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炎黃子孫,漢人與唐人(一)
送交者: 商丘黎民 2007年05月16日16:16:2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炎黃子孫,漢人與唐人(一)


現在常有人自稱炎黃子孫, 貶別人為胡人,蠻人,甚至假漢人的。那麼究竟誰是炎黃子孫?誰是漢人?誰是唐人?

不妨說說炎黃子孫,漢人與唐人的來源。這裡不想挑起各地方人矛盾或煽動地方主義。如你是中國人,漢人也罷,鮮卑人也罷,苗人也罷,旗人也罷, 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若你自認是漢人,南方也罷,北方也罷,正宗也罷, 旁支也罷, 別人不認也罷,又有何妨?筆者只談概念不涉及袌貶。


中國人現在常常自稱炎黃子孫。不過這只是近百年來的一種說法而已。很大程度上僅僅是一種政治的需要。歷史上未必如此。這與韓國人有意虛擬歷史也有一點相象。有漢人非炎黃子孫的, 也有炎黃子孫並非漢人的。就看你自己認不認。

也有人說現在的中原人應是漢人的代表。因此不妨先從古代中原人說起。

有歷史說,在中原先有泰而後有炎帝。炎帝神農氏的部落好像比較雜。有西邊姜水的也有江漢南方的,有苗黎。好像以南方為主。炎帝部下最為出名的恐怕就是祝融了。炎帝與黃帝打仗靠的就是祝融。 這祝融者乃重黎之後的黎苗。炎帝部下的黎苗還有昆吾,蘇,顧, 溫, 董諸姓。炎帝好像比黃帝早出好幾代。可後來又與黃帝爭中原。可能是炎帝的後代吧。也許仍稱炎帝。炎帝后來被黃帝打敗了。黃帝好像是從西邊來的。黃帝姬姓。 但炎帝之後的蚩尤,這位三苗九黎的首領好像不買黃帝的帳。與黃帝在中原反覆交戰。最後在涿鹿被打敗了。黃帝得到了蚩尤的大批俘虜。黃帝的部落稱為百姓而那些俘虜稱為黎民(也就是炎帝或蚩尤的後代)。現在的苗人還有比漢文的古史更為詳細的關於蚩尤與黃帝打仗的傳說。不過大致相同。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打敗了蚩尤後才代神農氏的。而黃帝打敗炎帝也在涿鹿。也許講的是同一件事。反正,皇帝打敗了炎帝的後代蚩尤,把炎帝趕出了中原地區。當我們說炎黃子孫時,至少應知道炎帝與黃帝曾是仇人。可能在當時還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好像後來舜還與苗爭過。再後來大禹建立了夏。

這部分中原人自稱為華夏人。如果這些人的後代是漢人的話,其中自然有許多黎苗的血統。百姓黎民。後來又說成黎民百性。可見蚩尤的部下的後代,也就是炎帝一部的後代,或古代這些黎苗的後代自然是後來華夏的主體之一。如果你認為自己是華夏人的後代,最好不要隨便貶稱別人南蠻,苗蠻。 因為自遠古以來南方的苗黎就是華夏的主體的一部分。

從語言學來說,現代漢語(包括北方各方言,西南官話,粵語,吳語,客家,閩南,
福建,贛南,湘西)為漢藏語系一支。漢藏語系中與漢語最親近的有黎,苗,泰(傣)
壯,彝 等。漢藏語系還有藏,緬等。南亞的馬來語則與漢藏語系無關。西亞,北亞,東北亞的突厥諸語(維吾爾,卡薩克,阿贊班疆,烏茲別克,土庫曼,土耳其等),蒙古語,滿語,通古斯,韓語 都同屬阿爾泰語語系。也有把日語算入的。 這些語言與漢藏語系在語言學上毫無關係。 當然,突厥,鮮卑,蒙古,滿語對漢語的語音演變還是有影響的。比如捲舌音就是典型的非漢語特徵。當然今天大多數講漢語的人的語音里是沒有捲舌音的。捲舌音用的最多的是北京方言。現代“您”這一用法出自阿爾泰語特有的敬體。大概日常生活中用“您“一詞的主要在北京附近。

