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究竟是誰愛智的問題:是
人的理性,藝術直覺,還是神。理性看起來玄妙,但卻是這三者中最膚淺的。
D.QU:這句話中的神,在此特定環境中可否直譯為"哲學"?
這裡我想說的就是神,god。愛智是彰顯神的作為,會得到神的恩典,還是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愛智的主語,主體是什麼?這個主體能從神那裡分離出來獨立存在麼?不能的話,可以假設麼?這樣的假設有意義麼?能的話,憑籍什麼?憑籍的是什麼?這些很幸運都是開放性的問題。
2.博士帽的車載斗量,藝術天才鳳毛麟角,和修道者蹤跡全無的對比,很明白地說明了這一點。
D.QU:謝君借喻,加深了理解.
據說“天才是99%的汗水和1%靈感”這句話後面是,那1%最重要。有人在99%的汗水之後,發現剩下的1%還是汗水,支持這些人去流汗的是什麼?到了這1%,竟然不知道這個奇怪的念頭是什麼,將之驅除,是什麼樣的人?
3.理性需要一個起點,這個起點不適用,就全盤皆輸。人類的希望,在於開放性,如果是封閉的,那麼沒有希望可言......
D.QU:人類對自然現象之背後揭示之後,還有一種權威之慣性,儘管後人有可能找出第二種解釋,但很可能被封殺.
這個慣性,也在人類歷史中起作用,不僅限於科學史。同時也適用於人的生活習慣。而最難察覺的,是心的慣性。不知道你是否觀察到過這種心的慣性。如何發現和處理這些慣性,是極為有趣的問題。
4.所以我們最好希望理性沒有一個絕對的起點,而是有幾種可能。但不管有多少種可能,人只能選擇其一。這就引起了你的第二個問題,人所選的那種可能與其他可能相比怎麼樣,為何這麼選。這裡隱含着人能夠選擇,也就否定了理性的回溯可以達到一個絕對的起點。
D.QU:能否理解為:這就是一個"識"的問題.偉人與凡人之區別也?
哈哈,我寫完回帖之後,刪掉了最後一段話,那段話即是偉人的問題,我覺得有點使人分心,所以刪掉了。人們只關心原創的,真實的,藝術性的選擇,也就是偉人的人生軌跡。中國人習慣將這些人神化,神者,申也,申則靈,通往未來;一些大人物死去則只成鬼,鬼者,歸也,很少人去效法。所以馬斯洛說,研究人性應重心放在偉大的那些人性,不是普通人,也不是罪犯。去研究希特勒,結果只能是100%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