠。
槁枯唯立骨,瘦硬已通神。(5)
百病登高客,千秋第一人。(6)

自注
(1)杜甫生於河南鞏縣城東二里瑤灣而卒於潭岳兩州間水路中。
(3)《三絕句》:“自說二女齧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
(3)杜詩《去蜀》: “殘生隨白鷗”
(4)“三樹”即《山海經》中“三珠樹”。晉有郭璞《三珠樹贊》。
(5)《李潮八分小篆歌》:“苦縣光和尚骨立,書貴瘦硬方通神。”
(6)《登高》:“百年多病獨登台。”

此處“扁”讀 pian1

七言排律類似


五言的節奏

三妹下面寫的:“含笑之菡萏,”是散文的句法,不入五言詩,節奏不對。
五言詩句要前二後三。譬如:
明月 出天山,
疑是 地上霜。


七言是前四後三,譬如:

紅軍不怕 遠征難
若改成
遠征難 紅軍不怕
就不行了。


一字是入聲。數字只有三、千是平聲
0%(0)
0%(0)
  續上 - 三月梅 07/29/08 (231)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繁簡體最後一帖:「繁簡體對照字典 」、
2005: 《海蒂》(來客人了,發生了各種事)
2004: 我失去的青春
2004: 美國教育何以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