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七言絕句作法舉隅》,每天學寫一首:56法之21
《七言絕句作法舉隅》 第21法
在此第21法中,第三句和第三句形成了“因果關係”。細言之,則:
前一二句鋪墊出一個事物或情景;
第三句在句首用“不知何處”四字聚焦其中某個細節為“因”而設問;
第四句則針對第三句的“因”渲染出“果”。
還是一起賞析幾首古人的例詩才最明了:
1-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鋪墊出“受降城的蒼涼”情景。
不知何處吹蘆管?--- 用“不知何處”聚焦到“吹蘆管”這個細節為“因”而設問。
一夜征人盡望鄉。--- (因為聽到當地土著人蘆管的曲調,從而想起自己家鄉的歌曲,竟引起)守關的軍兵們整夜地思念家鄉。這,就是“吹蘆管”這個“因”引出來的“果”。
2- 宋·王令·答許勤之
不作明堂柱石臣,要當歸去老江濱。--- 鋪墊出“歸隱之心”。
不知何處田堪買?--- 用“不知何處”買田為“因”設問。
拋卻浮生一片塵。--- (買了田做啥?買田之後才能)拋卻紅塵歸隱。這就是“買田”要引出來的“果”。
3- 宋·武衍·秋夕過松陵
月冷江空夜氣濃,桂行飛下廣庭風。--- 鋪墊出“月空秋景”。
不知何處神仙過?--- 用“不知何處”有神仙正路過為“因”設問。
鶴唳數聲煙靄中。--- (因為神仙的交通工具總是鶴,所以才聽到)煙靄之中傳來了幾聲鶴唳。這就是“神仙路過”的引出來的“果”。
--- 余略
4- 唐·賈島·夜期嘯客呂逸人不至
逸人期宿石床中,遣我開扉對晚空。不知何處嘯秋月?閒著松門一夜風。
5- 唐·武元衡·寓興呈崔員外諸公
三月楊花飛滿空,飄颻十里雪如風。不知何處香醪熟?願醉佳園芳樹中。
6- 宋·陳堯佐•洞霄宮
谷口停驂上翠微,五雲宮殿陃金扉。不知何處朝元會?卻見龍鸞隊仗歸。
7- 宋·方鳳•三吳漫遊集唐
願及行春更一年,中流簫鼓振樓船。不知何處吹蘆管?城外鳳悲欲暮天。
8- 宋·彥修•宿武夷宮
偶過群仙入武夷,蒼崖瑤草白雲飛。不知何處猿啼月?岩上松花落滿衣。
小結:記性好的詩友突然想起第17法,不由大喊道:“介第21法跟第17法好像一樣啊!”其實不然,比較一下便知:
再複習一下前面討論過的第17法:
冰雪肌膚力不勝,落花飛絮繞風亭。不知何事鞦韆下,蹙破愁眉兩點青?(唐.王周)
歲老豈能充上駟,力微當自慎前程。不知何故翻驤首,牽過關門妄一鳴?(唐.韓愈)
紅錦帳中歌白雪,烏皮幾畔撫青英。不知何物為心地,賽卻澄江徹底清?(唐.貫休)
便恐東皇促駕回,小軒無事且銜杯。不知何處桃花落,一片飛從屋角來?(宋.陸游)
再比較今天討論的第21法: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唐李益)
不作明堂柱石臣,要當歸去老江濱。不知何處田堪買?拋卻浮生一片塵。(宋王令)
月冷江空夜氣濃,桂行飛下廣庭風。不知何處神仙過?鶴唳數聲煙靄中。(宋武衍)
不難發現
1- 第17法可以用“不知何事、不知何故、不知何物、不知何處”等不同的詞;而此第21法只能用“不知何處”!
2- 第17法的第三和第四句不是“因果關係”,而是兩個分句組合在一起才形成的一個完整的問句,“問號”要放在第四句後面; 而此第21法的第三和第三句卻是獨立的兩句話,一問一答,互為因果,問號要放在第三句後面。
跋:《七言絕句作法舉隅》的作者是馮振心。簡介:“馮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號“自然室主人”,素有“廣西才子”之稱的。他17歲學詩,是我國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類拔萃的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傑出的近代現代詩人,有《自然室詩稿與詩詞雜話》等著作傳世。當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任教於上海大夏大學時,著《七言絕句作法舉隅》一書,“就七言絕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異者,略分如干類,先博舉其例,而後綜籀其法”,授於門生,周振甫、馮其庸鹹得其惠。”
《舉隅》從古人七絕中歸納出56種寫法,雖然拘於構思形式,習作純熟後,也能悟出作七絕的精神追求。俺記不清什麼從網上搜到這篇好文,自己也沒有興致跟着學寫。今日又看到,想起以前曾在詩壇介紹過,但沒介紹完。可又記不住介紹過多少,乾脆從頭來,陪着大家再來學寫。一天一到兩首,一個月,學完。俺吧,每天從《舉隅》中摘錄一兩種寫法貼來,大家讀完古人例子後,自己找題目寫一首。多寫不限。要求:一定要嚴格按照《舉隅》所介紹的方法來寫,否則就毫無意義了。