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跟帖
第三章 魑魅饕餮,人肉盛宴(一)
送交者: 亦明_ 2021月05月03日02:23:59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回  答: 阮鹏(麦田)构陷韩寒始末亦明_ 于 2021-05-02 11:33:21

第三章 魑魅饕餮,人肉盛宴


在“寒战”期间,很多人都觉得,假如韩寒当初对麦田提出的代笔“质疑”不予理睬,则“寒战”根本就不可能爆发。例如,知名网友、著名方黑何楠(网名“易天”)就曾这么说:

“韩寒最大的失误就是一开始浮躁了,直接不搭理麦田,方舟子出来直接叫他去看病,屁事都没有!”(见:2012-2-24 23:24。)

这种说法虽然看似有理,但它却没有考虑到麦田、方舟子及众韩黑们的“决心”和“毅力”,也没有考虑到当时韩寒本人所处的困境以及中国社会的极其恶劣的生态环境。实际上,在“寒战”打了将近五年之后,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再认真地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形,以下几点就不言自明了:

第一,就算“寒战”在当初流产,韩寒也在劫难逃;

第二,就算韩寒逃得出方舟子的魔爪,他也逃不出中国左右两派的夹击;

第三,就算韩寒能够左右逢源,他也躲不开韩黑对他的刻骨仇恨。


也就是说,尽管“寒战”在2012年1月15日的爆发有其偶然性,但韩寒被“倒”却是一件早晚都要发生的事情,唯一不确定的因素就是时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早在“寒战”爆发之前,甚至就在韩寒在2008年前后变成“公知”之际,他就已经把自己绑在了一个硕大无朋的火药桶上了。而麦田的作用,充其量不过是点燃了导火索。

一、韩寒:引火烧身

1、“公知”韩寒

韩寒1982年出生于上海金山,1999年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而崭露锋芒,继之以留级、辍学、出版畅销书《三重门》而成为名人。成名之后,韩寒迅速转型,成为一名职业赛车手。在2005年之前,韩寒在中国的媒体和舆论界成为话题,多与教育问题有关,因为他是中国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叛逆和另类。

韩寒再次转型,是从赛车手变成文化人,发生在2006年前后,其“成名”之作,应是与白烨的骂战。这是在“寒战”爆发十天前,麦田在《回应路金波:一份挑战书》一文中罗列的“公知前”韩寒的“骂绩”:

2005年11月,攻击陈凯歌,连骂4篇
2006年3月,攻击白烨,连骂3篇
2006年3月,攻击陆天明、陆川父子
2006年3月,攻击高晓松,连骂5篇
2006年5月,攻击陈凯歌、陈逸飞、余秋雨
2006年7月,攻击郭小四,连骂2篇
2006年9月,攻击沈浩波等现代派诗人,连骂3篇(哈哈,这个估计韩寒想删了)
2006年9月,攻击周笔畅
2006年11月,攻击朗朗
2006年11月,攻击“好男儿”演艺
2006年12月,攻击余秋雨
2006年12月,攻击孙俪
2007年3月,攻击王蒙
2007年4月,攻击郑钧,连骂2篇



韩少出山,横扫文坛
2006年前后的韩寒,在中国“文坛”真个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横冲直撞,所向披靡。(截图来源:《许愿草》2006年6期30页。)


到了2006年年底,《南方都市报》把韩寒“追认”为“1999年代表人物”;而《南方周末》则把韩寒说成是“网络世界最具关注度和影响力的人物。”(张英:《韩寒80后“网络英雄”》,2006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韩寒开始向“公知”的角色转变。2009年11月,《南都周刊》发表了题为《公民韩寒》的“特别报道”,全文一万多字,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是《“公共知识分子”韩寒:这个国家的年轻人要更有冲劲》。一个月后,韩寒当选“《南方周末》2009年度人物”。这是公知李海鹏撰写的颁奖词的最后一段:

