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丁丁家长
万维读者网 > 海 二 代 > 跟帖
我把兄长关于写诗的帖子汇总一下,不舍得改动,以后再整理吧
送交者: 三月梅 2008月07月28日23:15:08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回  答: 三妹好!仍然很忙。枯木朽株 于 2008-07-28 21:07:42
红楼梦有中秋联句一节。黛玉的出句是:“犯斗邀牛女,”湘云对道:“乘槎访帝孙。”黛玉说:
“不好,合掌。”这是什么意思呢?“帝孙”是指织女星,与“牛女”中的“女”意义重复。这就是黛玉所说的
“合掌。”

犯斗泛指上天。 这里有个典故,“乘槎(cha2)”即乘筏,从海上出发,通往天河,
可访问牛郎织女。此外“婵”为平声,“牛”也是平声,失对。还有就是她们是在限韵作诗,要用元韵,娟属先韵。

按照三妹的思路,可对:临风仰月魂。 “月魂”即道家所说的月中五夫人。魂为元韵。

这五字要 平平仄仄平, 最后一字一定要用上平十三元韵。上平十三元是一平声韵部,这里“上”与上声无关。http://www.chinese-artists.net/poem/default.htm

律诗中有平、上(shang3)、去、入四声, 除平声外,皆称为仄声。普通话中无入声,四川方言中有。

犯斗邀牛女是:仄仄平平仄

对句只要平仄相对, 单作对时无韵,作诗才有韵。







词的韵松但平仄更紧。 不比诗难。诗是科举中要求的,为了评判的统一标准,须用统一发音。即使唐末时发音已开始改变,所以只能硬记,
人人如此,毛泽东也要硬记:)当然,古人学诗自幼开始,所以并不难。现在老师都不懂,更没办法了。
词称为诗之余,科举不要求,所以有人就用方言写,或者用当时的官话写,没有统一标准。

四声中每一声再分成不同的韵部,同韵的字发音类似。诗词歌赋曲都有韵,其中律诗韵部分得最细,所以说最严。

七律首尾两联只须声对,七律首联无须对仗,中间两联还需要意对。譬如“匡庐”对“灵鹫”、“七子”对“诸生”、“成仙”对“乞梦”、“去”对“来”。

一种方法是背几首平仄准确的诗。但诗可以有些变形。
另一种方法是了解平仄的规律,这样就可自行推导出格律。好处是可写排律,即超过八句的律诗。


就假定三妹曾在九仙山灵鹫岩寺为大家乞梦吧。

砚石平生实爱才,莲台夙愿赤雁哀。
匡庐七子成仙去,灵鹫诸生乞梦来。
宝马水堤烟笼柳,香车山寺雪映梅。
州城数树低官舍,举手惊乌夜兔催。

前两句与最后两句仍需改。三妹再想想别的故事?

此诗用十灰韵部:
哀唉埃皑杯猜才材财裁崔催摧堆该陔垓瑰傀孩徊坏灰诙恢虺回茴开颏咳魁来
崃徕莱雷枚梅媒煤酶能醅陪培裴胎台苔推偎隈煨桅嵬隗灾哉栽

格律是:

⊙●○○●●○(平韵)
⊙○⊙●●○○(平韵)
⊙○⊙●○○●
⊙●○○●●○(平韵)
⊙●⊙○○●●
⊙○⊙●●○○(平韵)
⊙○⊙●○○●
⊙●○○●●○(平韵)

○:平
●:仄
⊙:平仄不论

http://bbs.creaders.net/child/bbsviewer.php?trd_id=265154



http://bbs.creaders.net/child/bbsviewer.php?trd_id=265238


先从古今七律第一首看起

有人说杜甫这首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首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急”是入声,所以是仄声。在普通话中则是阳平。第二字是仄的七律称为仄起,否则称为平起。
此外这里第一句用韵,但也可不用韵(较少见)。这些一旦决定,格律就决定了。当然允许某些变异,
初学时不用管。这首正好也是灰韵,可与《三月梅》比较一下格律:

