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件鐵證 |
送交者: 亦明_ 2020月07月14日08:45:0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回 答: 一、一塊心病 由 亦明_ 於 2020-07-14 08:38:09 |
二、一件鐵證
不計標點符號,《“皮爾當人”騙局》全文剛滿兩千字,它們大部分抄自美國“科學作家”、“反偽鬥士”邁克爾·謝爾默(Michael Shermer, 1954-)的一篇文章。原來,1996年8月,美國蘭登書屋出版了一本關於皮爾當人醜聞的專著,題為《揭秘皮爾當:科學造假世紀大案及其破解》。【28】該書問世後,美國多家媒體都發表了評論,而為《洛杉磯時報》撰寫書評之人就是謝爾默。【29】五年後,謝爾默將這篇僅有一千多單詞的短評擴充了五倍,成為《科學的邊界:理性與非理性的交合處》一書中的最後一章。【30】而就是這篇文章,在七年後成了方舟子科唬《“皮爾當人”騙局》的藍本。
說來好笑,謝爾默與方舟子頗有“緣分”:他1954年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市,距離方舟子目前藏身的巢穴還不到二百公里。謝爾默自幼就是一個原教旨福音派基督徒(fundamentalist Christian),在青年時代的願望是成為一名牧師,只是在進入研究生院以後才放棄自己的信仰,變成了一名“無神論者”、“反偽鬥士”。1992年,謝爾默在自家的車庫裡創辦了一個“懷疑論者學會”(Skeptics Society),出版《懷疑論者》(Skeptic)雜誌,並且從此成為職業“懷疑論者”。【31】所謂“懷疑論者”,實際上是美國科學警察CSICOP在七十年代為了掩蓋自己的“科學納粹”真面目而縫製的一塊面罩,其目的就是以“懷疑”的名義來全盤、徹底否定他們眼中的“偽科學”。而謝爾默可以說是美國第二代“懷疑論者”中最成功的一位,也是他們的精神領袖——就在被方舟子偷襲之際,謝爾默宣稱自己的“懷疑論者學會”有五萬五千名成員,而媒體則說他“靠偵查胡說八道來謀生”。【32】從某種意義上說,方舟子當初放棄科學研究自謀生路,就是在效法謝爾默,想要通過“掐架”來建立一個“組織”,然後讓這個“組織”來養活自己。確實,早在2001年,方舟子就開始向中國公眾推介謝爾默【33】;直到2009年,他還在“新盜”謝爾默的文章。【34】只不過是,到了科唬“皮爾當騙局”之際,顯然是因為慘遭“剝殼”,方舟子已經修改了自己的“人生設計”,轉向要當“中國的阿西莫夫”——其實是要當“阿莫襲夫”(I’m a Thief)。【35】下面,我們就見識一下這位阿莫襲夫在《“皮爾當人”騙局》一文的開篇是怎麼偷襲“美國著名懷疑論者”謝爾默的:
方舟子1:“皮爾當人”是科學史上最著名的騙局之一,在近百年之後它的真相仍然沒有完全搞清。【36】 謝爾默:In the annals of evolutionary theories there is one enduring and unsolved mystery that continues to this day to compel writers to speculate in the best of "whodunnit" modes, and that is the Piltdown hoax.【30】 【譯文:在進化論的史冊中,有一個持久未決的謎團,它直到今天還在迫使作家們卯足力氣來推測“誰幹的”,這就是皮爾特當騙局。】
方舟子2:1912年2月15日,業餘研究古生物學的英國律師查爾斯·道森交給著名古生物學家、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地質部主管史密斯·伍德沃德一些顱骨碎片,據他說這是在1908年一些工人在皮爾當的礫石層挖掘時發現的,不幸被工人用鎬敲碎了。 謝爾默:On February 15, 1912, a British lawyer named Charles Dawson, who devoted every moment of his spare time to amateur archaeology, presented to the renowned Keeper of Geology of the Brit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rthur Smith Woodward, several cranial fragments that appeared to be of an ancient hominid. Dawson told Smith Woodward that in 1908 workmen had unearthed the fragments from a gravel pit at Piltdown in Sussex, accidentally smashing them with their pick. 【譯文:1912年2月15日,一位名叫查爾斯·道森的英國律師——他將自己的全部業餘時間都貢獻給了考古——,向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地質部主任、著名地質學家阿瑟·史密斯·伍德沃德展示了一些看似來自一個古代人類的顱骨碎片。道森告訴史密斯·伍德沃德,在1908年,這些碎片是工人們從蘇塞克斯皮爾當的一個礫石坑中挖掘出來的,他們不小心用鎬頭把它們弄碎了。】
