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因未進入中科院2011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而宣布從此再不候選院士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再發博文,向業內同行發出挑戰:“在10年以後,看看有多少中國的院士超過饒毅在中國的科學工作。”
正在國外的饒毅這次在博客中稱,願意提個“以身殉職”的競賽建議,所謂“殉職”是指競賽的失敗者,已經定義是他自己,而“勝者”是那些現在和將來在中國做科學比自己好的人。
饒毅將競賽的對象限定為主要在生命科學做探索性科學研究的院士,和自己年資相同或更年輕還有衝勁的,在1977年、1978年以後上大學,1991年以後獲得博士學位,或1994年以後有獨立課題組。“其他人有興趣也可以自願加入。”
競賽內容是“從20年前的1992年開始,到2022年8月17日為止,共30年,只以在中國進行、以中國為第一地址發表的論文”,競賽的標準是“在中國做的科學研究,是否針對重要和有意義的問題,其工作對本學科領域的貢獻在世界上、在人類知識推進上,起到了什麼作用。”
饒毅表示,自己這麼做的目的“不是讓大家不如我,而是真心期盼很多人比我好。”他在博文中透露,自己從32歲以後就養成一個習慣:晚上和周末不上班,還看專業以外書籍和寫雜文。因此“和我競賽不是很難”,“中青年院士(和其他自願參加競賽者)肯定容易超過我。”
在這篇最新博文中,饒毅再次批評了某些“院士”的做法:一是有些人做科研的目的就是做院士,所以一旦當選院士,就積極做其他事情;二是這些人給學生樹立不良榜樣,有些學生也決心步其後塵、走入歧途,影響中國科學今後的發展方向;三是這些人不積極做科學,並非沒有資源,而是在資源比較多和權力比較大的情況下,不積極做科學,給國家的科研投資帶來較大的浪費;四是從普遍情況來說,中國目前科學水平還不是很高,一些中青年科學工作者只做到國際上比較好的大學的副教授,就在當選院士後離開了科研一線,等於對中國科學釜底抽薪,使中國科學的高度被“封頂”或“腰斬”,為此他呼籲“國際副教授水平做中國院士而榮休是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饒毅有意以這篇博文作為近期話題的終結,他表示“以這樣的方式結束更有意義。”
北京晚報 2011-09-01 09:07:54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e/newsViewer.php?nid=484060&id=1088066&dc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