《三月梅》

莫问前因三世回,莲台夙愿万人哀。
匡庐七子成仙去,灵鹫诸生乞梦来。【1】
宝马水堤烟下柳,香车山寺雪中梅。
黄精百岁僧难老,九朵芙蓉向月开。【2】

注:
【1】庐山匡氏七子成仙的故事及三妹在九仙山灵鹫岩寺为人乞梦的新典。
【2】九华后山双溪寺大兴和尚的故事。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后因李白譬之莲花,更名九华山。
此联说三妹于九华山礼佛并采黄精一事。

就会发现两诗格律相同。所以没有很多格律可记:)
这里要注意《登高》中有入声“急白落木客独浊,”其中有些在普通话中读平声,
就可能引起混淆。

若想将“三”改成仄声字,可改成“几”:

莫问前因几世回,莲台夙愿万人哀。
匡庐七子成仙去,灵鹫诸生乞梦来。【1】
宝马水堤烟下柳,香车山寺雪中梅。
黄精百岁僧难老,九朵芙蓉向月开。【2】

注:
【1】庐山匡氏七子成仙的故事及三妹在九仙山灵鹫岩寺为人乞梦的新典。
【2】九华后山双溪寺大兴和尚的故事。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后因李白譬之莲花,更名九华山。
此联说三妹于九华山礼佛并采黄精一事。


词是每一个词牌都有自己的格律。这样词牌固定后,唱曲就可以不变。

再看个慷慨激昂的名诗

宋朝陈与义

《雨中再赋海山楼诗》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

仍是灰韵仄起,但首句不用韵,所以首句末字为仄。其余格律一样。


严格地说《登高》中的“猿”字与《三月梅》第一句中的“三”字不合律,
但不算问题。仄起时第一句最后三字应为“平仄仄,”所以“横、立”都合律。
“独、浊”都是入声,所以是仄声,在普通话中变为平声。入声相当于英文中的短音,普通话中没有。

再看一个

平起首句用韵, 上平十三元韵。

杜甫写王昭君的: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识”是入声,“作、胡”的确不合律,但这正是前文所说的那种特殊风尚,不算错。
“论”读平声,就如《论语》要读成“lun2 yu3”一样。

只是中间两联须对仗。“一”与“独”都是副词,所以是对仗。
三妹为何要竖着看平仄呀?他人都是横着看。


首尾两联有声对,意对可有可无。
中间两联又有声对,又有意对。平仄不难记。就像黄梅戏,听多了就是那个调。
不要考虑联之间的对。相邻两联的句型结构不要相同。

入声相当于英文中的短声。发音急促。譬如 bit中的短i,bat
中的短a。用四川话读“白、国、职”等字应该就是这样。

七律首句多数押韵,五律常不押

律诗忌用生僻字

但骚体诗专用生僻字。骚体诗是从楚辞离骚中发展出来的,现在几乎失传了。
看看淮南小山《招隐士》一文: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山气巃嵷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
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坱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
罔兮沕,憭兮栗,虎豹穴,丛薄深林兮人上栗。
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骫。
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白鹿麇麚兮或腾或倚。
状貌崟崟兮峨峨,凄凄兮漇漎。
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
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是汉时的文字

有韵。有些平仄相间的味道,但无格律。

这是一种贵族文化,所以失传

律诗富有平民性,又不失文雅,所以广为流传。
现代诗富有平民性,但并不成功;无人背诵,更无人悬之于壁上。



http://bbs.creaders.net/child/bbsviewer.php?btrd_id=36344&btrd_trd_id=265434

这里是仄起首句入韵的严格版,
对了解平仄的规律有帮助。

●●○○●●○(平韵)
○○●●●○○(平韵)
○○●●○○●
●●○○●●○(平韵)
●●○○○●●
○○●●●○○(平韵)
○○●●○○●
●●○○●●○(平韵)

下面是以前看过的。

⊙●○○●●○(平韵)
⊙○⊙●●○○(平韵)
⊙○⊙●○○●
⊙●○○●●○(平韵)
⊙●⊙○○●●
⊙○⊙●●○○(平韵)
⊙○⊙●○○●
⊙●○○●●○(平韵)

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第一字总可以不论,第三字多数情况下可不论。
第五字个别情况下可不论,所以应尽量合律。有一种情形一定要避免,就是一句末尾三字皆平,
称为三平古调,律诗之大忌。