“过去十年,韩寒的崛起是一道标志性的景观。他从17岁开始搅动中国,人皆以为昙花一现,他却成长,变得强大,他以一种危险的方式获得成功,在社会挤压的罅隙中开辟天地,在敌意中赢得尊敬。他言人所不能言,为人所不能为,他鼓舞了年轻人,鼓舞了梦想,鼓舞了无数的‘自我’,甚至给这个古老的国家以身体力行的教益。他的故事是过去十年中的美好的一部分。”(李海鹏:《韩寒者 冒犯也》,2010年1月2日《南方周末》。)

据有人统计,在2008到2011这四年间,“南方报系”的三大主力,《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和《南都周刊》,总共发表126篇关于韩寒的报道,其中配发了62张新闻图片。(陈刚:《制造“中国式公共知识分子”:对南方系报刊韩寒媒介形象建构的考察》,《中国传媒报告》2012年4期94-107页。)毫无疑问,在韩寒的身上,凝聚着“南方报系”的粘乎乎的心血,也寄托着他们眼巴巴的厚望。而韩寒果然不负所望,在众人的不断喝彩、怂恿之下,对中国政府进行着连续不断的、自以为巧妙的“冒犯”。也就是因为如此,韩寒在2010年4月入选美国《时代》杂志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百人榜”(The 2010 TIME 100)。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韩寒入选美国《时代》杂志“2010年百人榜”是轰动中国的大新闻,连人民网和新华网都予以报道。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杀君马者道旁儿。韩寒“金榜题名”一周后,麦田的《警惕韩寒》就出笼了。接着就是许知远的《庸众的胜利》。现在看来,这两篇文章实在是“倒韩”潮流之滥觞。可惜的是,韩寒当时对它们却付之一笑──在《南都周刊》专门为他提供的反击平台上,韩寒“大笑”了两次,“笑”了三次。(罗小敷、石萌萌:《韩寒:某个时刻必须是演员》,《南都周刊》2010年6月18日。)


韩朝
2011年美国独立日,《纽约客》杂志发表长篇文章介绍韩寒,标题就是《韩朝》。



2、“公敌”韩寒

假如韩寒一直按照“南方报系”给他指引的道路走下去的话,则他的前景,还有钱景,都应该相当地光明──拿个诺贝尔和平奖甚至文学奖之类的东西,绝非遥不可及。可是,千不该万不该,韩寒在2011年12月发表了“韩三篇”。可以毫不含糊地说,韩寒的这三记怪拳,把那些“厚望者”们打了个目瞪口呆、晕头转向。连方舟子都冒着酸水说:

“韩寒……被教育成了自带干粮的大五毛”。(见:2011-12-25 15:07)。

事实是,公知大佬陈敏(笔名“笑蜀”)的一篇评论文章就题为《总统是靠不住的,韩寒也是靠不住的》(见《人物》2012年2期42页)。而另一位著名公知李承鹏则毫不客气地告诉韩寒:

“我觉得谁也不必急着代表我,去跟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党攀亲。”(李承鹏:《民主就是不攀亲》,见新浪信力建的博客2011-12-26 13:36:11。)

果然,在整个“寒战”期间,李承鹏没有为韩寒说一句话。用一个叫“宋鲁郑”的左翼人士的话来形容当时的局面就是:

“《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篇文章一出,立刻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韩寒过去的文章虽然尖锐指向现行体制,但除了少数几篇文章外,大多都安然无事,任其广为流传,也没右派所称的‘五毛党’群起围攻,官方更是平常之心待之。但这三篇站到自由派对立面的文章却迎来了不同的命运:韩寒昔日的盟友恼羞成怒者有之,指其被政府收买之有之(作协副主席虚位以待),是‘被五毛’,过去左派人物使用的话语也被全盘借用:批评其不读书,浅薄,糊涂云云,更有激烈者干脆诉诸预言暴力。一时间,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宋鲁郑:《从海外看韩寒之“迟缓”转变──从海外看韩寒之“迟缓”转变》,博联社宋鲁郑个人中心,2011年12月30日 00:30 。)

确实,紧随着“韩三篇”问世的,就是这样一个关于韩寒的谣言:


“韩寒与天朝做了桩打交易,直接收入8位数!”(见:2011年12月28日 14:39。)