方舟子3:1912年6月2日,伍德沃德、道森和日後成為著名古生物學家和神學家的法國耶穌會教士德日進一起到皮爾當繼續挖掘。在現場道森發現了一個下頜骨和兩顆臼齒,以及石器、動物化石等。 謝爾默:On June 2, 1912, Smith Woodward, Dawson, and a youthful paleontologist and Jesuit priest named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later to become the world-famous author of The Phenomenon of Man, the book that attempted a scientific proof of the spiritual nature of humanity), went to the pit to continue the dig. There Dawson made another find-the lower jaw of the skull, including two molars, very ape-like in structure but indicating humanlike wear. Additional digging uncovered stone tools, chipped bones, and fossil animal teeth that placed the ancient hominid well back in evolutionary history. 【譯文:1912年6月2日,史密斯·伍德沃德、道森、以及一位名叫埃爾·泰哈德·德·夏爾丁的年輕的古生物學家及耶穌會神父(他後來成為世界名著《人類現象》一書的作者,該書試圖提供人性精神本質的科學證明),去那個礫石坑繼續挖掘。在那裡,道森做出了另一個發現:顱骨的下頜,包括兩個臼齒,結構上很像猿,但顯示出類似人的磨損。繼續挖掘又發現了石器工具,骨頭碎裂和石化的動物牙齒,它們使那個原始人被定位於進化史的早期。】
方舟子4:他們在12月18日倫敦地質學會的會議上公布了這個重大發現。 謝爾默:On December 18, 1912, Dawson, under the auspices and endorsement of Smith Woodward, announced his great find at a meeting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譯文:1912年12月18日,在史密斯·伍德沃德的主持和認可下,道森在倫敦地質學會的一次會議上宣布了他的重大發現。】
方舟子5:隨後又有了進一步的發現:1913年夏天,德日進在同一個礫石層發現了一顆犬齒化石,剛好可以和前面發現的下頜骨化石配套。 謝爾默:That summer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with a background in paleontology and completing his theological training at a Jesuit seminary, conveniently (some say suspiciously) near Piltdown, found an apelike lower canine tooth, but worn in a very humanlike fashion. 【譯文:那個夏天,皮埃爾·泰哈德·德·夏爾丁,依據其古生物學背景以及在皮特當附近的耶穌會神學院繼續其神學訓練的機會,很方便地(有人說很可疑地)發現了一顆下犬齒,它看上去像是猿類,但其磨損方式卻非常像人類。】
方舟子6:1914年,工人在同一個地方發現一根象牙,似乎被人為加工當棍棒來用。 謝爾默:The following summer, as the great nations of Europe cascaded toward their destiny of total war, Dawson added to the trove a fossilized thigh bone from an elephant and what appeared to be a stone tool, and a fairly advanced one at that. 【譯文:第二年夏天,隨着歐洲大國先後朝着全面戰爭的命運狂奔,道森在他的寶藏之中加入了大象的石化大腿骨和一個貌似石器的工具,並且相當先進。】