相邻两联结构相同是病,
寻找例子很难。下边是一例: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遊人爱绿阴。

其实随便看一首律诗中的任何相邻两联,就会发现句型结构皆不同。

《登高》中“猿”字就是第五字

第一句入韵时平仄不能完全对,但仍可作(不须作)文义上的对仗。譬如《登高》的第一句。

如果第一句不入韵,平仄格式就更有规律了:

●●○○○●●
○○●●●○○(平韵)
○○●●○○●
●●○○●●○(平韵)
●●○○○●●
○○●●●○○(平韵)
○○●●○○●
●●○○●●○(平韵)

显然两类联在交替。重复下去,便可做排律。


http://bbs.creaders.net/child/bbsviewer.php?btrd_id=36656&btrd_trd_id=265434



对仗还要注意

很多人以为形容词只能和形容词对。
其实单字形容词与单字动词常可做对。

譬如“花红”中的“红”对“蝶舞”中的“舞”。

形容词与不及物动词的辨别。
看看这一句杜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般认为,此处"在"是不及物动词,而"深"是形容词。所以说
不及物动词与形容词可对。愚兄是这样看的:中文中本无如"花是红的"这样的系表结构。只有现代西化中文中方有这
一结构。说到"草绿花红"时,如将"红"字当形容词,则没有动词,如将其等价于系表结构,"是红的",便有了
动词的成分。所以说很难绝对地说"红"字是形容词,将它看成形容词是因为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形容词,譬如说红旗。
与其说形容词与不及物动词可以做对,不如说它们在古人看来本来就没有多大区别,这样看更接近古人的语感。

此处可将"衰"及"秋"看成不及物动词,就是将他们看成形容词也无不可。但这里"秋"字显然不是名词。当动词讲
可解释成树木变黄、落叶。"秋"常当动词,譬如:"年华未暮,容貌先秋。""暮"、"秋"皆为动词。

及物动词与形容词相对的较少见。

古文中词性常可自由变幻,须由上下文决定。譬如"活死人而肉白骨"中的"活"、"死"两字为动词。

文中“秋”、“衰”是指下面这句,洞庭兮木秋,涔阳兮草衰。


毛泽东为陈毅改诗

1965年陈毅寄给毛泽东七首诗请求斧正。毛泽东改了一首,结果关键用词都变成
毛泽东的了。因为陈毅不通韵律,为他改诗实际上比写诗还难。
毛回了封长信,基本上不赞成写旧诗,但毛认为:“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以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毛还说自己的七律没一首满意的,但对“词学稍懂一些。”这当然是毛的自谦之词,
意思是说我都写不好律诗,你还是别试了。但毛的词的确胜于诗。据说毛对自己的诗最不满意的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一首。

三妹问过是不是词较诗难,以愚兄之见,对现代人来说,诗更难;而五言诗较七言诗更难。主要是因为现代语言更适于填词,其次是七言,最后是五言。





再看个古歌

当年楚与秦结盟,楚太子完入秦为质,作《思归歌》:

洞庭兮木秋,涔阳兮草衰。
去千乘之家国,作咸阳之布衣。

涔(cen2):水名。河的北岸向阳,故河之阳即河之北岸,亦泛指河的北边。涔阳即涔水的北边。
山南面朝阳,故山之阳为山的南面。

“去”是离开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词义正相反。

千乘(读sheng4): 即千驾马车。千乘之国即有千驾马车的小国。歌者身为王子,故可将“家”也放在里面。

古歌中的对极为宽松:前一联为拗对(即平仄不合),后一联为宽对。歌中要有韵,衰属四支,衣属五微。古歌中用邻韵不是问题。

前一联写秋以表示悲哀。后一联是说:离别了千乘之家国,到咸阳做一介布衣百姓。

古体诗可用邻韵,也就是说可将发音类似的韵部放在一起。

看看这个网站,这里有所有的韵部
http://www.bu5.net/hxsy/sccs/psyp.htm

韵部越大越好用,但五微虽小,也常用。

律诗只能用平声韵

看个一东韵诗,格律与我们做的诗一样

陆游《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忘”字平仄两读而同义,此处读平声。

平仄两读同义字还有 看、过、望、听、醒。
记住这些就够了。一定还有其他字,记住这几个常用的就行了, 多数多读音字有不同的意义。

譬如“衣”两读但不同义,此处名词为平声五微,动词为去声五未。

其实发音可查,更难的是词的今古差异
譬如“孔子去鲁”是说孔子离开鲁国,千万不能理解为到鲁国去!

