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敬愛的王益老師”-張維迎語帶哽咽
《光華校友通訊》
對於王益老師的身份,我們真的很難表述。金融家?音樂家?歷史學人?還是“王
益老師”這個光華人對他的稱謂更為親切。
對於王益老師的氣質,我們真的很難分辨。詩人的率真和激情;歷史學人的深邃和
內斂;金融家的果斷和嚴謹;我們更願意把他視作有哲學思辨、歷史鈎沉和文學衝動的
一個可親可敬的老師和朋友。
不是嗎?他在光華受歡迎的程度簡直可以用“誇張”二字來表達。沒親眼見過以前
他給光華學生上課後的反響,倒是親身剛剛體驗了6月10日中國交響樂團攜他作曲填詞
的大型交響合唱《神州頌——獻給正在復興中的偉大祖國》來北大演出時台前幕後給北
大和光華帶來的那陣旋風。音樂會開幕前的光華招待會上,光華學生主持人用“我們敬
愛的王益老師”引出他的閃亮登場;演出開始前,光華院長張維迎教授出場致辭。一向
詞鋒甚健的他為本場音樂會作開場白時,竟語帶哽咽;演出返場時,全場老少觀眾全體
起立高唱《神州頌》結尾曲“飛吧,中國”時的群情激昂;演出結束後,前幾排幾位光
華校友中他的女粉絲,異口同聲地尖叫着“王益、王益、王益”,那勢頭絕不輸於當下
“快樂男聲”、“好男兒”、新版紅樓“寶哥哥”的海選現場。
當記者給他看帶來的幾張《神州頌》演出照片時,他興奮地說:“那天北大演出的
氣氛太感人了。感謝北大,感謝光華,感謝維迎老師、李建光學弟、亞非老師和所有為
這場演出奉獻的朋友們。還要感謝熱情的觀眾,特別是前幾排那些女觀眾。當時,我陪
領導在台上,本想着看看都誰在喊,但一種莫名的羞澀讓我不敢向觀眾席發出叫聲的地
方張望,甚至連揮揮手向她(他)們表示感謝的動作都忘了,真是對不起!”
於是,在《神州頌》在北大完美謝幕後的次日下班之後,記者乘勝追“星”,直上
國家開發銀行總行16樓,在他的辦公室里聽王益老師談他的北大情緣和音樂“意外”。
北大夢:從歷史系學子到金融學兼職教授
“上北大是我從小的一個夢想”,王益校友說。他1978年入讀北京大學歷史系,6
年半時間分別獲得了學士、碩士學位,之後留校做助教。上世紀末,時為中國證監會副
主席的他應厲以寧老師邀請,擔任光華兼職教授。又後來,他又協助張維迎老師創辦光
華EMBA 。他還是光華應用經濟系的博士生導師。
不到30年間,他從一位雲南邊陲縣城的有志青年,成長為一位銀行家,他的成長、
他的命運,與北大接下了不解情緣。
1956年4月12日,王益出生於位於滇西龍陵這個邊陲小縣城。父親是白族,母親是
漢族。龍陵位於怒江、龍江川崗巒迭起,山高谷深,地勢險要,滇緬公路穿境而過,自
古以來就是我國西南邊陲通往東南亞、南亞的關隘要塞。龍陵在中國的抗日戰爭史上可
是赫赫有名。在著名的松山戰役中,中國軍民萬眾一心,全殲日寇3000多人,解開了滇
西戰略反攻的序幕。
不知道出生地人民的抗日精神,對王益老師在21世紀初創作《神州頌》是否大有裨
益?總之,他用詞曲渲染了自己對祖國的滿腔熱愛、對中華騰飛的欣喜。他用真摯的情
感譜出激昂的旋律,用澎湃的歌詞點燃了所有的中國人!
