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七言绝句作法举隅》,每天学写一首:56法之21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21法
在此第21法中,第三句和第三句形成了“因果关系”。细言之,则:
前一二句铺垫出一个事物或情景;
第三句在句首用“不知何处”四字聚焦其中某个细节为“因”而设问;
第四句则针对第三句的“因”渲染出“果”。
还是一起赏析几首古人的例诗才最明了:
1-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铺垫出“受降城的苍凉”情景。
不知何处吹芦管?--- 用“不知何处”聚焦到“吹芦管”这个细节为“因”而设问。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因为听到当地土著人芦管的曲调,从而想起自己家乡的歌曲,竟引起)守关的军兵们整夜地思念家乡。这,就是“吹芦管”这个“因”引出来的“果”。
2- 宋·王令·答许勤之
不作明堂柱石臣,要当归去老江滨。--- 铺垫出“归隐之心”。
不知何处田堪买?--- 用“不知何处”买田为“因”设问。
抛却浮生一片尘。--- (买了田做啥?买田之后才能)抛却红尘归隐。这就是“买田”要引出来的“果”。
3- 宋·武衍·秋夕过松陵
月冷江空夜气浓,桂行飞下广庭风。--- 铺垫出“月空秋景”。
不知何处神仙过?--- 用“不知何处”有神仙正路过为“因”设问。
鹤唳数声烟霭中。--- (因为神仙的交通工具总是鹤,所以才听到)烟霭之中传来了几声鹤唳。这就是“神仙路过”的引出来的“果”。
--- 余略
4- 唐·贾岛·夜期啸客吕逸人不至
逸人期宿石床中,遣我开扉对晚空。不知何处啸秋月?闲著松门一夜风。
5- 唐·武元衡·寓兴呈崔员外诸公
三月杨花飞满空,飘飖十里雪如风。不知何处香醪熟?愿醉佳园芳树中。
6- 宋·陈尧佐•洞霄宫
谷口停骖上翠微,五云宫殿陃金扉。不知何处朝元会?却见龙鸾队仗归。
7- 宋·方凤•三吴漫游集唐
愿及行春更一年,中流箫鼓振楼船。不知何处吹芦管?城外凤悲欲暮天。
8- 宋·彦修•宿武夷宫
偶过群仙入武夷,苍崖瑶草白云飞。不知何处猿啼月?岩上松花落满衣。
小结:记性好的诗友突然想起第17法,不由大喊道:“介第21法跟第17法好像一样啊!”其实不然,比较一下便知:
再复习一下前面讨论过的第17法:
冰雪肌肤力不胜,落花飞絮绕风亭。不知何事秋千下,蹙破愁眉两点青?(唐.王周)
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不知何故翻骧首,牵过关门妄一鸣?(唐.韩愈)
红锦帐中歌白雪,乌皮几畔抚青英。不知何物为心地,赛却澄江彻底清?(唐.贯休)
便恐东皇促驾回,小轩无事且衔杯。不知何处桃花落,一片飞从屋角来?(宋.陆游)
再比较今天讨论的第21法: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
不作明堂柱石臣,要当归去老江滨。不知何处田堪买?抛却浮生一片尘。(宋王令)
月冷江空夜气浓,桂行飞下广庭风。不知何处神仙过?鹤唳数声烟霭中。(宋武衍)
不难发现
1- 第17法可以用“不知何事、不知何故、不知何物、不知何处”等不同的词;而此第21法只能用“不知何处”!
2- 第17法的第三和第四句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两个分句组合在一起才形成的一个完整的问句,“问号”要放在第四句后面; 而此第21法的第三和第三句却是独立的两句话,一问一答,互为因果,问号要放在第三句后面。
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的作者是冯振心。简介:“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他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举隅》从古人七绝中归纳出56种写法,虽然拘于构思形式,习作纯熟后,也能悟出作七绝的精神追求。俺记不清什么从网上搜到这篇好文,自己也没有兴致跟着学写。今日又看到,想起以前曾在诗坛介绍过,但没介绍完。可又记不住介绍过多少,干脆从头来,陪着大家再来学写。一天一到两首,一个月,学完。俺吧,每天从《举隅》中摘录一两种写法贴来,大家读完古人例子后,自己找题目写一首。多写不限。要求:一定要严格按照《举隅》所介绍的方法来写,否则就毫无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