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不同,文字有出入。但三蘆鼎立意思很明确: 名色识互为条件。所以“心生万物”是片面的,这没有问题。:)
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的互相依赖支撑,同生同灭,相续生灭的关系。 这种二者彼此依赖,互为条件。
《雜‧三九》中說:「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 。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貪喜 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 長增廣。」這是以「種子」比喻作「識」;以「土地」比喻「色、受、想 、行」等,「識」所攀緣依住(生存)的四個地方(四識住);以「水」 比喻「貪喜」(愛染)。我們知道,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當種子撒入土 地中,加上水的潤澤,便會發芽生長。同樣的,「識」在「貪愛」的推動 下,到處找機會(攀緣)於色、受、想、行中生長。所以「十二緣起」中 說,「識緣名(受、想、行的總稱)、色」。然而在《大因經》(九七) 中,除了說:「緣識故,則有名、色。」外,接著又說:「當知所謂緣名 、色有識。」也就是說,在生命的現象中,「識」與「名」、「色」都不 可能單獨存在,是必須相互依存的,想要將「識」(或者「名」、「色」 )單獨切割出來,是事實上的不存在。正如《雜‧二八八》中,「三蘆鼎 立」的譬喻:「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 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 生長。」所以,經中說:「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識隨所緣生,即彼緣 ,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識,必須在六根中生長。在六根中 生長的識,因為具有不同的功能,而被賦予不同的名稱
http://sutra.foz.cn/kgin/kgin02/99/99-12.htm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
(二八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闍崛山。尔时。尊者舍利弗晡bu1时从禅觉。诣尊者摩诃拘絺罗。共相问讯庆慰已。于一面坐。语尊者摩诃拘絺罗。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尊者摩诃拘絺罗语尊者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尊者舍利弗问尊者摩诃拘絺罗。云何。尊者摩诃拘絺罗。有老不。答言。有。尊者舍利弗复问。有死不。答言。有。复问。云何。老死自作耶。为他作耶。为自他作耶。为非自非他无因作耶。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生缘故有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他无因作。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复问。彼识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非他无因作。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增名色生。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絺罗。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尊者摩诃拘絺罗答言。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尊者摩诃拘絺罗。世尊声闻中。智慧明达。善调无畏。见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证者。谓尊者摩诃拘絺罗。乃有如是甚深义辩。种种难问。皆悉能答。如无价宝珠。世所顶戴。我今顶戴尊者摩诃拘絺罗亦复如是。我今于汝所。快得善利。诸余梵行数诣其所。亦得善利。以彼尊者善说法故。我今以此尊者摩诃拘絺罗所说法故。当以三十种赞叹称扬随喜尊者摩诃拘絺罗说老死厌患.离欲.灭尽。是名法师。说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厌患.离欲.灭尽。是名法师。若比丘于老死厌患.离欲.灭尽向。是名法师。乃至识厌患.离欲.灭尽向。是名法师。若比丘于老死厌患.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法师。乃至识厌患.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法师。
尊者摩诃拘絺罗语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于世尊声闻中。智慧明达。善调无畏。见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证者。谓尊者舍利弗。能作如是种种甚深正智之问。犹如世间无价宝珠。人皆顶戴。汝今如是。普为一切诸梵行者之所顶戴.恭敬.奉事。我于今日快得善利。得与尊者共论妙义。时。二正士更相随喜。各还所住
-------
雜阿含288經[正聞本469經/佛光本326經](因緣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尊者舍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增}[緣]名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