流言杀人
在有些“公知”的头脑中,走向“民主”之路是通过不择手段地消灭异己铺就的。


还有人把韩寒列为“中国国家毛左(男子篮球队)新阵容”的唯一“外援”,而其“领队”为《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主力”是孔庆东、司马南、张宏良。(顾晓军:《毛左新阵容》,作于2011-12-31,发表在凯迪社区>猫眼看人,2012/3/17 16:10:13。)


天上下雨地上流,有人欢喜有人愁
随着“韩三篇”的陆续发表,《人民日报》利用“要闻“版面发表题为《主动把握历史的未来》的文章,它被外界理解为“韩寒投诚,《人民日报》力挺”。著名的左派喉舌《环球时报》更是兴奋莫名,从2011年12月26日起连续三天发表评论文章挺韩,它们分别是社论《韩寒博文,网络舆论的一次回摆》、署名张颐武的文章《韩寒化蛹为蝶》、署名谢文的文章《韩寒博文引争议是中国之幸》。
(《环球时报》截图来源:2011-12-27 09:48。)


其实,“韩三篇”虽然从题目上看是三点一线,但从内容上看则是杂七杂八,在立场上更是要力图兼顾左右:《谈革命》、《说民主》是典型的“五毛”之作──以致有人怀疑韩寒的博客被盗号,文章是吴法天胡锡进所写(见:2011-12-24 12:22)──,但《要自由》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公知”的某种诉求。也就是因为如此,五毛党徒们对这三篇文章的反应才显得那么的妙趣横生。这是胡锡进对《谈革命》和《说民主》的评论:

“韩寒连发博客,他‘不认为天鹅绒革命能发生在中国’,认为‘革命的最终收获者一定是心狠手辣者’,因此支持‘更有力的改革’。他还认为中共有8000万党员,3亿亲属,‘已不能简单被认为是一个党派或阶层了’,‘党组织庞大到一定程度,它就是人民本身,人民就是体制本身’。当下中国难得听到的大实话!”(见:2011-12-25 12:21。)

这是胡总编对《要自由》的评论:

“韩寒又写了新博文:‘要自由’,与前两天‘反对革命’的那个韩寒拉开了一点距离。这很正常。韩寒变得复杂、矛盾了,思想维度在增多增厚。中国互联网的阅历也在变丰富,韩寒这些天的博文,是网络舆论走向极端后向实事求是的一次回摆。只要国家坚持改革,民生不断改善,这样的回摆就会越来越多。”(见:2011-12-26 17:00。)

这是被方舟子称为“真正的大五毛”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丹红(网名“吴法天”)对“韩三篇”的总评:

“韩寒三篇文章,《谈革命》比较靠谱,《说民主》就弱了些,到《要自由》已经是呓语了。韩寒在文章中暗含着精英政治脱离大众的无奈,所以选择了讨价还价的改革与民主,于是他很自然地提出了‘各退一步’的方式。如果这是韩寒的真实想法,他必然会被精英抛弃,而‘我承诺’也会淹没在毫无意义的口水战中。”(见:2011-12-26 12:04。)

看出名堂了吗?实际上,《要自由》问世之后,五毛党名人司马南、吴丹红、袁小靓(网名“染香”)马上进行了专门讨论,其结论不过就是这么两条:韩寒不要民主、不要革命说明了他的“成熟”;而韩寒要自由则说明他不懂政治。(司马会客厅:《司马南:“小右右”们的思维还达不到韩寒的水平》,四月网,2011-12-31 16:50。)

胡萝卜加大棒
“韩三篇”发表之后,五毛党对韩寒又打又拉。上图为四月网“司马会客厅”节目2011年最后一期专门节目截图,显示主持人司马南,嘉宾吴法天、染香正在讨论“韩三篇”。这三人是新浪微博上最著名的五毛,不久即成为“寒战”中的一股重要倒韩力量。


也就是说,“韩三篇”的发表,让“公知韩寒”左右不是人,两头不讨好;而对于那些讨厌、憎恨韩寒的人来说,不论左右,他们都能够从“韩三篇”中找到讨厌他、憎恨他的理由。而麦田的与众不同则是,不管韩寒到底是五毛还是美分,麦田都会站到韩寒的对立面去攻击他,即使他的观点与韩寒完全相同。

