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 日抗日战争爆发,战前中国共有高等院校108所,其中91所遭日军的轰炸,财产损失巨大,25所院校因此被迫停办,继续维持的仅有83所。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数量也急剧下降。由于日军的侵略,政府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一些政界和教育界人士极力倡导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正规教育,师生员工应征入伍,共赴国难。针对这种状况,蒋介石提出“战时教育需作平时看”的观点:“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丢却了基本。我们这一战,一方面是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 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陈诚更是直接批驳战时非常教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知道教育是千年万年的大计,所谓‘百年树人’,一个国家,要建国,要强盛,就要培养无量数的人才,以为领导,以为中坚”;“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当时的教育部根据以上精神制定了“战时需作平时看”的办学方针:“我国高等教育本不发达,每一万国民中仅有大学生一人,与英美教育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抗战是长期的,各种人才都不可缺少,而战后的建国事业更需要大量人才,因此教育不能中断。这就是当时中国政府的基本决策。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和工程师颁发和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当检视这些元勋的简历时发现了一个惊奇的现象,他们当中有很多人的大学教育是在抗战时期大后方接受的,随后才出国留学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