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七言絕句作法舉隅》,每天學寫一首:56法之12
《七言絕句作法舉隅》 第12法
1- 先看幾首古人的例詩:
唐•朱慶餘•登望雲亭招友
日日恐無雲可望,不辭逐靜望來頻。共知亭下眠雲遠,解到上頭能幾人?
唐•徐凝•和夜題玉泉寺
歲歲雲山玉泉寺,年年車馬洛陽塵。風清月冷水邊宿,詩好官高能幾人?
唐•鍾離權•題長安酒肆壁三絕句
莫厭追歡笑語頻,尋思離亂好傷神。閒來屈指從頭數,得見清平有幾人?
唐•劉長卿•奉送賀若郎中賊退後之杭州
江上初收戰馬塵,鶯聲柳色待行春。雙旌誰道來何暮,萬井如今有幾人?
唐•姚合•乞新茶
嫩綠微黃碧澗春,采時聞道斷葷辛。不將錢買將詩乞,借問山翁有幾人?
唐•元稹•觀心處
滿坐喧喧笑語頻,獨憐方丈了無塵。燈前便是觀心處,要似觀心有幾人?
唐•歐陽詹•除夜侍酒呈諸兄示舍弟
莫嘆明朝又一春,相看堪共貴茲身。悠悠寰宇同今夜,膝下傳杯有幾人?
唐•張籍•同白侍郎杏園贈劉郎中
一去瀟湘頭欲白,今朝始見杏花春。從來遷客應無數,重到花前有幾人?
唐•張諤•九日宴
秋葉風吹黃颯颯,晴雲日照白鱗鱗。歸來得問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幾人?
宋•王安石•無錫寄孫正之
健席高檣送病身,亂山荒隴障歸津。應須一曲千回首,西去論心更幾人?
宋•王安石•書陳祈兄弟屋
千里歸來倦宦身,欲尋田宅豫求鄰。能將孝友傳家世,鄉邑如君更幾人?
看到現在,滿眼都是“有幾人、能幾人、更幾人、見幾人、醉幾人”,“人”多得都看不清了,不是嗎?
2- 現在來剖析幾首古人的例詩,以歸納出這第12法的特點:
唐•杜牧•寄桐江隱者
潮去潮來洲渚春,山花如繡草如茵。--- 前兩句鋪墊出春景。
嚴陵台下桐江水,--- 第三句點明春景之最-桐江嚴子陵釣魚臺。這第三句似極力拔高烘染,俾與最後第四句形成反差。(這嚴子陵何人?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和好友,幫劉秀打完天下後不想當官,卻歸隱到江邊釣魚。)
解釣鱸魚能幾人?--- 最後這第四句不接着“嚴陵台”美景來歌頌昇平世界,卻冷冰冰地嘆問道:“現今懂得功成及時身退的能有幾人?”從而達到了振聾發聵的警醒效果,引起讀者深思。
唐•郎士元•送張光歸吳
看取庭蕪白露新,--- 用“庭草荒蕪、晨生白露”,來烘托時光易逝。
勸君不用久風塵。--- 從而勸說題目中的“張光”何必再留戀風塵(仕途)?這前兩句鋪墊的是一個事物。
秋來多見長安客,--- (“秋”回照第一句的“庭蕪白露”)這第三句極力拔高烘染出最留戀風塵(仕途)的人莫過於在首都長安的大官們,為第四句形成反差蓄勢。
解愛鱸魚能幾人?--- 這第四句說:(他們這些當大官的雖然成天腐敗,)但真能輕鬆享受鱸魚味道的又能有幾人?
唐•張籍•與賈島閒遊
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風暖不生塵。--- 鋪墊出新春美景。
城中車馬應無數,--- 極力烘托出“從城裡出來的車馬無數”這個細節,
能解閒行有幾人?--- 可他們中間又有幾個懂得閒遊樂趣的人?(從而形成反差,渲染出“美景不再,還當及賞”的閒情逸緻。
唐•劉禹錫•杏園花下酬樂天見贈
二十餘年作逐臣,歸來還見曲江春。--- 鋪墊出“久謫歸來”這件事。
遊人莫笑白頭醉,--- 極力烘托“老得頭髮都白了還不顧身體而喝個大醉”的情景,
老醉花間有幾人?--- 最後形成反差:遭多年貶謫的人有幾個還能硬朗朗地活着回來?不喝個大醉才怪。
唐•劉長卿•送劉萱之道州謁崔大夫
沅水悠悠湘水春,臨歧南望一沾巾。--- 鋪墊出“送別”的情景。
信陵門下三千客,--- 極力烘染出“信陵君因為重義氣所以追隨他的俠義之士才很多”這個典故。
君到長沙見幾人?--- (“長沙”回照“湘水”。)最後利用“其實見不到幾個人”這個反差來渲染現今重義氣的人實在太少。
唐•陸暢•題獨孤少府園林
四面青山是四鄰,煙霞成伴草成茵。--- 鋪墊出美景。
年年洞口桃花發,--- 極力烘托出“世外桃源”的極美,為第四句蓄勢。
不記曾經迷幾人?--- 最後這句的含義卻非“反差”,而是“遞進”,來奉承誇讚“獨孤少府園林”美如仙境。
宋•陸游•新春感事八首終篇因以自解
九陌風和不起塵,平湖冰解欲生鱗。--- 鋪墊的是新春美景。
往來朝暮紛如蟻,--- 筆鋒一轉,卻極力烘染出“來來往往的人總像螞蟻那麼多”的情景,這放翁賣的是啥關子?原來他是憋着要說:
得見新春有幾人?
金•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 元好問這首跟俺的毛病一樣,也是好跟人丫丫詩詞應該如何寫。哈哈
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強調要親眼所見、發自內心。
畫圖臨出秦川景,--- 第三句一轉,舉例說明:寫詩千萬不要像對着別人的畫臨摹那樣,會以錯就錯,因為
親到長安有幾人?--- 最後這句暗含着“詩詞要來自於真實生活”的道理。
3- 小結:
這第12法,前兩句鋪墊出情景事物;第三句要極力拔高烘染出另一個與之直接相關或間接相關的細節,並以之為第四句“蓄勢”;而第四句則須用強烈的反差對比,來渲染涉及該情景事物的人極為稀少(句中要出現“有幾人、能幾人、更幾人、X幾人”等字眼),從而引起讀者警醒與深思。
跋:《七言絕句作法舉隅》的作者是馮振心。簡介:“馮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號“自然室主人”,素有“廣西才子”之稱的。他17歲學詩,是我國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類拔萃的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傑出的近代現代詩人,有《自然室詩稿與詩詞雜話》等著作傳世。當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任教於上海大夏大學時,著《七言絕句作法舉隅》一書,“就七言絕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異者,略分如干類,先博舉其例,而後綜籀其法”,授於門生,周振甫、馮其庸鹹得其惠。”
《舉隅》從古人七絕中歸納出56種寫法,雖然拘於構思形式,習作純熟後,也能悟出作七絕的精神追求。俺記不清什麼從網上搜到這篇好文,自己也沒有興致跟着學寫。今日又看到,想起以前曾在詩壇介紹過,但沒介紹完。可又記不住介紹過多少,乾脆從頭來,陪着大家再來學寫。一天一到兩首,一個月,學完。俺吧,每天從《舉隅》中摘錄一兩種寫法貼來,大家讀完古人例子後,自己找題目寫一首。多寫不限。要求:一定要嚴格按照《舉隅》所介紹的方法來寫,否則就毫無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