3、左右为难

显然是要回应“韩三篇”引起的轩然大波,韩寒在2012年1月8日发表了《我的2011》一文。在文章中,韩寒坦承自己过去的地位是靠迎合大众、扮演木偶公知得来的;他也知道继续那样下去的话,对自己的个人利益绝对没有任何坏处:

“那时候我写文章,针砭时弊,批评政府,完全发自内心的痛恨。……我从这些批评中获得了很多的赞誉,于是我开始在意于这些赞誉,甚至不自觉的迎合。……我这么写文章,再加几句俏皮话,大家肯定都觉得我说的特别好,而且凡是不赞同者,皆会被民众说成五毛,是权贵之走狗,民主之敌人。就算想批评我两句,也得先夸一千字,才能委婉提上一两句,否则很容易引起不满被戴上各种帽子,就像我批评的那些人给其他反对者扣帽子一样,所谓左右之间互相从来都没有协商和妥协。”(韩寒:《我的2011》,新浪韩寒的博客,2012-01-08 06:11:33。)

但是,2011年的韩寒决定不再那么干了:

“我逐渐觉得,一个好的写作者在杀戮权贵的时候,也应该杀戮群众。”(同上。)

对于韩寒的这篇文章,公知赵牧破口大骂:“韩寒终于成了一个深沉的混混”(见搜狐网赵牧博客,2012-01-10 12:31),而胡锡进则拍手称快:

“推荐韩寒新博文‘我的2011’。‘我从(过去的)批评中获得了很多赞誉,于是我开始在意于这些赞誉,甚至不自觉的迎合。’‘到了2010年,我做的很多批评都是有罪推论和变种八股——制度不好,政府腐败,悲剧发生,人民可怜。’以获掌声。他表示今后写作‘不再讨好除了女儿以外的任何人’。韩寒长大了。”(见:2012-1-8 13:02。)

这是跟屁虫司马南的随声附和:

“这番话表明,韩寒的确成长了。让那些‘傍着韩寒’的老右右们向隅而泣吧!让那些试图‘搞定韩寒’的老右右们火冒三丈吧!如果,韩寒能经常看看四月网、独家网,哪怕他带着批判的目光去阅读,他也会进步得更快。因为这些网站,同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坚定的信念。”(见:2012-1-8 13:10。)

显然是不甘心“向隅而泣”,但更可能真的是在“试图‘搞定韩寒’”,《南都周刊》忙不迭地制作了一期“特别报道”,其标题就是《“公敌”韩寒》。不言而喻,标题中的那个“公”字含义颇深,它既可被理解成“公民”、也可被理解成“公众”,但其确切含义却是“公知”──韩寒变成了公知的敌人。看看其中的这段对话:

南都周刊:《环球时报》的总编辑胡锡进,以及《人民日报》都公开表达了对你的赞赏。

韩寒:这是他们自作多情,明显会错意了。只有批评了权贵才有资格批评民众,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不先批评政府就没有资格批评右派。《环球时报》没这个资格。


而《南都周刊》的执行主编许庆亮在这期杂志正式问世的前五天就发微博通报天下说:

“韩寒与南都周刊记者长谈,特别提到胡锡进和人民日报的表扬,说他们自做多情,会错意了”。(见:2012-1-11 11:46。)

“韩寒说他还是那个韩寒”。(见:2012-1-11 14:25。)


许主编就差明说“韩寒还是我们的人”了。而胡锡进的回复则显得颇为大器:

“南都周刊访韩寒,设问给韩寒揶揄环球时报创造了机会。看来环球时报真有了不凡影响力,批评环球时报,可以帮韩寒做调整立场的抵扣和缓冲。对他的评论如此多,但环球时报评论留下的印象看来最深。我依然认为韩寒长大了。他的几篇文章构成了中国网络舆论的一次回摆(社评标题)。既是回摆,就不会很稳定。”(见:2012-1-11 17:33。)

“环球时报会错了意,但不会全国那么多人都会错了意。但我还是理解韩寒需要借揶揄环球时报,给自己的急转弯踩‘点刹车’。韩寒已经离开了自己过去的位置,他回不去了。就像长大了回不去童年一样。”(见:2012-1-11 21:52。)