方舟子7:1915年,道森在距離原發現點兩英里處,發現了兩塊顱骨碎片,屬於另一個皮爾當人。 謝爾默:In 1915, at another pit two miles from Piltdown, Dawson uncovered two more hominid skull pieces along with another tooth similar to the previous finds. 【譯文:1915年,道森在距辟爾唐兩英里處的另一個礫石坑中發現了另外兩個原始的頭骨碎片以及與先前發現類似的另一顆牙齒。】
方舟子8:此後的40年間,皮爾當人都被認為是更新世時期的化石,距今大約50萬年,這是根據與皮爾當人一起出土的古生物化石認定的。 謝爾默:Now there could be no doubt as to both the authenticit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ossil collection, and for four decades the finds went largely unchallenged. 【譯文:至此,對這些化石收藏的真實性和意義都已毫無疑問,而在過去的40年中,這些發現基本上沒有受到挑戰。】
應該承認,方、謝二人敘述的是同一個歷史事件,因此,他們二人的文章在文字和結構上相似甚至相同在所難免——也就是說,上述比較本身並不能構成方舟子抄襲謝爾默的證據,除非方舟子留下了他所說的“抄襲的鐵證”:
“在美國法庭上,抄襲者沒有意識到的‘技術性錯誤’乃是抄襲的鐵證。”【37】
而方舟子的不幸就在於,他在抄襲謝爾默之時,確實沒有意識到謝爾默犯下了一個“技術性錯誤”,所以他把這個錯誤也一股腦地抄了過來。
原來,道森首次向伍德沃德透露自己手中有皮爾當人頭骨碎片,是在1912年2月14日的一封信中。儘管伍德沃德確實在次日就收到了那封信,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他到底是在哪一天看到那些化石的。這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皮爾當檔案》(The Piltdown Papers)一書中的兩段話:
“從尚存的書信中,我們無從知曉伍德沃德第一次看到顱骨碎片是在何時,儘管從信件1.2.4和1.2.5來判斷,他遲至5月下旬才得以見到(參見信件1.2.8)。”【38】
“這表明伍德沃德當時並不掌握皮爾當人顱骨碎片。實際上,伍德沃德似乎直到5月24日才看到這些遺骸。(參見信件1.2.8)。”【39】
所謂的“信件1.2.8”,是指道森在1912年5月23日寫給伍德沃德的一封信,其中說道:
“明天(星期五)的某個時間,大概是午餐後,我將把一塊頭骨和一些同時在那個礫石礦床中或其鄰近發現的遺物帶來。”【40】
也就是根據這樣的證據,人們才推測伍德沃德見到那幾塊顱骨最早不會早於1912年5月24日。【41】
從另一方面講,儘管謝爾默為自己的文章開列了一長串書單,但在這些文獻之中根本就找不到道森是在1912年2月15日這一天把顱骨碎片“交給”伍德沃德的任何根據。如上所述,謝爾默的文章在最初是一篇書評,而就在他評論的那本書中,明明寫着1912年2月15日是伍德沃德收到道森來信的日期:
“那是1912年2月15日,星期二,大英博物館地質部主任有理由將這一天牢牢記住。在他的辦公桌上,已經擺放着當天的第一批信件,他開始瀏覽信封,偶爾打開並閱讀。當他看到自劉易斯市蘇塞克斯鎮的一封取消約會的信件時,他輕易地認出了地址欄中那小而有力的筆跡。它來自他的朋友查爾斯·道森,一名專業律師,同時是一名業餘地質學家和小有名氣的古董收藏家。”【42】
不僅如此,這本書還明確地說,伍德沃德是在當年5月23日才第一次看到道森的化石的:
“5月,當道森因公出而前往倫敦時,伍德沃德才對那個發現進行了首次觀察。道森在5月23日下午到博物館的辦公室中拜訪他的朋友時,在辦公桌上打開了一個小包裹。‘與海德堡人相比,這個如何?’他興奮地大聲喊道。”【43】
天知道這位美國反偽幫二代幫主,一個擁有十年“博齡”的科學史博士,當時是怎麼搞的,竟然大模大樣地製造出了這麼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史實錯誤,並且還讓它逃過了《洛杉磯時報》和牛津大學出版社編輯的“編審”——結果鑄成了中國反偽幫二代幫主方舟子抄襲美國反偽幫二代幫主謝爾默的“鐵證”。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9: | 官商學黑與土豪劣紳到處作惡,但一到台 | |
2019: | 你能否發現翻譯中的任何問題? | |
2018: | 中美貿易戰第二炮2千億的學問 | |
2018: | 479 拍拍打打有奇效、輕鬆按摩更健康 | |
2017: | 207 7月酷暑的瀋陽飄着大雪…… | |
2017: | 不懂論語的北大院長——胡適(下) | |
2016: | 再見驢十八:南海仲裁已成歷史,再回首 | |
2016: | jingchen:實用生理學 | |
2015: | “思維悖論”與強迫症 - 範例哲學的心 | |
2015: | 比較政策:清華大學畢業三十周年隨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