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留下的化纖塑料底子幾乎等於零
解放以前我國幾乎沒有化纖工業,只有兩個小型的人造纖維工廠,原料靠進口。一個在東北丹東,是日本人開的極小的粘膠纖維廠,原本是日本為製造軍服開的也已經嚴重破壞。另一個在上海叫“安樂人造絲廠”(今上海第四化纖廠)建於1938年,不但規模小,解放以前一直沒有生產,十多年未能出產品。塑料工業也只有極少數用外國進口的原料生產極少量的酚醛樹脂,賽璐珞的小作坊。 至於化纖機械更是想都不能想,那個安樂人造絲廠,由法國里昂人造絲廠轉讓設備,1947年添置美國設備,仍然設備殘缺加上化纖技術人才缺乏無法開工。這就是舊社會留下的的全部遺產,有機原料根本不能生產。這樣的底子幾乎就是零。我們就是在一無所有下起家的。絕大多數人民群眾沒聽說過塑料這個詞。尼龍襪子被稱為玻璃絲襪,完全靠進口,只有極少數大地主、資本家和官僚的女兒才能享受。塑料梳子、塑料皮帶被稱為玻璃木梳和玻璃皮帶,報廢后也是收破爛的小販最熱衷收購的貨物。1956年的反走私展覽會中,還展出一個走私分子,在自己身上纏了十公尺長的玻璃皮帶,冒險從海外偷運進關。
解放開始八年我國的化纖塑料工業
解放以後百業待興,但是化學工業,尤其化纖工業和塑料工業,其技術上的高難度和對設備的高要求,使得我國還不能真正開展有機化學工業的建設。但我們還是做了最初的嘗試,由於沒有自己的設備製造能力,也不能拿出更多的外匯從蘇聯等國家引進有機化工設備——那時有限的外匯不能不用在更基本的工業和軍工上,156個引進項目沒有一個化纖,沒有一個塑料,有機化工只有一個合成橡膠。——所以這最初的嘗試必然是極小規模的,幾乎就是手工作坊式的。1956年我國試生產出了聚氯乙烯——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儘管產量微不足道。丹東粘膠纖維廠在極艱難的情況下予以修復,恢復生產,到1957年只能生產200噸的粘膠纖維,還不能生產合成纖維。粘膠纖維也沒有走進人民的生活,一般人還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