左右为寒
就在“寒战”爆发之前几天,中国的左右两派对韩寒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左派的领袖是《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右派的大本营则是“南方报系”的《南都周刊》。(截图来源:2012-1-8 13:022012-1-11 10:252012-1-11 14:12。注:吴法天和染香后来把自己的帖子删除了。)


既然韩寒左右摇摆,“不会很稳定”,左右两派自然要对这位青年领袖全力争夺,而其手段,不外是一打一拉。实际上,在《“公敌”韩寒》一文中,《南都周刊》就已经反复地朝韩寒鸣枪示警了:

“即使和韩寒近乎朝夕相处,在小饭眼里,韩寒有时依然是个谜。《独唱团》尚健在的时候,他们是同事。后来散团了,走了一批人,小饭和马一木等人没走,‘就每天陪韩寒玩,有点陪太子读书的意思’,马一木则自我调侃为‘韩寒的门客’。韩寒精力旺盛,一群人每天打游戏到凌晨四五点,小饭们回去倒头就睡,早上醒来一看韩寒又发了一篇博客,或者已经在哪儿试车了,此人一天只需要三四个小时睡眠。”

“而这个被称做‘彻底独立的人’,却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他的文章是由路金波代笔的,他不过是路金波出版帝国所包装的产品中的一个。理由是韩寒博文关于时政内容的突然增多,以及此次一反常态抛出三论。路金波否认了这种说法,‘我怀着颇有点不好意思的心态,假装漫不经心和韩寒提起,韩寒却大大方方地答,这玩意咱没法证明啊。刚出道时还有人说我书是我爸写的呢’。而韩寒在采访时说,自己是一个无法容忍雷同的人,如果他在外地赛车,看到某某标语或者某句话跟自己的博文相似,都会立马打电话给父亲帮忙删掉,‘更别说人家帮我写文章了,我肯定得崩溃。’”


这两段话的实质就是在变相地炒作麦田对韩寒的“第三次质疑”。而如上所述,“寒战”在几天后的大爆发,也确实有许庆亮的“功劳”。


“南方报系”的“自由”定律:顺昌逆亡
在“公知韩寒”的背后,有一条长长的“南方报系”阴影;而意欲摆脱这条阴影的韩寒,最终被“南方报系”从“公民”打成了“公敌”。与之相类似,在“寒战”爆发之前22个月,《南方周末》也曾通过人格谋杀的手段,将中国“新左派”领袖、清华大学教授汪晖打成了“剽袭犯”。


在“寒战”爆发后,《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化名“单仁平”在自己的报纸上发文章说:

“中国舆论多元化是从批评公权力开始的。韩寒的特殊经历和其文学成就,帮助他成为批评、嘲讽公权力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话语权几乎是当下中国舆论场上最高的,这么大的话语力量集中在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手里,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韩寒这样‘神话’一般的意见领袖迟早遭到质疑是注定了的。在任何言论开放的国家,这个过程都会到来,从宏观意义上说,这是社会防止出现‘绝对舆论权威’的免疫性条件反射。

“方舟子挑战‘韩寒权威’的行动适应了中国社会的这个潜在需求,所以他会引起比‘韩三篇’还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反应,最早发动质疑的微博博主‘麦田’也会被公众一下子记住。”(单仁平:《韩寒和方舟子,完胜的机会都是零》,2012年1月30日《环球时报》。)


如果你看过美国电影Malcolm X的话,你就会明白胡锡进所说,就是电影中那个白人警察局长对着黑人领袖Malcolm X所讲:

“That’s too much power for one man to have.”【不应该让一个人拥有这么大的权力。】

也就是说,在2012年初,韩寒已经是死定了,就像是Malcolm X在其掌握权力的峰巅之际就已经注定要走向灭亡一样。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名气大者易树敌。


