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这厮占了红楼梦的第一回目—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那时候他还只是个落魄的读书人,如果说红楼的开头和进入正题是2颗珍珠的话,那他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针,虽然故事不是由他叙述而起,但士隐,冷子兴以及后面英莲如何和贾府也有了瓜葛,确都是他与这些人知情人交谈而娓娓道出,及至后面贾府的衰落他也脱不了干系的。开篇对贾雨村有大量篇幅的交代。
看看这家伙的出身:“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只能在庙中安身,卖字作文为生,这一句将他当年的艰难处境如铺雪浪画纸般展露开来。想这甄老本不是凡俗,愿意与雨村交往并偶尔接济之,那时的雨村定有不同于酸文人的气质吧。人以群分嘛,只是后来的雨村脱离了这个群,此是后话了。果然随即就有他的正面描述了,与其他小说不同,往往将小人都写的尖鼻猴腮,曹公却将他的外表赋予了正气:“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从面相上说这小子倒是一副官相,好皮囊啊。这厮还挺多情,娇杏不过处于好奇,回头看了他一眼,就以为别人友情于自己了。此处有句好笑:“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真将自己当做千里马啊,很自信啊。也将题目点出:风尘怀闺秀,当然这只是个简单的理解。单从感情上说他还挺恋旧,后来做了官居然还记得去找娇杏,娶做偏室,正室过世后,将她扶正,也算一个优点吧,毕竟娇杏只是个用人出身。
中秋佳节,士隐请雨村赏月,他正在寺庙院落中感叹那首代表作:“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末了还搔首长叹,高吟一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他倒是时刻将那位自认的知音放在心上,作诗也不忘加上。那副联道出此人鸿鹄志向,抱负不浅,颇有穷且意坚,不坠青云之志。(此处理解只是字面,并不考究钗黛于联句的关系)士隐听后赞叹一番便说明来意,这小子并不推辞,倒也落落大方。喝到七八分之时,又毫吟一首,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此句说的好听点还是励志,说难听点有点自负了,果然酒后可壮胆,雨村说:“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后面有诉苦求助之嫌,士隐真真豪爽,有伯乐精神,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送与雨村,雨村只淡淡一谢,并不介意,复吃酒谈笑。可见此人有傲气却不故作清高,用现在的话说务实。后来进京赶考也未去向士隐告辞,只留下一话拖人转告: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行事不俗,还自称读书人,却很有江湖豪气。这也是他转型的人格基础吧。
雨村得了银两便翌日起身,赶考去了,读书人总向往走上仕途的道路,面对读书人的有2条路:一条是潜心做学问,做到学者,学问家的地位;一条是做官,说好听点是治理天下,做难听点权力欲望强烈,官越做越大,廉者或许能捞个清官的美誉,贪者,贪财贪权贪色,能享乐人生。这小子果然得了意,入了进士,成了当地的知府,还是有读书人的脾性,侍才侮上,有点和官场格格不入,没被污染。不到一年,上司就寻了个空隙,参了他一本,颠倒一下是非黑白,是中国官员做为擅长和拿手的了,何况对付这种愣头青。果然龙颜大怒,当即革职了。雨村并未长吁短叹,打了牙往肚里咽,我估计是强颜欢笑,将家眷安排妥当后,自己游览天下去了,倒也还存些文人雅客的嗜好。也许是故做姿态也未可知。这次波折也看出中国官场的一个弊病:不同流合污者,将受到巨大的威胁,轻则降职,革职,重则性命堪忧。也为雨村的堕落埋下伏笔。
之所以前面罗嗦这么多,是想清楚看到这个人并非一开始就心存奸邪,还是挺有李风,他的堕落也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堕落的一个代表了,也是中国官吏堕落的代表,有许多相同之处,容后面慢慢道来。
这雨村游历天下也要有物质基础,生存是第一要著,游荡到淮扬地面,闻得了林如海给女儿找家教,便托人推荐,林如海自己是探花出身,竟也相中了他,可见其还是有一定文化资本的。这厮居然给黛玉做起了老师,何其幸也!黛玉5岁就开始读书,真早。有天这家伙在外面游荡,遇上了冷子兴,和他闲聊贾府家事下酒,其中冷子兴说到宝玉,讲贾政对宝玉的定论是将来酒色之徒耳,这小子立马严肃了,说了一大通关于人大仁大恶的分类以及如何分类。我看第一遍的时候压根没耐性仔细看,后来才发现雨村对运势,对人性还颇有研究。这家伙心中还是有些沟壑。
当得知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他腆着脸央如海写信给贾政引荐下自己。这是在经历了起浮后抛弃了文人的傲骨,只要有一线机会就不放过,他已经完全沉迷权势了。如海承应下来,并且修书明白,雨村暗暗得意,脸上装的很谦逊。可巧黛玉要投奔外婆,于是一路同行。
见了贾政少不得装装孙子,书中虽然只一笔代过但应该可以想象的出,雨村怎样的一副嘴脸,断没有当初的洒脱了。