談起少年時代,王益老師坦誠地說:“我們年輕的時候,考取北大是許多人的共同
夢想。但是,念小學五年級時,文化革命就開始了,文革中復校鬧革命時又念了兩年初
中。那時年輕學生的出路通常是下鄉、當兵、去工廠。我15歲那年,被招工到昆明鋼鐵
公司,後來又到了一個機械廠,做過軋鋼、鑄造、電工等三四個工種。勞動之餘並沒有
停止大學夢想的追求,還在自學一點東西,像數理化、中文、英語。希望也許有一天還
能去大學。”而在他當電工的時候,同一個車間有一位師傅是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畢業的
大學生,非常關心這位愛讀書的工友,經常鼓勵和幫助他,增強了他的自信。
當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傳到雲南時,王益已有7年工作經驗。大學夢鮮活地呈現
在眼前,仿佛伸手就可以觸摸到。他參加了文科類高考,在第一志願里鄭重地填下了心
中的聖地“北京大學”四個字,但名落孫山。初嘗失敗,但他沒有氣餒,半年後參加
1978年的高考,終於如願以償,被他的第一志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錄取。為什麼選擇學
習歷史?王益有他樸素的考慮。“我讀的小說中,像《三國演義》、《水滸傳》、《紅
樓夢》啊,都是講歷史的。在那個年代很多人都很願意學歷史。談到念大學,王益很感
慨,他提到了鄧小平。他說:“鄧小平是我們的恩人。沒有他,我們不可能念大學。”
也許是折騰了兩次才跨進了北大的門,機會着實難得,所以,王益到北大歷史系後
,一口氣讀了六年半,也獲得了兩個學位——學士和碩士,最終因成績優異,提前半年
碩士畢業。當時北大歷史系的師資陣容也很強大,一批從文革中磨難中過來的老教授,
重新站在了北大的講堂上,為這些如饑似渴的學生傾心傳授着畢生所學。說起他的老師
,王益校友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表情。他如數家珍般地報出了一連串老師的名字。“我
本科學習中國史,碩士學的是現代史。當時我們的系主任是鄧廣明教授,還有周宜良、
宿白、陳慶華、張芝聯、田餘慶、王永興、許大林、羅榮渠、張繼謙、郝斌、馬克堯、
張傳壐、何方川、張柱洪、王曉秋、王春梅等老師。”
王益校友是個飲水思源的人。這次《神州頌》開演時,他畢恭畢敬陪着一位白髮老
者進來,開始我們還以為會不會是他父親,採訪中才得知那是他的碩士生導師榮天琳教
授。王益校友也是一個善於總結的人。他在6月2日光華校友基金成立現場,把光華校友
對於校友基金的熱情響應歸結為中國士大夫精神的一種新時代延續。他精闢地概括他的
北大收穫——“北大的學習,兩個東西最重要:世界觀的形成和思維方法的訓練。”
聽他詮釋北大的傳統,是一種享受。“有着優良傳統的北大,她那麼一種內在的夢
想對學生的影響很大。魯迅先生說過,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從蔡元培
先生開始,北大就有着鮮明的傳統,即對國家的忠誠和科學、民主的理念。這就是價值
觀,也是對國家、民族、社會的一種忠誠和責任。這些忠誠和責任在中國一些最好的大
學裡面都能看得見,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
做為北大人,使你覺得你應該終身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服務,應該忠誠於這個國
家、這個民族,你應該去做你能做的事情。在大四那年,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北大對
我價值觀的培養,包括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思考,都促使我在政治上做出這種選擇
。”
談到在北大的第二個受益,他認為是“在學歷史的過程中,一方面讓人學會從思辯的,
也就是哲學角度去分析問題,同時又訓練了怎樣從事實,也就是歷史變遷的角度去分析
問題。這樣也就學會了把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相結合。
1998年,畢業了14年的王益再次回到了北大,應邀擔任光華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後
來還擔任首屆EMBA班的班主任。“厲老師和維迎老師都是富有創新精神的人,能在他們
領導下為北大做一點事,是很榮幸的。那個時候,EMBA辦公室人很少,我們可真是在做
班主任工作啊!”回憶往事,王益校友還有些自豪。是啊,連光華EMBA的創辦,都浸潤
着他的心血和才智,他怎能不撫今追昔,思緒萬千呢?
