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不同,文字有出入。但三蘆鼎立意思很明確: 名色識互為條件。所以“心生萬物”是片面的,這沒有問題。:)
觀察者和被觀察對象的互相依賴支撐,同生同滅,相續生滅的關係。 這種二者彼此依賴,互為條件。
《雜‧三九》中說:「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 。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貪喜 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 長增廣。」這是以「種子」比喻作「識」;以「土地」比喻「色、受、想 、行」等,「識」所攀緣依住(生存)的四個地方(四識住);以「水」 比喻「貪喜」(愛染)。我們知道,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當種子撒入土 地中,加上水的潤澤,便會發芽生長。同樣的,「識」在「貪愛」的推動 下,到處找機會(攀緣)於色、受、想、行中生長。所以「十二緣起」中 說,「識緣名(受、想、行的總稱)、色」。然而在《大因經》(九七) 中,除了說:「緣識故,則有名、色。」外,接著又說:「當知所謂緣名 、色有識。」也就是說,在生命的現象中,「識」與「名」、「色」都不 可能單獨存在,是必須相互依存的,想要將「識」(或者「名」、「色」 )單獨切割出來,是事實上的不存在。正如《雜‧二八八》中,「三蘆鼎 立」的譬喻:「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 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 生長。」所以,經中說:「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識隨所緣生,即彼緣 ,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識,必須在六根中生長。在六根中 生長的識,因為具有不同的功能,而被賦予不同的名稱
http://sutra.foz.cn/kgin/kgin02/99/99-12.htm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二八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爾時。尊者舍利弗晡bu1時從禪覺。詣尊者摩訶拘絺羅。共相問訊慶慰已。於一面坐。語尊者摩訶拘絺羅。欲有所問。寧有閒暇見答與不。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尊者舍利弗問尊者摩訶拘絺羅。云何。尊者摩訶拘絺羅。有老不。答言。有。尊者舍利弗復問。有死不。答言。有。復問。云何。老死自作耶。為他作耶。為自他作耶。為非自非他無因作耶。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生緣故有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他無因作。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復問。彼識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非他無因作。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增名色生。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名色緣識。此義云何。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尊者摩訶拘絺羅。世尊聲聞中。智慧明達。善調無畏。見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證者。謂尊者摩訶拘絺羅。乃有如是甚深義辯。種種難問。皆悉能答。如無價寶珠。世所頂戴。我今頂戴尊者摩訶拘絺羅亦復如是。我今於汝所。快得善利。諸餘梵行數詣其所。亦得善利。以彼尊者善說法故。我今以此尊者摩訶拘絺羅所說法故。當以三十種讚嘆稱揚隨喜尊者摩訶拘絺羅說老死厭患.離欲.滅盡。是名法師。說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厭患.離欲.滅盡。是名法師。若比丘於老死厭患.離欲.滅盡向。是名法師。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向。是名法師。若比丘於老死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
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於世尊聲聞中。智慧明達。善調無畏。見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證者。謂尊者舍利弗。能作如是種種甚深正智之問。猶如世間無價寶珠。人皆頂戴。汝今如是。普為一切諸梵行者之所頂戴.恭敬.奉事。我於今日快得善利。得與尊者共論妙義。時。二正士更相隨喜。各還所住
-------
雜阿含288經[正聞本469經/佛光本326經](因緣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尊者舍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增}[緣]名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