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究竟是谁爱智的问题:是
人的理性,艺术直觉,还是神。理性看起来玄妙,但却是这三者中最肤浅的。
D.QU:这句话中的神,在此特定环境中可否直译为"哲学"?
这里我想说的就是神,god。爱智是彰显神的作为,会得到神的恩典,还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爱智的主语,主体是什么?这个主体能从神那里分离出来独立存在么?不能的话,可以假设么?这样的假设有意义么?能的话,凭籍什么?凭籍的是什么?这些很幸运都是开放性的问题。
2.博士帽的车载斗量,艺术天才凤毛麟角,和修道者踪迹全无的对比,很明白地说明了这一点。
D.QU:谢君借喻,加深了理解.
据说“天才是99%的汗水和1%灵感”这句话后面是,那1%最重要。有人在99%的汗水之后,发现剩下的1%还是汗水,支持这些人去流汗的是什么?到了这1%,竟然不知道这个奇怪的念头是什么,将之驱除,是什么样的人?
3.理性需要一个起点,这个起点不适用,就全盘皆输。人类的希望,在于开放性,如果是封闭的,那么没有希望可言......
D.QU:人类对自然现象之背后揭示之后,还有一种权威之惯性,尽管后人有可能找出第二种解释,但很可能被封杀.
这个惯性,也在人类历史中起作用,不仅限于科学史。同时也适用于人的生活习惯。而最难察觉的,是心的惯性。不知道你是否观察到过这种心的惯性。如何发现和处理这些惯性,是极为有趣的问题。
4.所以我们最好希望理性没有一个绝对的起点,而是有几种可能。但不管有多少种可能,人只能选择其一。这就引起了你的第二个问题,人所选的那种可能与其他可能相比怎么样,为何这么选。这里隐含着人能够选择,也就否定了理性的回溯可以达到一个绝对的起点。
D.QU:能否理解为:这就是一个"识"的问题.伟人与凡人之区别也?
哈哈,我写完回帖之后,删掉了最后一段话,那段话即是伟人的问题,我觉得有点使人分心,所以删掉了。人们只关心原创的,真实的,艺术性的选择,也就是伟人的人生轨迹。中国人习惯将这些人神化,神者,申也,申则灵,通往未来;一些大人物死去则只成鬼,鬼者,归也,很少人去效法。所以马斯洛说,研究人性应重心放在伟大的那些人性,不是普通人,也不是罪犯。去研究希特勒,结果只能是100%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