接下来就是他审理薛傻子打死人一案了,刚听冯渊家的用人说完经过,还大喝了声:还有这等放屁的事。(不知道林妹妹的那句“放屁”是不是和老师学的)旁边多事门子使眼色给他,于是休庭了,回内室商量。那门子就是当年葫芦庙的小沙弥,认出了故人,还拿出一张蜚声四海的护官符,雨村一见其实就明白改怎么处理了,还故做天真的问门子,门子交了他用扶乩糊弄冯渊家的人,再给点银子就完事。他口内说道不妥,其实第二天还是这样办的案,扶乩就是请笔仙,明清的时候流行于士大夫间。他利用百姓的迷信,自己倒一点都不迷信,他才是反封建的斗士。这里最令人气愤的是,那被拐卖的女子正是士隐之女。士隐在他当年落魄的时候接济他,他曾经说过日后定会报答,现在真成了放屁的话。英莲的苦,雨村有很大的责任,本可以救人与水火,现在却为了自己的官位充耳不闻。这是中国官员的共性。做了官什么最重要?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手里的权利,这是官员看的比命还重的。怎样做能维护自己的权利,能保住自己的权利就怎样做,其余的都要自认倒霉。很显然,在士隐和贾政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因为贾政对他还有用处,还能帮助自己升职。即使是受过点滴之恩又怎样,对雨村来说,士隐已经没有了丝毫的价值,所以无须浪费自己的权利去挽救一个无价值故人的女儿。可以想象,日后贾政对他也没有价值的时候,他也会毫不犹豫的一脚踹开他。因为那个时候雨村的关系网肯定比现在要大的多了。中国现在很多人对待所谓的朋友也是如此的,谁有价值就和谁在一起。
此时的雨村已经彻底成了贪官,贪图权利,他不能放弃这得来不易的机会,这是他东山再起的机会,他已经不年轻了。文人的良知也丢弃了,他只是一个贪官了。也是雨村堕落的人性的原因。贪官通常也有群众基础的,这里的门子就充当了一个基础的角色,有点像狗头军师,所幸未有好报,雨村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军发配了才爽,中国的官员都不喜欢自己的老底有人知道,并且还在自己身边,心里始终是悬的,所以很多人上台后都把自己的故人做了。
在了结此案后,他忙不迭的给贾政去了封信,告诉他内侄的事情已经办妥,你就别操心了。贪官在朋友的圈子里看起来是义气的。因为他不讲公德。由此看贾政也是故做清高而已,难道他不知道这事情的真相,揣着明白装糊涂。雨村先报了推荐之恩,日后贾政自然很欣赏他。古语说;官官相护。官场的人情网既大又厚密,你要是不接受这个规则,你就会被淘汰,雨村已经被淘汰一次了,再杀回来就报定了要好好混的念头。这就是行政制度的问题了,自古如此,中国所有的制度都是基于人性是善的,都把清廉的希望寄托于读书人的忠孝贤良,寄托在官员本身,寄托于君王的英明决断,这是一个错误的假设,人性是恶的,人性有贪欲的。再善良的人放在这样的体制下,很会变,变的贪婪。比如平日里常听百姓骂贪官,但有朝一日他自己能与贪官攀上关系,或者自己也成了官员,会怎样?10年前我偶然看到一句诗,印象太深刻了:既罢牢骚须自醒,此间风气染来无?发完牢骚得想想,你是真的鄙视这种行为还是自己没机会去享有这种权利?
再延伸些,中国缺乏精神的统一,中国一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虽说有什么道教之类,可那些充其量只是哲学,并不是国家宗教,宗教的三大标志是:人格神的崇拜与敬仰,完备的宗教仪式,终极关怀的托付。宗教的根本特质是终极关怀,人是什么,人从何处来,又将归向何处。中国宗教对这一切闭口不谈。孔子的哲学仿佛一直是国人精神的指导,但是那只是一种道德哲学,一种常识道德,孔子是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他那里只有一些简单的,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对于社会的风气和人的精神,他无法去把握的。所以它容易被现代的金钱社会遗忘。
再到后面雨村出场就比较少了,32回里宝玉正和湘云说的高兴,来人说老爷叫二爷去会兴隆街的大爷,就是雨村了,宝玉比较厌烦,说每次来都要见我做什么。可见这家伙还经常来见贾政等,来慷慨挥洒谈吐的,官们都会表面的功夫。那些冠冕堂皇的话,听了让人吃不下饭。及至48回才有一段关于雨村的勾当,是平儿找宝钗寻药。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今年春天,老爷不知在那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立刻叫人各处搜求。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姑娘想想,这有什么法子?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
认识不到十年,生了许多事情,这雨村也能耐了,仕途上找到感觉了,越发能折腾了。读书人要是堕落了比其他的贪官更为可怕,因为他更有智慧,想出的招数更狠毒.为了几把扇子,想了个歹毒法子,果真是要了呆子的命,在官场上混不狠点怎么行。大约那雨村为了能出人头地只记得:无毒不丈夫。为了满足自己和朋友的私欲,玩弄权术。从这看出,雨村以及贪官们为了往上爬或者或了钱财,心灵的代价最大,人都已经不是人了,说好听点就是尊严丧失了。你说他们放弃这么多,当官是图的什么?钱,权,色而已。当官的成本也很大的,为了维持与众官员的关系,尤其是上级的关系,总要些花消吧。从哪来呢,靠那可怜的工资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书里并没有说雨村贪财,只是我的一点想象罢了。
后四十回里雨村的结局是怎样,我不想多说,高鹗的续本向来不在我研读之列,但是高所写的那些事,按照雨村后来的为人是完全可以做的出来的。对于这个读书人的堕落也许我总结的有些凌乱,总的来说应该有几个原因:人性,制度,文化,宗教,社会的价值导向,社会的价值导向,究竟一个人的价值是以什么来衡量的,中国大多时段都是以占有的金钱数量衡量的。(这是贪官贪钱的一个原因了,因为上面没涉及财的方面,所以没有提及。)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制度了,放任官僚制度,就是默许贪污。没有制约没有真正的监督。其实放在现代社会又何尝不是呢,所以我有一个大胆的言论,中国一直没有一个实质的变化。剥开一切美丽的外衣,里面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