“維迎他們創建EMBA項目,是想為國家培養出一些企業管理的高端人才。中國以前
的經濟學和管理學教育很陳舊,搞市場經濟需要很多新的知識,但學生在大學時並沒有
學過這些知識。另外,即使學過,知識的生命周期也越來越短,新的知識不斷出現,需
要補課,需要再培訓。特別是經過文革,我們的知識有很大的斷層,開設EMBA班對中國
的經濟發展,對培養現代企業家是很重要的。光華在這方面起了先鋒作用。當時遇到的
問題是,沒有教育部批文,全靠自己改革,就像在農村改革一樣,一開始是沒有多少人
認可的。並且由於一萬美金的學費在當時聽起來很貴,大家覺得不可思議,所以報名的
積極性不高。於是學院決定進行市場培育、組織,當時有兩個班,金融班和諾基亞班,
金融班的40多人大都是王益組織進來的。最後,光華EMBA項目不光做起來了,而且做得
風生水起,三年後其他學校都跟着學,EMBA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就越來越大了。無論是在
EMBA的創辦上,還是在其他開拓性的事業中,光華的領導和老師如厲老師、維迎院長、
武長歧副院長等都是很有幹勁的,充滿着理想和激情。光華有很多優秀的老師,我很敬
佩他們!”王益校友再次做了總結陳述。
可以說,王益校友的北大夢早已實現,而他與北大的30年不了情還在精彩上演中。
中國情:從“樂盲”到交響樂創作者
“百年的苦難給我們夢想,百年的夢想給我們力量,百年的力量給我們衝動,百
年的衝動讓我們飛翔……”
6月10日晚,北京大學百年講堂,《神州頌》大型交響樂會現場,激情澎湃、全場
沸騰。台上,全體演員用心在歌唱;台下,男女老幼,和着節拍、縱情高歌。是啊,這
曲雄渾激昂的交響樂,充分展示了有着上下五千年燦爛文化、在近代史中蒙受屈辱、在
今天揚眉吐氣、融入全球發展大潮中的中國正在進行的一場偉大復興。整曲分成段落分
明的幾個篇章――從改革開放以來神州大地“春來到”的輕聲吟唱,到過急流越險灘的
鼓樂聲急,再到呼喚祖國統一的情深意切,最後推向全曲的沸點“飛吧,中國”的引吭
高歌……詞曲、指揮、演奏、獨唱、合唱,珠聯璧合,渾然天成!
提到《神州頌》的創作經歷,王益校友還是念叨着是六年北大的教育給他的影響,
“北大留給我最深的就是對祖國的、民族的愛。這種愛流淌在血液中。《神州頌》實際
是這種愛的自然流露。”
他說,每個人都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去表達對國家的愛。生於新中國的他,經歷過物
品供應嚴重不足的苦日子,享受着改革開放帶來的幸福生活,為了歌頌這個時代,歌頌
黨,2004年他開始創作《神州頌》,來展示當代中國人的夢想和追求,展示他們血液里
流淌的五千年的民族精神。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代,比如貞觀之治、康乾盛世,都有很
多文藝作品去讚美。鄧小平開創的改革開放,對中國的發展和人民福利的提高,超過任
何時代,更應該去歌頌。
2006年王益完成《神州頌》的創作,並於12月9日由中國交響樂團在北京首演,之
後一發不可收拾。2007年2月,修改後的《神州頌》在北京演出三場,2007年4、5 月,
《神州頌》第三版到上海、杭州、廣州、珠海、深圳、成都巡演。半年內演了17場,獲
得音樂專家和普通觀眾的肯定與讚許。一時間《神州頌》唱響神州,鮮花滿懷,好評如
潮。但王益認為目前尚未達到自己心目中的完美預期,這次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的演出
已經是第四版了,他還繼續收集意見並和樂團合作,做精心的調整。
如果說一個人究其一生,將一件事情做好,可謂有所成就。王益校友能自如游弋於