4、火上浇油

如果说“寒战”之前的“韩三篇”相当于韩寒引火烧身的话,那么韩寒在“寒战”爆发之后的一些举动则相当于火上浇油。

前面提到,韩寒早在2010年就知道麦田对自己的“质疑”,但他当时的态度是,“咱也别解释。过两年就好了。”(路金波:《阴谋论、钝感力、慈悲、粉丝》。)可惜的是,韩寒没能遵守这个“既定方针”。麦田的《人造韩寒》问世之后,韩寒花了整整一夜的时间作《小破文章一篇》,力图“证明”自己的文章不是他人代笔;而那篇文章,不仅恰恰落入了自己明知的逻辑陷阱,它还成了麦田以及随之而起的韩黑们梦寐以求的证据:韩寒不会写文章。事实是,连韩寒本人也承认,他的《小破文章一篇》是自己“近年最烂的文章”。

其实,《小破文章一篇》之所以“破”、“烂”,不仅在于其文笔不佳,毫无章法,更是在于韩寒在百般无奈之际使出了一个致命的败招儿,即重金悬赏:

“凡是有人能例举出身边任何亲朋好友属于‘韩寒写作团队’或者‘韩寒策划团队’,任何人接触过或者见到过“韩寒写作或者策划团队”中的任何成员,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均奖励人民币两千万元(20000000元),本人也愿就此封笔,并赠送给举报人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韩寒:《小破文章一篇》,新浪网韩寒的博客2012-01-16 04:14:57。)

这不仅被麦田顺理成章地用来煽动草根五毛对韩寒的仇恨:“有钱人羞辱人来寻开心”;而且还被方舟子用来说这是韩寒“内心虚弱”的表现。这是自命的“战略挑逗局局长”、央视评论员王志安的颇具“挑逗”意味的评论:


“韩寒对麦田质疑的回复,真不像一个当年七步成诗的天才少年,怒发笔端但却缺少章法。且不说行文布局凌乱,逻辑也缺少说服力。真有代笔的,那必定是极亲近的人所为,悬赏两千万有什么意义?这种回复,最好针对对方的关键点一一作答,但可惜没看到。话说此前我真不太相信代笔,可看了回复,反倒有点信了。”(见:2012-1-16 22:36。)

不过,更能挑起草根屌丝激情的是范冰冰的出场。1月16日半夜,范冰冰通过“范冰冰工作室”官方微博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看到【韩寒悬赏2000万征集代笔证据】的新闻,我愿加磅二千万,共襄盛举! 这钱一定是使不出去的,但一定不能因这说我是不仗义的!”(见:2012-1-16 23:10。)

这相当于在干柴烈火之上泼浇了一桶汽油,韩黑们的倒韩斗志“呼啦”一下子就被引燃了──直到“寒战”晚期,也就是在韩黑群体正在土崩瓦解之际,自命的韩黑“宣传员”、公推的“倒韩十大元帅”之一、“娱乐倒韩旗帜”、新浪微博认证为“北京富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学统筹”的“仙人指路010”(新浪微博已将其销号)还在用“范爷”当作诱饵,来鼓舞战友们的倒韩斗志:

“同志们,加油干,韩家骗子就完蛋;完归完,帐得算,丫的还欠两千万;两千万,不许赖,去抓范爷来抵债!” (原始链接:2012-8-5 00:49。)


网络狂欢三要素:美女的脸,大款的钱,屌丝的闲
2016年1月16日凌晨,针对麦田的代笔指控,韩寒发表《小破文章一篇》,提出悬赏两千万元人民币征集相关证据。当天半夜,范冰冰加磅两千万。韩寒的悬赏和范冰冰的加磅诱发了网络暴徒的狂欢。


0%(0)
0%(0)
  第三章 魑魅饕餮,人肉盛宴(二) - 亦明_ 05/03/21 (1402)
    第三章 魑魅饕餮,人肉盛宴(三) - 亦明_ 05/03/21 (1329)
      第三章 魑魅饕餮,人肉盛宴(四) - 亦明_ 05/03/21 (1305)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0: 缘起赞释 10 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
2020: 乌拉。。。。
2019: 北京暴徒
2019: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与毛泽东阶跃
2018: 推荐一家既专业又高性价比的语言教育机
2018: 马克思的理论经受不起质疑
2017: 2017美国转学指南
2017: 中国历史正述
2016: 洪岩:奥巴马一家,靠什么爬的藤?
2016: 李克强日外相你抢见了网络金融发牌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