語言學不能用來完全確定血統。但可以確定文化關係。 中原遠古時代的文化來自南方不會有錯。

但是上面說到的大禹的夏人不等於是後來的漢人。當時夏其實只不過中原的一部分。夏人有一個首領叫桀的。好像沒人願意說自己是桀的後代。桀無道。後來東邊的子姓的商人把大禹的子孫從中原趕走了。其中一支逃到了西邊的周原。商其實並不在夏之後。夏時一直有商存在。夏商並存。商人自約3600 餘年前起,入主中原。商人好像是東夷的一支。好像上古時與舜有些聯繫。但卻不是夏人。子姓的商人與夏人是有很大的不同。如你是商人的後代那也很好。中華的青銅文化當以商為代表。沒有商文化就沒有中國文化。

我們的祖宗有許多不那麼偉大的領袖。商紂王算是一位。紂王被周武王姬發打敗了。周人祖先是姜嫄後人。這姜嫄未必是一人,好像是一起源於姜水的母系部落。 周人好像是夏人後代的一支。所以周人的確是炎黃一支的後代。周人在羌人的幫助下打敗了商。周人入主中原。周的疆土好像比商大些。周的統治靠封建。周人雖然是炎黃之後,但是是旁支。 周封炎帝之後於焦,封黃帝之後於祝,封堯之後於薊,舜之後於陳,禹之後於杞。 周時其它的封國大都是姬發的親戚。也有姜姓的。望封在齊。當時的齊不過是今山東的昌樂而已。其東大多為東夷。周未封少昊之後,顓頊之後和帝嚳之後。

商人被周占了中原是反抗的仇恨的。武庚就反了。許多殷商人逃到東夷。箕子據說去了朝鮮。(東夷與今之韓人恐有點關係。今韓國人說有起源於山東的 也未必完全胡說。)商人還有不食周粟的。 後來周封子姓的商人之後於宋才慢慢平定下來。因此,武王后的周人增加了炎黃堯舜禹的後人和殷商後人的宋。

但周人並不等於漢人。商和西周初期,中原和中原周圍還住有:東夷(人方),西戌,羌,巴,蜀,北有鬼方,土方,北戌,燕亳,肅慎,南有楚,吳,越,百越等。相互有多種交往。

東方:齊原不過今山東的昌樂,後來把許多東夷的地方和人收入為齊。鐵器起於東夷。而東周列國以齊首先使用鐵器。姜齊成了田齊後得了東夷之助。齊後來強大起來。到了戰國,齊人中有許多東夷的血統。東夷當然不是炎黃子孫。

西方:周穆王滿西征犬戌。戌秦附之。西周時秦人為周養馬。初時秦人完全是畜牧的。周孝王時周分土使其為附庸。為的是和緩西戌諸部。以秦為西邊屏障。秦當時是西戌諸部中的強者。孝王還說秦馬養得好 賜姓嬴。秦在周平王后乃至齊恆稱霸時,還有很濃的畜牧味。 秦人當然不在原華夏之列。

南方:周時南方有楚,吳, 越,百越。 楚雖說在南方,其實上就在漢水,淮水,長江南北。
楚強盛時國土延伸至今河南葉縣一帶。其實也就在中原或中原邊緣。夏商周的國土從來未到達漢水流域。 周一直想擴張到漢水。周的第四代王,昭王瑕伐楚。這昭王瑕是穆王滿的父親。昭王伐楚集六師之軍。浩浩蕩蕩。一直打到漢水邊。強迫楚人當船夫。王師所到之處,燒殺擄掠,攪得雞犬不寧。據說楚人非常反感。楚人弄詐而使這位昭王落漢水而死。楚軍乘機反擊。周軍大敗。周侵楚六師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楚國不在周土之內。周人不包括楚人。楚的疆土不比周的疆土小多少。 楚文化有別於周文化。 楚文化不亞於周文化。楚有老子,楚辭,屈原,離騷。周之諸侯國君都稱公者,侯者,也有稱伯者。楚君竟稱王與周王平起平坐。周時列國最不能容楚的就是這一點。楚王甚至還要問鼎。因此儘管西(東)周列國都不願意,或不認可, 事實上,在周時,楚是與周抗衡的一大國。 所以即使在當時周也不能單獨代表中華文化。當時中華文化至少有周楚二個並列的相互影響的文化。