歷史、金融與音樂等諸多領域,來自於他的勤奮努力和雄厚積累。他在金融方面的成就
得益長期的領導工作實踐和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課程的學習;在音樂詞曲創作上的
“一鳴驚人”和“一飛沖天”,一方面歸功於他的文學和歷史方面的深厚素養,更重要
的是對於祖國和人民的愛,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
王益坦言,2002年前他是個“樂盲”。雖然生長在歌舞之鄉的雲南,但他依然不會
演奏任何一種樂器。直到2002年,王益和一群年輕人在青藏高原旅行,祖國山河的雄偉
壯麗,突然激活了他埋藏已久的“音樂基因”,他一路遊走一路歌唱,同行人感受到他
的音樂天賦,勸他不妨試試在音樂領域展現自己的才華。回京後又受到老同學孟曉駟和
其它音樂界朋友的鼓勵,於是,他從最基本的記譜、電腦作曲軟件使用等開始,很快創
作了《去遠方》、《家鄉》、《夢麗江》等幾十首歌曲,並在朋友的攛掇下出版了歌曲
專輯《來來我們相愛》和《意外》。2004年,藝術創作的不斷成功使他不再滿足用小段
歌曲抒發激盪的情懷,他向高難度的交響樂組曲《神州頌》進發,沒想到“業餘選手”
玩出了連專業交響樂創作者都不敢奢望的藝術成就,演出場場爆滿,觀眾擊節參與到劇
中的大合唱,“飛吧,中國”的和聲,從每個觀眾的心底迸發出來,如岩漿恣肆奔騰,
勢不可擋。
文人氣質,歷史底蘊,金融通達,再加上音樂家的奔放,這就是我們敬愛的王益老
師和校友的真實寫照。透露一個小秘密,他已有新的創作計劃,不知哪一天,又會帶給
我們驚喜!
相關鏈結:
去遠方——獻給那些為抗戰勝利英勇犧牲的先烈
詞/曲:王益
燭光在風中搖曳,思念伴長夜無眠。
風吹過,風吹過,淚成行,淚成行。
飄揚過海去遠方,
那裡鮮花遍地,那裡陽光燦爛。
沒有痛苦悲傷,只有歡樂相伴……
《神州頌——獻給正在復興中的偉大祖國》
詞/曲:王益
第一樂章 春曉
春來到,春來到,春來到喲,又是一個春來到。
春來到,春來到,春天的風兒吹綠大地,春天帶來萬象新;
春來到,春來到,春天吹來和諧的風,和諧的春風暖人心;
春來到,春來到,春天的花兒開在心裡,春天的歌聲傳真情,
春來到,春來到,春天喚醒心中的夢,心中的夢想催人進。
春來到,鮮花遍地歌如潮;
春風吹,萬里江山萬里嬌;
第二樂章 奮進
第三樂章 寶島
茫茫的東海浪滔滔,我心裡牽掛着台灣島,
那是祖先留下的神聖土地,那裡有我親愛的骨肉同胞;
離別的鄉愁心頭繞,台灣要回到祖國的懷抱,
這是中華兒女共同的心願,這是我們對世界莊嚴的宣告。
我用我的赤忱融化那冰雪,把祖國的溫暖送到台灣島;
我用我的生命驅散那烏雲,讓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第四樂章 騰飛吧,中國!
“太陽又從東方升起”
太陽又從東方升起,神州處處充滿生機;
長城展示着巨龍的風采,長江把世界連在一起。
下五洋捉鱉,上九天攬月,
搏擊世界風雲,我們自強不息。
啊啊,中國,已不再是過去 !
啊啊,中國,我們自強不息!
“召喚”
等了多少年,終於有這一天,中華復興的號角,吹響在天地間。
等了多少年,終於有這一天,奧林匹克的火炬,燃燒在長城邊。
揚起遠航的風帆,我們與世界相伴。駕起友誼的橋梁,我們把和平期盼。
號角已吹響,祖國在召喚,為了中華的復興,我們把天地撼;天地撼。
“飛吧,我的中國!”
百年的苦難給我們夢想,百年的夢想給我們力量,
百年的力量給我們衝動,百年的衝動讓我們飛翔。
飛吧,飛吧,我的中國!
飛吧,飛吧,飛吧,我的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