古时两个并列单字词可能被误解为今天一个双字词
譬如: 国家=国+家、妻子=妻+子、虽然=(虽然)+(如此)。

还有 已经=(已然)+(经历了),一不小心就会读错
譬如《杜诗》:已经百日窜荆棘=已然经过百日窜荆棘, 是说公子王孙已然经历了百日逃窜于荆棘之中







律诗中五绝最短

平仄格式为
⊙○○●●
⊙●●○○(平韵)
⊙●○○●
○○●●○(平韵


珠、凫皆为上平七虞中字,整个韵部为:
七虞:虞愚娱隅刍无芜巫于盂衢儒濡襦须株诛蛛殊瑜榆谀愉腴区驱躯朱珠趋扶符凫雏敷夫肤纡输枢厨俱驹模谟蒲胡湖瑚乎壶狐弧孤辜姑觚菰徒途涂荼图屠奴呼吾
梧吴租卢鲈苏酥乌枯都铺禺诬竽吁瞿劬需俞逾觎揄萸臾渝岖镂娄夫孚桴俘迂姝拘摹糊鸪沽呱蛄驽逋舻垆徂孥泸栌嚅蚨诹扶母毋芙喁颅轳句邾洙麸机膜瓠恶芋呕驺
喻枸侏龉葫懦帑拊

http://bbs.creaders.net/child/bbsviewer.php?btrd_id=52786&btrd_trd_id=268931


每句首字本可不论平仄,但最后一句要是改成 ●○●●○,则第二字变成孤平,所以不行。


看看这个, http://www.ktjh.tp.edu.tw/yang527/b3.htm

基本格律是定的,但允许很多变通。有一、三、五不论平仄的说法,但又不能完全不论。不论时仍要避免孤平及三平古两个问题。
按作诗机上的平仄不严格版就不会出问题。

绝句无须对仗


将绝句接起来,就变成了排律

这是愚兄几年前的作品

读杜诗集(五言排律)

时见网友贬毁老杜,因有此作。

潭岳扁舟杳,瑶湾柳色春。(1)
风流宋玉泪,儒雅孔明巾。
既赏公孙舞,长游吴越津。
功名三礼赋,章句老松鳞。
烽火连天起,流离啮臂频。(2)
书无苏武雁,汉有未降臣。
水旧蛟龙蛰,堂芜草木榛。
终疑渔父劝,不染白鸥身。(3)
谁见东门犬,曾为紫殿宾。
豪歌吟战事,悲咽念生民。
墨洒云霾动,篇成气象新。
文华三树赞,质朴万年尘。(4)
野荡明妃曲,山调大禹筠。
槁枯唯立骨,瘦硬已通神。(5)
百病登高客,千秋第一人。(6)

自注
(1)杜甫生于河南巩县城东二里瑶湾而卒于潭岳两州间水路中。
(3)《三绝句》:“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3)杜诗《去蜀》: “残生随白鸥”
(4)“三树”即《山海经》中“三珠树”。晋有郭璞《三珠树赞》。
(5)《李潮八分小篆歌》:“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6)《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

此处“扁”读 pian1

七言排律类似


五言的节奏

三妹下面写的:“含笑之菡萏,”是散文的句法,不入五言诗,节奏不对。
五言诗句要前二后三。譬如:
明月 出天山,
疑是 地上霜。


七言是前四后三,譬如:

红军不怕 远征难
若改成
远征难 红军不怕
就不行了。


一字是入声。数字只有三、千是平声
0%(0)
0%(0)
  续上 - 三月梅 07/29/08 (231)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繁简体最后一帖:「繁简体对照字典 」、
2005: 《海蒂》(来客人了,发生了各种事)
2004: 我失去的青春
2004: 美国教育何以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