到了春秋時,東周列國,特別是邊緣諸國向外慢慢擴張。楚,吳,越相繼稱霸。南方各國也向北發展。秦也開始向東發展。各國人也開始流動。老子耼是楚人,孫武是齊人仕於吳,而名揚天下。其後代孫臏則為吳人卻成了齊將。 魯之汪踦乃汪芒氏之裔出於今浙江。是越人。

春秋戰國五百餘年,周,楚,吳,越,秦各國人民與文化開始融和。 一個新的文化與民族漸漸形成。

秦最後滅了六國。也就是炎黃子孫,殷商的後人和楚人,吳人,越人統統做了亡國奴。 但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建立了。秦的疆土的南端還包括了今日的廣東,海南和越南北部。

後來暴秦被六國之後人推翻。推翻秦的主力則是楚人與吳人。西元前206 年,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 漢人,漢文化終於出現了。

漢初的疆土比秦時小一點。 主要是秦將趙佗自稱南越王。 趙氏南越時降時反。到武帝時南越降漢。 漢置郡州。武帝又收閩越,又建立後來的甘肅。 漢代的本部包括今之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江蘇,浙江,福建,粵,湖南。湖北 安徽,江西,陝西,川北及四川盆地,黔大部,桂一部,另加今之甘肅。大致如此。 當時如有漢人一說的話,當然就是大漢臣民,那就是當時住在這些地方絕大部分人。

狹義的漢人就是這些人的後代。

漢時的北方人仍有自稱趙人,燕人。 但漢時沒有北方的漢人稱南方的漢人為南蠻又同時自稱漢人的。漢一詞當然出自漢水。 難道漢水邊的大漢臣民不是漢人,倒反過來住在黃河北邊的趙人成了漢人不成? 難道陳豨手下是漢人,而劉濞部下倒不是漢人?漢時有南北之分,趙吳之別,燕蠻之差。卻沒有北漢南蠻之說。有人會說, 等一等,不是有漢楚之爭嗎? 那是劉邦項羽之爭。在大漢建立之前。此漢非那漢也。如一定要說那時漢,那也是由川人,漢中的人來稱。 由劉邦封地的人來稱。怎麼也論不到關東東周列國的遺民來自稱漢人而指別的大漢臣民為其他吧?

大漢可不是東周列國的繼續。劉邦出自沛。沛今江蘇。古為吳屬地。 還沒有趙地,魏地或燕地的人要把劉邦稱為南蠻而又自稱漢人的吧?說白了,楚地,吳地或越地的大漢臣民是地地道道,理所當然的漢人。而在原東周列國的屬地居住的臣民在這個問題上,當然沒有任何優先權。

漢繼承了夏,商,周及楚,吳,越,秦。大漢與周之不同就在於漢包括了楚吳越秦。漢還有閩,粵和甘涼。而原東周僅為大漢的一小部,也談不上是主體。漢人或漢族自秦一統起,經兩漢,四百四十餘年,漢本部各地方融和一體, 漢人,漢族,漢文化到了東漢完全確立了。 後經三國,西晉又約百年。 晉襲漢, 漢文化進一步發展。

明白了漢人和漢族的原義後,希望可以避免諸如古趙地,或古燕地的人指江蘇人為吳蠻,或指湖南人為楚蠻,而又自稱漢人的笑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傅新元希望更多海外教授簽名防止文革式
2006: 為什麼科學工作者必須出示原始紀錄或原
2005: 我看李政道與楊振寧的決裂及其他
2005: 康蘭蘭:命運拐了一個彎
2004: 讓美國人不惜一擲千金的名牌大學
2004: 公辦中小學不宜實行校長年薪制
2003: 不要搞運動!
2003: 中國應建立一個怎樣的 NIH
2002: 也談“填鴨”式教學
2002: 諾貝爾物理學獎離我們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